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腹肌:6 个站立式腹肌锻炼,增强核心肌肉

腹肌:6 个站立式腹肌锻炼,增强核心肌肉

把仰卧起坐和平板支撑抛在后面吧!这些站立时进行的核心锻炼可以有效地锻炼您的整个核心,而不会导致您倒在地板上。

我们知道您并不总是喜欢做仰卧起坐或平板支撑,或者想要到健身房的地板上增强腹肌。幸运的是,您不必这样做。如果您以前从未这样做过,您应该考虑站立时训练您的核心。

它甚至可能更有效,因为您的腹部肌肉并不局限于您在镜子中看到的肌肉。从你的“六块腹肌”到斜肌(紧贴躯干两侧)再到稳定和支撑脊柱的肌肉,它们包裹着你的整个身体。

强大核心的重要性

当大多数人想到强大的核心肌群时,他们就会想到六块腹肌。虽然可见的腹肌可能是某些人的目标,但强大的核心指的是整个腹部的肌肉。

构成核心的肌肉有多种,包括腹直肌、腹横肌和腹斜肌。这些肌肉共同作用来稳定您的脊柱和骨盆,并帮助您保持良好的姿势。

出于多种原因,强大的核心很重要。它有助于提高您的平衡性和稳定性,还有助于预防背痛。此外,强大的核心可以使站立和行走等日常活动变得更容易。

您可以进行仰卧起坐、仰卧起坐和站立腹部锻炼等运动来增强核心力量。这些练习有助于增强腹部、下背部和臀部的肌肉。因此,它们可以帮助您获得更强壮、更健康的身体。

因此,这些是增强核心力量和锻炼腹肌的最佳站立腹部锻炼。

增强核心力量和锻炼腹肌的

最佳站立腹部锻炼

1. 交替前踢

交替前踢是让心脏跳动和腿部移动的好方法。要执行此移动,请按照下列步骤操作:

从双脚并拢的站立位置开始。抬起右腿并向前踢,然后快速将腿拉回起始位置。左腿重复上述动作。当你踢腿时,保持核心参与并抵制弓背的冲动。这个动作一开始可以慢慢地进行,以获得运动的感觉,但也可以更快地进行,以进行更多的心血管锻炼。

经过一些练习,交替前踢可以成为一种有效且令人愉快的活跃方式。

2. 肘部抵膝站立

肘部到膝盖的站立腹部锻炼是无需趴在地板上即可锻炼腹部的好方法。它们还可以锻炼腹斜肌,即沿着腹部两侧延伸的肌肉。

做这个练习时,双脚分开站立,与臀部同宽,并将右手放在左膝盖上。保持腹肌收紧,抬起左腿并将左肘放在右膝盖上。有目的地弯曲脊柱并横向挤压腹部。重复 30 秒,然后换边重复。

您还可以在工作时用一只手握住哑铃,使这项练习更具挑战性。

3. 阻力带木排

当谈到站立腹肌锻炼时,阻力带木刻是锻炼核心核心所有主要肌肉的好方法。

站在阻力带的一侧。双脚的距离应大于臀部的宽度。用双手抓住阻力带。通过收紧腹肌,将阻力带向下拉,穿过身体向另一侧移动。将双手放回到身体的同一侧,就在臀部下方。不要弯曲你的肘部。保持手臂伸直(稍微弯曲)。重复 10 次,然后换另一侧重复。

您可以使用较短的阻力带或踩在靠近您的手的位置的阻力带上,从而使这项练习变得具有挑战性。

4.斜卷腹

斜卷腹是一种站立式腹部锻炼,有助于锻炼腹部两侧。

做这个练习时,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站立,一只手拿着一个重物。在非负重侧横向弯曲躯干并保持 3 秒。向另一侧横向弯曲以收集更多的运动范围。保持骨盆中立,专注于移动躯干。在另一侧重复。

为了获得最佳效果,每侧做 3 组,每组 10-12 次。这项练习是锻炼腹斜肌的好方法,可以帮助您获得一直想要的六块腹肌。你还在等什么?今天就开始吧!

5.斜扭转

这个动作针对的是斜肌,即沿着胃两侧延伸的肌肉。

首先,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站立,双手向前交叉进行动作。然后,将躯干向右扭转,然后向左扭转。确保在整个动作过程中保持腹肌处于活动状态。当您变得更强壮时,您可以添加哑铃或药球来增加挑战。

下次当您寻找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来锻炼核心肌群时,请尝试一下这种针对初学者的站立腹部锻炼!

6.塔克跳

团身跳是锻炼腹肌和让心脏跳动的好方法。操作方法如下:

首先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蹲下四分之一,然后爆发性跳跃,将膝盖拉到胸部。重复 8-10 次。

团身跳是一种很棒的站立式腹肌锻炼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无需任何设备。今天就尝试一下吧!

总结

既然您已经更多地了解了为什么拥有强大的核心肌群很重要,并且了解了一些在家中针对腹肌进行的最佳站立腹肌锻炼,那么是什么阻止您开始呢?六块腹肌可能是最终的健身目标,但不要忘记,强大的核心是健康背部、良好姿势、平衡等的关键。因此,放下那本包含最新时尚饮食或锻炼小工具的杂志,开始行动吧 - 运动科技圈希望您的身体会为此感谢我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怎样锻炼腹部肌肉
腹部肌肉怎么锻炼
【 6个腹肌训练提示让你正确锻炼腹肌】
3个动作锻炼核心肌群
如何锻炼腹部肌肉 锻炼腹部肌肉的方法有哪些
练核心肌肉=练腹肌?
20个常见的锻炼腹肌的动作!
核心肌肉怎么锻炼
产后怎么锻炼腹肌、肛门等肌肉
增肌锻炼后肌肉酸炼

网址: 腹肌:6 个站立式腹肌锻炼,增强核心肌肉 https://m.trfsz.com/newsview434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