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跨性别激素治疗

跨性别激素治疗

相关概念

跨性别

跨性别(Transgender):形容个体的性别认同和/或性别表达不同于出生时的被指派性别 [15]。跨性别是一个伞式术语(Umbrella Term),可以涵盖多个类别,跨性别者可能认同自己是男性或女性(跨性别男性/跨性别女性),也可能认同自己是流性人;可能认同自己处于男女二元框架之外(非二元性别),也可能认同自己是各种性别的结合或者没有性别 [14]。许多跨性别者会接受激素治疗使身体特征与其性别认同相符,一些跨性别者还会接受性别重置手术。但并不是所有的跨性别者都会如此,跨性别身份认同和身体外观或医疗干预没有直接关系 [15]。

性别不安

性别不安(Gender Dysphoria):跨性别曾经被医学届贴上名为性别认同障碍(Gender Identity Disorder)的精神疾病标签。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出版的第5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 DSM-5)将性别认同障碍从性欲倒错障碍分类中删除,不再将其定义为精神疾病,但同时保留了性别不安的诊断,独立成章。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指出,将“性别认同障碍”重新命名为“性别不安”是一种避免污名化的做法。性别不安重点关注的是跨性别者因为身体和性别认同不符而感受到的痛苦。保留性别不安的诊断术语是为了保护个人能够获取包括咨询、跨性别激素治疗和性别重置手术在内的医疗支持,社会和法律上的性别转换,以及使用医疗保险的权利 [16]。

性别不一致

性别不一致(Gender Incongruence):2018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发布第11版《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1th Revision, ICD-11),将“性别认同障碍”更名为“性别不一致”,归入“性健康”的类别,不再定义为精神障碍 [17]。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这一修订不仅能够减少对跨性别的污名化,提升社会对“性别不一致”群体的接受度,还会让TA们能够更加主动地寻求自身所需的卫生保健服务 [18]。

变性/跨性

变性/跨性(Transsexual):形容一些已经或想要接受医疗干预(包括但不限于激素治疗和/或手术)使身体特征贴近自身性别认同的跨性别者 [14-15]。

易性症/易性病

易性症/易性病(Transsexualism):我国仍然存在着对跨性别的病理化认识。2001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发布的第3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hinese Classificationof Mental Disorders, CCMD-3)将希望接受包括激素治疗和/或手术在内的医疗干预的跨性别者定义为“易性症”,归入“性身份障碍”的类别,视作一种精神障碍 [19]。

非常规性别

非常规性别(Gender Non-Conforming):是指一个人的性别表达(穿着和行为等)不符合社会传统意义上划分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 [15]。譬如,在中文语境中带有性别刻板印象和歧视意味的“假小子”、“男人婆”、“女汉子”和“娘娘腔”等。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非常规性别者都会自我认同为跨性别,而许多跨性别者的性别表达都在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男性化或女性化的 [15]。

跨性别激素治疗的概念

跨性别激素治疗(Transgender Hormone Therapy)是对跨性别者的性别认同持肯定态度的一种卫生保健服务,透过外源性内分泌制剂的投药,使跨性别者身体的第二性征与其性别认同相符,促成TA们男性化或女性化的改变 [1]。有些跨性别者对激素治疗会追求最大程度的男性化或女性化,有些则对兼性(Androgyny)的表达感到轻松自在。因此,跨性别激素治疗必须个人化,需要综合考虑跨性别者的需要和目标、其它身体疾病的状况、药物治疗的风险与效益比以及社会与经济的问题 [1]。

尽管医疗帮助不是跨性别者的必选项,但对其中许多人来说,医学转换是实现自身整体健康和福祉的关键前提 [3]。由于性激素影响着一个人身体第二性征的发育与呈现,所以性激素的使用能够减轻跨性别者因为身体特征和内心性别认同不符而带来的巨大痛苦,部分地实现其认同性别的性征表达。因此,为有需求的跨性别者提供激素治疗,是帮助TA们缓解痛苦,接纳和认可自我必要的医疗介入 [20]。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 OHCHR)在自由平等倡议(UN Free & Equal)的行动要点中提到,各国应该确保跨性别者在免于污名、歧视和苛刻要求的前提下,获得包括肯定其性别认同在内的卫生保健服务,使其性别认同得到承认 [7]。

然而,对跨性别的污名化认识不仅导致了社会中的恐跨现象,还会造成跨性别者的自我污名,对自我抱有极低的价值感,从而不敢主动寻求或无法获得专业的激素治疗 [1] [3]。

