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健康养生要从排毒开始

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健康养生要从排毒开始

猪肉里有瘦肉精,草莓里有膨大剂,饭店里有地沟油等现象陆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从最开始的惶恐到紧张再到后来的勉为其难的接受。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群身体内的毒素也越来越多,而由毒素所引起的慢性疾病也越发频繁。所以,对于现代人来说,排毒其实是人类获得健康最关键的途径。

人体垃圾因为某些原因过量沉积在体内,导致人体慢性中毒,从而引发多种疾病。人类目前正处在一种摄入过多,排出过少的失衡状态

——“人体自身中毒”学说,俄国梅契尼科夫

当毒素在体内累积时,很多人会觉得吃营养品,多运动会有作用。其实就像在河流被污染时,再给鱼补充饲料仍旧改变不了现状是一样的,只要毒素在,糖尿病、心脏病、哮喘等疾病就有可能找上你。

根据人体慢性中毒学说和各国专家大量的人体清理实践,国外的保健专家和学者断言:任何人如果在吃喝上放纵自己,又不能经常的清除体内垃圾,就会在体内存放大量的垃圾。一般成年人体内有3——25公斤垃圾。

所以,排毒真的刻不容缓。

人体为什么会有毒素?

1. 食物的混合食用、过量饮食、饮食结构不合理、不节制的吃垃圾食品污染、食物中的农药、添加剂的毒素、受细菌污染的食物等都会在人体内形成毒素

2. 体内代谢产物蓄积,随着年龄增加,这些垃圾越来越多;

3. 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比如说酗酒、抽烟、熬夜等,导致肌体代谢负荷增加。

五脏有毒素,会表现在哪里?

1. 肾脏有毒素

月经量少或经期短,颜色暗,甚至会出现闭经的情况;

排除多余液体的能力降低,时间久了就会出现水肿;

毒素会表现在下颌部位,在下颌会长很多痘痘;

容易疲倦,四肢无力,无精打采。

2. 肺脏有毒素

皮肤呈绣色,晦暗,看起来没有光泽;

肠道会出现不正常淤积,出现便秘;

多愁善感,容易悲伤。

3. 脾脏有毒素

减弱消化系统,面部长色斑;

体内湿气过盛,白带增多;

脂肪堆积,体形肥胖;

口气明显,唇周长痘或溃疡。

4. 心脏有毒素

舌和心脏关系最为密切,心脏有毒素,舌头就会出现溃疡;

额头是心脏管辖的属地,心脏有毒素,睡眠质量降低,额头长痘;

胸闷或刺痛。

5. 肝脏有毒素

指甲表面有凸起的的棱线;

出现乳腺增生,经前乳腺胀痛明显增加;

情绪容易压抑;

出现偏头痛,脸部两侧会长痘,出现痛经;

身体排毒的五大好处:

1、清理身上多余脂肪。通过脾胃调整可让瘦人增重,胖人减重,达到塑身的效果;

2、清理肠道毒素,解决肠胃疾病、便秘、痔疮等问题;

3、清理肝脏毒素,改善睡眠,解决皮肤和男女科问题;

4、清理血液毒素,解决血脂、血压、血糖和心脑血管问题;

5、清理酸性毒素,解决炎症、结石、肿瘤和颈椎腰椎酸疼等问题。

人体如何排毒?

血液净化是近年来国际上公认的唯一能够针对身体实际情况,净化全身毒素,净化率达到85%以上。此疗法目前在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被广泛使用,已被确认为治疗恢复年轻活力、炎症、增强免疫、降血脂、癌症辅助治疗最有效的医疗手段。

血液净化的四大功效

1.消毒杀菌

对细菌繁殖体、细菌芽胞、病毒、真菌等致病微生物有极强的杀灭作用。通过破坏细菌生物膜的方式阻断细菌生长、繁殖。在无毒副作用下直接绞杀血液中的细菌、厌氧菌、病毒和寄生虫,并将其彻底排除体外。

2.改善血流变化

通过增加血管内皮一氧化碳合成酶的含量,进而降低血脂、改善血流,从而加速血栓解体,防止心血管类疾病(心梗、脑梗)。

3.抗炎镇痛

氧化灭活、分解体内各种致痛物质,并迅速缓解各种组织的疼痛状况。同时清除致使炎症的各类自由基,达到抗炎镇痛的综合效果。

4.调节免疫

可促进血液产生足够的过氧化氢(H2O2),从而诱导机体产生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细胞因子,达到激活和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

命之源北京美目尚医医院与锐智创想斥巨资打造的一所专注于血液健康管理领域,为客户提供最专业、最优质的血液健康管理服务的血液净化中心,它使用最先进的净化设备,采取个性化治疗措施,配备顶级的医护人员,提供奢华级贴心增值服务,全方位呵护您的血液健康。

关注“命之源血液净化中心”公众号,了解更多健康养生知识,或联系客服 13651334274 即可免费领取全年食疗计划,名额有限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健康养生,从饮食开始
健康生活从素养开始:你知道新版66条健康素养吗?
健康指南:养生美容从健康肠道开始
女人健康养生从补铁开始
健康养生:从饮食开始,滋养身心
孩子健康,从养生开始
“私人定制”的健康生活从水中开始
春季养生,从健康好睡眠开始
专家提示:养生要从儿童开始
健康从饮水开始.doc

网址: 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健康养生要从排毒开始 https://m.trfsz.com/newsview434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