中国是针灸的发明国,目前中医针灸已在全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可过去10年间,由于生产工艺落后、企业“内战”等原因,中国品牌针灸针失去了2/3的国际市场。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呼吁,扶持中国针灸针制造业,针灸针由中国创造,也需要中国制造。
现状
10年间中国针灸针丢失2/3的国际市场
“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针灸和针灸针,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这是我们的优势领域。可如今中国产针灸针国际市场在快速萎缩,这和中国针灸大国的地位相称吗?”全国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秘书长杨金生和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专家学者讨论,如何改变我国针灸针制造业的困境。
讨论中,中国针灸针过去10年间市场份额的剧变引发了大家的关注。
据2013年的统计,全球针灸针每年的需求量在50亿支以上,且每年仍然以10%~20%的速度递增。可这50亿针灸针当中,约有25亿支为韩资企业生产。加上日本、德国等国家在本土生产的针灸针,中国制造的针灸针已不足全球的1/3。中国针灸针制造大国的地位正在丢失。“而10年前,全世界使用的针灸针不到30亿支,几乎都是中国制造。”杨金生介绍。
“更让人担忧的是,由于国产针灸针质量参次不齐,国内市场也失去了耐心。一些国内大医院已经在使用外国企业生产的针灸针。”世界针联主席、中国针灸学会会长刘保延表示。
随着中国品牌针灸针在国际市场上的式微,价格也明显下滑。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董事长曹炀介绍,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产的“华佗”牌针灸针享誉全球,在美国一根针可以卖1美金。这些年,“华佗”牌针灸针在国外只能卖到三五美分一根,一些小厂家的针灸针只能卖到1美分一根。而日本的针灸针在国际上可以卖到10美分一根,价格是我们的2~10倍。
分析
生产工艺落后让中国制造失去优势
2014年,杨金生和部分中国针灸学会的专家学者到江苏的两家针灸针生产企业调研,发现其生产仍然主要靠手工。这让他想起,他在参加世界针联的一次大会时,外国专家在显微镜下比较不同国家生产的针灸针,发现中国的产品质量不一致,有的有毛刺和倒钩,而日本的针灸针就看不出质量差异。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也有类似经历。“我去国外看了很多医院和诊所,用国内针的真的很少。他们的针灸师说我们的针有倒刺,比较粗、硬;手柄缠绕金属丝的间距设计得不太好,拉、捻使不上劲;品种也比较单一,包装过于简单等等。
日本企业采用先进技术生产针灸针,车间实现了自动化、数字化。在天津年产15亿支针灸针的韩资企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也很高,工人不足百人。“在针灸的发源地中国,还在用这种原始的、古老的方法生产针灸针,如何和外国企业竞争?”杨金生反问。
“内战”之痛让中国针灸针难以承受
“一根小小的针灸针折射的是我们整个医疗器械产业存在的通病。”刘保延说,目前我国针灸针生产的门槛比较低,生产企业有50余家,但整体上比较小、散,生产工艺比较落后。
更让人痛心的就是“内战”。曹炀介绍,为了争夺市场,企业之间大打“价格战”,有些小的企业甚至不惜通过偷工减料等方法降价,一些传统名牌企业也被拖入恶性竞争的泥潭,无暇进行新产品研发和生产工艺改造,导致国产针灸针的质量整体下滑。目前国际高端针灸针市场已基本被日本企业占领,中端市场主要被韩国企业控制,中国针灸针覆盖更多的是低端市场。“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最快可能5~10年,中国针灸针国际市场有可能损失殆尽。”
对策
各方携手打造中国针灸针品牌
因为针灸“简、便、验、廉”优势,各大医院都设立了针灸科。据统计,2009年全年各大医院中医针灸门诊量达到了1000万人次,2013年已经超过了2000万人次。未来针灸会有更大的发展,与此同时针灸器材的用量也会越来越大。“更何况中医针灸已在全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使用,作为宗主国,中医针灸的每一块市场都应巩固和发展,而不是失守。”刘保延建议国家要重视针灸针等中医药医疗器械的创新,在科研经费上予以倾斜;扶持大的针灸针制造企业,鼓励兼并,打造优势品牌;国家应重视针灸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呼吁国家专门成立一个针灸大科学研究计划,组织多学科力量联合攻关,带动整个针灸产业的发展。
杨金生建议,国家设立专项资金,形成材料、机械、程控、装备、信息等方面的联合攻关,尽快实现针灸针生产的自动化、数字化,提高质量,扩大产量;加大税收优惠力度,鼓励企业改造生产工艺,掌握针灸针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张伯礼认为,扶持针灸针制造业,完全靠政府的政策强制无法长久。可通过国家重大专项进一步鼓励产学研合作,上下游结合,然后一体化设计,统一标准和规范,整体化实施。这些工作做好了,还要抓落实,加强对企业生产过程的质量监管,保证产品质量。