其实,污名和歧视通常来源于无知、刻板印象以及缺乏亲自接触 [3]。由联合国倡导实施的全面性教育能够使学习者知道不光有生理性别,也存在着由社会与文化规范影响的社会性别;能够明白一个人的社会性别身份是可能与其生理性别不相符的;能够认同每个人看待自己的社会性别或向别人描述自己社会性别的方式都是独特的,都应当受到尊重,从而推动建立更加多元平等的社会 [14]。

根据世界跨性别健康专业协会(World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for Transgender Health, WPATH)发布的第7版《变性者、跨性别者和非性别常规者的健康照护准则》(Standards of Care for the Healthof Transsexual, Transgender, and Gender-Nonconforming People, 7th Version),激素治疗的展开需要合格的卫生保健工作者进行心理社会评估并且获得接受治疗的跨性别者的知情同意。具体治疗标准如下:

(1)属于持续的、确诊的性别不安;

(2)具备做出充分知情的决定和同意接受治疗的能力;

(3)达到某一国家的法定成年年龄;

(4)如果存在显著的医疗或心理健康问题,则必须得到相当良好的控制 [1]。

需要注意的是,出现抑郁、焦虑等共存的心理问题并不意味着阻止激素治疗的开展,而是需要在治疗前或者在治疗的同时进行处理 [1]。

只有在极少数严重的个人健康情况下,激素治疗才会成为医疗禁忌 [1]。

男性化激素治疗

对于跨性别男性(Female-To-Male, FTM),男性化激素治疗的预期生理效果包括:皮肤油腻/痤疮、脸部/身体毛发增生、掉头发、停经、乳房组织萎缩、肌肉质量/力量增加、身体脂肪重新分配、阴蒂增大、阴道萎缩、性欲增加以及声音更加低沉 [1]。

女性化激素治疗

对于跨性别女性(Male-To-Female, MTF),女性化激素治疗的预期生理效果包括:皮肤柔软/油脂减少、身体与脸部的毛发变细和生长缓慢、雄性秃发、乳房发育、肌肉质量/力量减少、身体脂肪重新分配、睾丸尺寸缩小、精子制造减少、性欲下降、自发性勃起减少和男性性功能障碍 [1]。

男性化激素治疗

男性化激素治疗(Masculinizing Hormone Therapy)能够使跨性别男性发展男性的第二性征,抑制或最小化女性的第二性征 [2]。

睾酮

进行睾酮(Testosterone)治疗的禁忌症是怀孕、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疾病和尚未治疗的血球容积为55%或更高的恶性红血球增多症。由于睾酮会在芳构化(Aromatization)过程中转变为雌激素,因此有乳癌病史或者其它与雌激素相关癌症的跨性别男性,在进行激素治疗前需要向肿瘤医生咨询 [1]。

睾酮可以通过口服、皮肤吸收、肌肉和皮下注射的方式给药,经由皮肤吸收的给药路径和剂量适应也许可以降低红血球增多症的风险 [1]。

女性化激素治疗

女性化激素治疗(Feminizing Hormone Therapy)能够帮助跨性别女性,发展女性的第二性征,抑制或最小化男性的第二性征 [2]。

雌激素

进行女性化激素治疗的禁忌症是对雌激素敏感的癌症,过去静脉血栓病史曾是雌激素治疗的禁忌症,但是如果使用通过皮肤吸收等更为安全的药物制剂,则不需要排除激素治疗 [1] [3]。

雌激素的主要种类包括17-β雌二醇(17-Beta Estradiol)和炔雌醇(Ethinyl Estradiol) [2-3]。

由于静脉血栓的副作用,世界跨性别健康专业协会不推荐使用炔雌醇用于女性化激素治疗。但是炔雌醇却是许多中低收入的跨性别女性唯一能够获得的雌激素种类,在亚太地区有较高比例的跨性别者依靠含有炔雌醇的口服避孕药而获得雌激素 [1] [3]。

使用如舌下含服、皮肤吸收和注射等非口服雌激素的方式可以降低静脉血栓等女性化激素治疗的风险 [1] [3]。

抗雄性激素

螺旋内脂固醇(Spironolactone)可以直接抑制睾酮的分泌,以及雄激素与受体的结合;

醋酸环丙孕酮(Cyproterone Acetate, CPA)是一种具有抗雄性激素性质的孕激素化合物。美国因担心其潜在的肝毒性,没有核准此类药物,但在欧洲等国家地区被广泛使用;

