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中国酒文化—酒的习俗

中国酒文化—酒的习俗

节令酒;教学目标;中国人一年中的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元旦饮屠苏酒,寓意吉祥、康宁、长寿。

屠苏酒始于东汉。李时珍《本草纲目》:“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

饮用顺序由幼及长。

;社日又称中和节。农历二月一日,祭祀土神,祈求丰收。起源于三代,兴盛于唐宋,衰微于元明及清。

唐王驾《社日》:“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人们为了辟邪、除恶、解毒,有饮菖蒲酒、蟾蜍酒和夜合欢花酒的习俗

流传最广的是饮菖蒲酒。;农历七月初七。民间作兴守夜,洒扫庭院,露天设筵。以酒脯致神,焚香列拜。儿童裁诗乞智,女郎对月穿针乞巧。

祈毕,垣订杯盘,饮酒为乐,谓之“乞巧”,形成七夕酒俗,代代相承。;清《帝京岁时记胜》:八月中秋,“时品”饮“桂花东酒”

我国用桂花酿酒历史悠久。二千三百年前的战国时期,已有“桂酒”(《楚辞》);九月初九,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始于汉朝。

《续齐谐记》:“汉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令家人作绢囊,盛茱萸,悬臂登高山,饮菊花酒,祸乃可消’。;大年三十夜,人们有守岁的习俗,即除夕夜通宵不寝,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始于南北朝时期

除夕午夜,全家聚餐又名为团圆酒,向长辈敬辞岁酒,这一习俗延续到今;婚嫁酒;教学目标;

婚嫁是人生的终身大事,从启媒到结婚的整个过程,是少不了各种宴席喜酒的。;南方人生下女儿数岁后,开始酿酒,酿成酒后,埋藏于地窖,待女儿出嫁之时取出供宾客饮用。;现时男女婚姻自由,但男女双方有意,还得请个媒人从中牵线搭桥,沟通双方父母的联系。一般由男方请媒人向女方家提亲。请媒人要向媒人送四色礼叫“启媒礼”,请媒人喝“启媒酒”,俗言:“是媒不是媒,嘴上抹三回”。;男女双方同意后,举行订婚仪式,男方备礼在媒人的带领下,去女方拜认直系亲属,为“认亲”,将婚姻关系正式确定下来,女方备酒席,请陪客,招待男子、亲朋和媒人,称“订亲酒”,“订亲酒”也可在男方举行。;男女结婚庆典,要大摆酒席,招待女方前来送亲的“送亲”和前来贺礼的亲朋好友,称为“婚庆酒”。婚庆酒的重点是要“送亲”喝好酒,男方要安排有海量的、有身份的已亲厚友去陪。;婚庆日晚上闹房时,有的就在婚庆典上,新郎新娘双方要手挽手,有的还要挽着对方的脖颈喝“交杯酒”。俗言:“喝了交杯酒,夫妻白到头”。;结婚后的第二天(有的地方第三或第四天),新郎陪新娘一同回娘家,备礼看望父母。岳父母家在新女婿回门这天设丰盛酒宴招待,名曰“回门酒”。回门要早去早归,太阳落山之前必须返回,否则月亮照了新娘光生女子不生男孩。至此婚嫁酒席习俗即告结束。。;大年三十夜,人们有守岁的习俗,即除夕夜通宵不寝,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始于南北朝时期

除夕午夜,全家聚餐又名为团圆酒,向长辈敬辞岁酒,这一习俗延续到今;其它酒俗;教学目标;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以发生在个人、家族、乡邻或同事间的一些重要事典为理由,举办酒宴以示纪念或庆贺,借此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往来,调剂人际关系。;是指婴儿出生后一个月而设立的酒宴。中国古人认为婴儿出生后存活一个月就是度过了一个难关。这个时候,家长为了庆祝孩子渡过难关,祝愿新生儿健康成长,通常会举行满月礼仪式。;祝寿饮酒的风俗由来已久。按照我国的风俗,做寿老人端坐堂前,依次接受儿孙小辈的跪拜和敬酒。在拜寿完毕之后,大家就开始喝老人的寿酒,吃宴席。很多地方的人都认为,喝了老人的寿酒,自己也会长寿,因此在酒宴上大家都开怀畅饮。;中国农村盖房是件大事,安装横梁的作业叫做“上梁”,一般必须在正午以前完成。中午主人请工匠吃大餐、喝酒。这个仪式,叫做“喝上梁酒”。;在古代,因我国幅员辽阔,地理形势复杂,交通极不便利,出门远行,山长水阔,不但艰险四伏,而且往返时间长久,所以宋代陆游说“远游无处不消魂”。所以,亲人或友人出行,被视为一件十分隆重且伤感的事情,必设宴饯行送别。谓之“送别酒”。;

相关知识

中国劲酒《养生越千年》开播:跟随游圣徐霞客足迹,与一起弘扬养生酒文化
黄酒重塑渠道=文化+电商
韩国中元节的习俗
德昂族的文化习俗
中国白酒怎样重塑形象?健康化!
中国坐月子的习俗为何不被西方人接受?是文化差异还是身体原因?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审视中国妇女的“坐月子”习俗
端午习俗中的养生之道
健康体检表中的日饮酒量折合成白酒量:啤酒/10=白酒量,红酒/4=白酒量,黄...
【酒店管理】“康养+酒店”模式

网址: 中国酒文化—酒的习俗 https://m.trfsz.com/newsview459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