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美国人似乎越来越不爱喝牛奶了,根据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的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传统牛奶销量下跌了2.8%,脱脂牛奶跌幅更是达到了16.5%,而燕麦奶销量则大涨近50%,燕麦奶厂商Oatly部分产品在美国被抢购一空。
美国农业部数据也显示,在2016年,传统牛奶销量大跌17%,自1970年代以来,美国人均牛奶消费量下跌了35%。
那么,美国人为什么突然不喝牛奶,而改喝植物奶了呢,豆奶、燕麦奶这些牛奶替代品未来的发展趋势又会如何呢?
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饮食,以及出于动物保护的考虑,牛奶、肉类等食品的消费量逐渐减少,而像燕麦奶、豆奶、杏仁奶这样的“牛奶替代品”和人造肉等新兴产品正在迅速崛起。
在众多牛奶替代品中,燕麦奶是最具有发展前景的一种。燕麦奶是将燕麦与水混合,添加专有酶,以分解淀粉并使其变甜,然后把燕麦壳除去,从而将富含纤维的燕麦转化成了液体食品,并且不额外添加糖和增稠剂。
燕麦奶的口感非常接近奶油,燕麦奶拉花的图案也可以维持更久,是所有牛奶替代品中的最好选择,可以代替牛奶应用于拿铁制作。
同时,对于牛奶过敏或者乳糖不耐的成年人来说,燕麦奶是补钙的绝佳植物基饮品,非常适合素食主义者。
许多研究表明,植物基蛋白质确实有助于预防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和某些癌症,而且植物蛋白对于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动物保护问题也优于动物蛋白,不用担心不人道的商家给奶牛打各种催乳激素。正因为植物奶有这些优点,美国人自然越喝越喜欢。Mintel公司在2018年1月的植物蛋白报告中指出,36%的消费者正在购买植物基肉类产品,46%的人认为植物蛋白比动物蛋白更健康。
现在,研发生产植物性蛋白食物在美国食品公司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比如美国的Kite Hill公司就以扁桃仁为主要原料,生产出了扁桃仁酸奶,Forager Project公司则以腰果为原料,推出了一系列腰果基酸奶。
而以培养基生产制作素食汉堡、素食芝士为使命的初创公司Impossible Foods, 2018年已经获得多轮融资,这说明资本市场也看好植物替代蛋白市场的前景。
另一家名叫The Not Company的植物蛋白制造公司,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将植物的遗传特性与相关动物的基因联系起来,并绘制出基因图谱,从而模拟出各种肉类、奶类制品的食物。
这家公司的创始人表示,他们已经做出了蛋黄酱、巧克力、牛奶,还有肉类替代品。他们也可以生产香肠、汉堡,还有巴西烤肉。只要能够绘制出扁豆或其他豆类的基因组图谱,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并预测这种豆类是否能够模仿动物蛋白。
Innova Market Insights的数据显示,全球植物基新产品发布量从2012年的194个飙升至2016年的971个。Persistence Market Research预计,到2025年,全球蛋白质替代品市场的销售额将达到163亿美元。
现在,美国农产品行业巨头泰森、嘉吉和Perdue等公司都在投资肉类蛋白质替代品,他们认为这可能是未来满足全球蛋白质需求的关键。
美国市场调研公司CB Insights的数据显示,过去5年内,全球风险资本在植物蛋白领域的投资金额累计超过95亿美元,达成了2100笔交易。他们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取代全球粮食种植、生产、加工和分销的传统方式或对它们进行补充。
在国内,随着国人健康意识的增强,对植物性奶制替代品的需求量也开始逐渐增加。众多食品龙头企业纷纷布局植物蛋白食品。
2016年6月,蒙牛将美国纯真Silk植物营养饮品引入中国,推出植朴磨坊纯香豆奶。
2017年4月,达利食品推出豆本豆豆奶,邀请孙俪担任代言人,渠道铺设以商超为主,2017年销售近10亿元,增长迅速。
2017年8月,拥有国内最大非转基因大豆种植基地的北大荒集团高调推出东北豆奶,正式进军豆奶饮品行业。
2017年底,伊利宣布入局豆奶市场,战略单品植选豆乳登陆市场,并邀请倪妮代言。
由于旺仔牛奶、旺仔小馒头等王牌产品近年销量都出现了明显下滑,旺旺集团也开始关注大豆及其他植物乳制品。旺旺集团陈俊江表示,未来2-3年内,国内植物奶的市场规模将翻一番,达到约550亿元人民币。
从这些信息不难看出,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也不管是豆奶、燕麦奶,或者是通过机器学习生产出来的各类肉类、奶类替代品,人们对植物性食品的消费都将是大势所趋。
您都读到(收听)这里了,各位“面粉”点个赞再走呗~~
以上内容皆是我们“面膜财经”新媒体团队独家原创,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以任何形式挪用、洗稿或转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