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期宝宝免疫力低下,各器官发育不完善,容易出现各种感染及器官功能紊乱,增加了其感染疾病的风险。值得警惕的是新生儿感染疾病时反应不明显,发病快,病情急,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发现并就医,很容易耽误治疗,加重病情。所以作为新生儿的父母,我们应该了解熟悉一些新生儿常见的疾病及应对措施!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期也就是出生后28天以内,由于体内胆红素不能正常代谢,引起机体内血清胆红素升高,超出正常值,以皮肤、黏膜以及巩膜黄染为主要症状表现的疾病。不管是足月儿还是早产儿都会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新生儿黄疸又分为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两种类型。生理性黄疸一般出现在生后2—3天,4—6天到达高峰期,7—10天的时候开始慢慢消退。正常新生儿也会出现生理性黄疸,一般程度轻,皮肤呈亮黄色,一般两周内逐渐消退,早产宝宝可能会延迟到出生后2—4周才消失。宝宝如果吃喝拉撒情况都正常,生理性黄疸一般我们建议动态观察就可以。病理性黄疸一般在宝宝出生24小时内就会出现,黄疸进程快,程度重,如果不及时治疗就容易引起胆红素脑病,可能会损伤新生儿的大脑,严重可遗留永久的后遗症如听力障碍、手足徐动甚至智力落后、脑瘫等。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很多,溶血、感染、饥饿、出血等都是致病因素。所以这里提醒新手爸妈,宝宝出现病理性黄疸时一定要及时就医。母乳性黄疸是病理性黄疸中的特殊情况,它的诊断需排除其他病理原因,很多母乳性黄疸是因为母乳喂养不当引起的,宝宝母乳摄入量不足,没吃饱,排便量减少,黄疸就会加重。所有母乳喂养建议按需哺乳,随时监测胆红素水平,如果程度较轻、宝宝精神状态尚可、吃奶量正常,那么就不需要进行特殊的药物治疗,只要坚持监测检测体重增长及生长发育各项指标正常就可以,按时体检,生长曲线在正常范围内平稳增长的话,爸爸妈妈就可以放心,一般无需停止母乳喂养。对于黄疸较高者仍需密切关注。
新生儿脐炎
新生儿脐炎一般是指脐部可见少量粘液或者脓性分泌物,脐周皮肤红肿发热,在比较严重的时候会出现脓肿,并且感染大部分腹壁,同时还会出现发热、哭闹、呕吐、拒食等现象。造成新生儿脐炎主要的原因是断脐时或者出生后处理不当,脐带残端被细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炎症,严重的时候脐炎也有可能很快地通过菌血发展为败血症甚至脓毒血症。所以新生儿宝宝断脐后居家做好宝宝的脐部清洁消毒很重要,首先要保持脐带的清洁、干燥,避免尿液粪便污染,最好使用吸水、透气性好的消毒尿布,及时更换。进行脐部消毒时必须从脐带根部由内向外环形彻底消毒,洗澡时注意不要洗湿脐部,洗澡完毕,用消毒干棉签吸干肚脐内的水,并用碘伏消毒,保持干燥。如果局部出现红肿热痛或者有脓性分泌物时应该及时就医治疗。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接触宝宝脐部前应该先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新生儿发热
发热是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者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腋下体温计测量温度37.5℃—38℃是低热,38.1℃—38.9℃属于中度发热,39℃—40.9℃称为高热。新生儿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温度过高或者衣着过多,机体无法散热,体温就会升高,奶量摄入不足,摄入水分过少,环境温度较高,也会发生脱水热。感染性发热也是新生儿发热的常见原因,新生宝宝免疫力低下,各项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容易被病原体、细菌等侵入引起感染性疾病,都能造成发热。新生儿宝宝发热时首先松解衣物,15—30min后复测体温,如果体温正常,就不用太担心。如果宝宝持续发热不退,精神软,反应低下,喂养困难,呼吸急促,哭声弱等应该及时就医。
作为新手爸妈应该做好新生儿的日常管理,平时生活中注意保暖,室内温度保持在20℃—22℃,湿度55%为宜,保持新生儿体温正常恒定。衣被增减以鼻尖、手脚温暖为宜。合理喂养,遵循从小量逐渐递增的原则,不能喂太多或者过少,以免影响生长发育或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新生儿睡眠时间较长,拥有充足的睡眠才能长得好,建议不要抱着宝宝睡,注意宝宝的睡眠姿势,头部可偏向一侧,避免宝宝呛奶。新生儿吃好喝好睡好,才能增强免疫力,促进机体各项系统功能的逐步完善,有更好的身体素质去抵抗疾病的侵袭,即使宝宝生病了新手爸妈也不要太过焦虑,及时就诊,平时注意细心观察宝宝的状态,照料好宝宝的日常起居,让宝宝健康成长。
相关知识
新生儿常见疾病防治
孕期常见不适及应对策略
孕妇甲醛超标对自身和胎儿有何影响及应对措施
新生儿常见疾病都是什么
高危妊娠中的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
强化生育支持措施 真切回应现实需求
怀孕期间常见不适症状及应对方法
急救常识:如何应对突发疾病
孕期常见不适及应对方法
孕期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
网址: 【主动回应】新生儿常见疾病及应对措施 https://m.trfsz.com/newsview40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