“应提高针灸针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减少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曹炀表示,目前,国内针灸针企业已经开始追赶先进,包括投巨资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厂房,开发先进生产装备等。“竞争是必然的,我们不怕竞争,只是希望国家能多给些支持。”
委员建言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陈凯先:
从国家战略层面扶持中医针灸发展
针灸发源地在中国,可我们用的针灸针很多却不是中国企业生产的,这对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构成了很大威胁。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政府层面应从国家战略上扶持中医针灸的发展。不能因为针灸针利润小、不起眼就忽视它的发展。应该从科技计划的制定、人才培养、科研基地建设以及科研项目的设置等方面给予切实支持。中国针灸针的生产技术不差,如果是原材料的问题,不妨让行业学会牵头找一些工业部门,打破行业界限联合研究,是可以解决的。
企业也要自强,强化新产品研发和质量标准的提升,从而提高自己市场地位和产品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旭东: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
我在国外当过针灸医生,很多外国人对扎针灸时针入人体还是很害怕的。我想了一个小点子,用音乐治疗,我把音乐治疗的磁带做了几个电极,在上面贴上导电橡胶,音乐电极是起伏不断的,不像我们的电针有固定频率,也不疼、也不难受,患者易接受。像这样的器械企业完全可以研发。企业必须要创新,不创新就没有活路。
政府应该在科研立项、审批政策上扶持针灸针企业发展。但政府不能过多干预,关键还是要靠企业自身。作为企业一要公平合理竞争,产品做得比人家好,自然就有市场。二要扬长避短,凭借中国是针灸宗主国的优势,不仅要做好针,还要时刻盯着针灸学术的发展,只要我们学术一推广,我们就会建立领先优势,外国就会跟着我们后面跑。三是企业有了新的创新产品,要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推广自己的产品,包括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四是设立研究基金,主动和科研院所、大学等合作,在技术创新上争取主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史大卓:
出台政策鼓励优先使用国产针灸针
针灸针是中国创造的,中国的医疗机构应该优先使用质量合格的国产针灸针。特别是在中医针灸快速发展、针灸针用量迅速增长的情况下,更应通过政策引导,巩固和发展国产针灸针市场。
和其他传统制造业一样,针灸针属于微利行业,国家应该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他们做强做大,与外国企业进行竞争,同时加强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控,保证产品质量;通过招标采购和医保等措施,鼓励国内医疗机构优先购买使用国产针灸针;三甲中医院应该优先使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推广目录产品,或推广目录上的产品使用要有一定的比例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肛肠科主任安阿玥:
加强对针灸针市场无序竞争的管理
中国的制造业很多都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不仅难以形成大品牌,同时还进行恶性竞争。建议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联合起来,加强对针灸针市场的规范管理,避免无序竞争;还应制定严格的、有利于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地位的质量标准,长期培育民族品牌。
我们不能阻止外国企业进来,相反国内针灸针生产企业应该以此为契机,提高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你有了好的产品,才能有自己的品牌,有了品牌才会有和国外企业竞争的资本。
(来源:人民政协报)
相关知识
针灸中心
中医针灸
中医院 针灸
中医针灸成功治疗肥胖症
针灸治肿瘤——人为制造“异物”围攻它
九针从南方来的实物例证——广西武鸣出土青铜针灸针初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针灸科
中医针灸与康复理疗的国家认证资格证书
东城中医医院针灸科刘国香主任:中医健康减肥,一种有效的选择
针灸做法
网址: 针灸针:中国创造莫失中国制造 https://m.trfsz.com/newsview389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