促性腺素释放激素拮抗剂(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s, GnRH Agonists)如戈舍瑞林、布舍瑞林和曲普瑞林能够阻断促性腺素释放激素释放激素受体,达到封锁性腺最大效果,但是这些药物价格昂贵且只能依靠注射或植入的方式给药;

5-α还原酶抑制剂(5-Alpha-Reductase Inhibitors)如菲那雄胺和度他雄胺可以阻止睾酮转变为更有活性作用的形态 [1]。

孕激素

除环丙孕酮外,孕激素在女性化激素疗法中的使用尚有争议。世界跨性别健康专业协会发布的《变性者、跨性别者和非性别常规者的健康照护准则》(第7版)指出,孕激素虽然被认为是促使乳房发育的重要手段,但是孕激素(特别是甲羟孕酮)的使用也被怀疑有增加乳腺癌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1]。2016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卓越跨性别健康中心(Centerof Excellence for Transgender Health, UCSF)发布的《跨性别者和非二元性别者的初级性别肯定护理指南》(Guidelines for the Primary and Gender-Affirming Care of Transgender and Gender Nonbinary People)则认为,这些担忧可能并不适用于跨性别医疗,且许多跨性别者和药物供应商也报告了孕激素能够促进乳房和乳晕的发育,改善情绪以及增加性欲 [2]。

男性化激素治疗风险

世界跨性别健康专业协会发布的《变性者、跨性别者和非性别常规者的健康照护准则》(第7版)指出,男性化激素治疗的风险有:

容易(Likely)增加的风险:红血球增多症(Polycythemia)、体重/内脏脂肪增加、痤疮、不同程度的雄激素性秃发和睡眠呼吸暂停症;

可能(Possible)增加的风险:暂时性的肝酶升高、高血脂;

含有额外风险因素时可能(Possible)增加的风险:心血管疾病(针对有该疾病潜在危险因素的人)、高血压(额外风险因素包括体重增加、家族病史或多囊卵巢综合征)、Ⅱ型糖尿病(额外风险因素包括显著的体重增加、家族病史以及多囊卵巢综合征);较高的用药剂量或血液中超生理的睾酮水平可能增加轻躁、躁狂或其它精神病症状的风险;

不会增加的风险:乳癌、子宫颈癌;

未有足够证据和定论的风险:骨密度减少、卵巢癌、子宫内膜(子宫)癌;

其它影响:男性化激素治疗可能会降低生育能力 [1] [3]。

女性化激素治疗风险

世界跨性别健康专业协会发布的《变性者、跨性别者和非性别常规者的健康照护准则》(第7版)指出,女性化激素治疗的风险有:

容易(Likely)增加的风险:静脉血栓疾病、高甘油三酯血症、暂时性的肝酶升高、胆结石和体重增加;

含有额外风险因素时容易(Likely)增加的风险有: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年龄超过五十岁且有潜在心血管风险因素的人);

可能(Possible)增加的风险:高血压、高泌乳素血症(特别是使用雌激素的第一年会增加此风险);

含有额外风险因素时可能(Possible)增加的风险:Ⅱ型糖尿病(特别是家族病史中具有糖尿病或此疾病的危险因子的人);

未有足够证据和定论的风险:乳癌;

其它影响:女性化激素治疗可能会损害生育能力和降低性欲 [1] [3]。

寿命影响

2011年,《欧洲内分泌学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发布了自1997年起荷兰的一项关于接受过激素治疗的跨性别者死亡率的长期随访研究 [4]。研究对象包括966名接受不同程度高剂量的雌激素和100毫克/天醋酸环丙孕酮治疗的跨性别女性以及365名以非口服或口服方式使用睾丸激素酯或睾丸激素凝胶治疗的跨性别男性。研究发现,接受激素治疗的跨性别女性的死亡率比普通人群高出51%。但是,这部分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艾滋病、滥用药物和自杀率的上升,并不是因为接受激素治疗而造成了身体健康的风险 [4]。

此外,2015年《临床与转化内分泌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Endocrinology)发表的一项文献研究回顾了来源于美国生物医学电子数据库(PubMed)从1967~2014年间发表的关于检测跨性别激素治疗安全性的1881份论文 [5]。该文献综述同样表明,在专业医师的指导和风险把控下进行激素治疗,安全性是可以得到保证的,激素治疗和跨性别者死亡率的上升没有关系,但同时也需要更加大量、细致和长期的研究去处理一些细微的身体伤害 [5-6]。

然而,不幸的是,世界范围内每年都有许多跨性别者因为出于仇恨的袭击而失去生命。根据欧洲跨性别组织(Transgender Europe, TREU)2019年发布的跨性别谋杀监测(Trans Murder Monitoring, TMM)项目数据显示,29个国家总共发生了331起针对跨性别者的谋杀案,相当于每两天就有一位跨性别者因为仇恨暴力而被掠夺生命,其中大部分案件发生在巴西(130)、墨西哥(63)和美国(30),从2008~2019年,74个国家总共记录发生了3314起针对跨性别者的谋杀案件 [21]。跨性别者面临着从欺凌和辱骂,到被拒绝提供教育、工作机会和住房;从被任意的拘留、逮捕和定罪,到被攻击、强奸和谋杀等多种多样侵犯人权的行为,这些歧视和暴力都严重损害着跨性别者的身心健康 [7]。

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的目的是帮助跨性别者探索自身的性别认同、性别角色和性别表达,处理性别不安和社会污名对心理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减轻内化的恐跨现象以及加强社会和同伴之间的支持等 [1]。

青春期抑制激素

青春期抑制激素(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是对出现性别不安状态的儿童青少年的生理介入治疗,通过抑制雌激素或睾酮的分泌,延缓青春期的生理变化 [1]。青春期抑制激素可以暂缓乳房发育、体毛生长和嗓音变化等不被期待或者不能逆转的身体变化。与男性化或女性化激素治疗不同,青春期抑制激素是一种完全可逆的医疗干预手段,一旦停止使用,青春期便可重启。并且青春期抑制激素的使用在减轻儿童心理痛苦的同时也能提供更多的时间,让儿童及家人考虑是否采纳跨性别激素治疗,或者暂缓决定,直到TA们有自主决定的能力,选择是否接受不可逆的医疗干预 [3]。但是,青春期抑制激素的价格会使部分人望而却步 [1]。

性别重置手术

性别重置手术,旧称变性手术,是通过一系列的外科手术使跨性别者的身体特征和其性别认同相符,通常包括建造男性/女性的外生殖器官,隆胸或胸部重建,改变脸型或身体轮廓等 [1]。与跨性别激素治疗相同的是,性别重置手术的需求因人而异,同时也带有许多风险。出现性别不安的跨性别者可能会寻求全套的性别重置手术,而另一些跨性别者可能只寻求部分的身体改造,无论是何种程度的身体改造都是帮助有需要的跨性别者实现自我认同必要的医疗介入 [3]。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2017年出台的《性别重置技术管理规范》(2017),对性别重置手术的实施条件和医疗资质进行了规范,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2]。具体标准详见百度百科词条性别重置手术。

身份认定

目前国际上主要的性别身份认定方式有:染色体、性腺认定法;心理认定法;第一性征、第二性征认定法;和第三性别认定法 [23]。我国主要采取第一性征、第二性征的性别认定方法,实施性别重置手术后的公民可以申请变更户口和身份证登记性别项目。根据公安部发布的《关于公民手术变性后变更户口登记性别项目有关问题的批复》(公治〔2008〕478号)有关规定:“实施变性手术的公民申请变更户口登记性别项目时,应当提供国内三级医院出具的性别鉴定证明和公证部门出具的公证书,或司法鉴定部门出具的证明,经地(市)级公安机关主管部门核准后,由公安派出所办理性别变更手续。性别项目变更后,应重新编制公民身份号码。其中已领取居民身份证的,公安机关应当予以缴销,并为其重新办理居民身份证” [24]。

美国、英国、荷兰和澳大利亚等高收入国家已经出台了用于医学转换所需的激素用药指导原则 [3],在美国,联邦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需要适用于以《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 DSM-5)为标准定义的疾病诊断 [25]。同时,在亚太地区的多数国家,性别肯定的卫生服务都未能纳入公共医保系统和私人健康保险,跨性别者需要自行承担高昂的费用。因此,多数跨性别者会被迫选择较便宜但不够正规可靠的服务,或者无法完整地接受治疗。在老挝、泰国、菲律宾、尼泊尔和马来西亚还普遍存在着跨性别者在没有专业医生指导下自行用药的状况 [3]。

我国尚未发布针对跨性别激素治疗的专项政策和医疗指南。在缺乏明确政策和用药指导的支持下,医生也面临着医疗纠纷,跨性别群体家长的质疑、投诉和恐吓等风险;一旦接受激素治疗的跨性别者出现身体问题,医生很可能就要承担法律责任,这也导致了许多医生的接诊顾虑,而不愿为跨性别者开具激素药物 [11]。

根据北京同志中心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共同发布的《2017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在2060位跨性别受访者中,62%的跨性别者表示需要激素治疗(包括跨性别男性、跨性别女性、性别酷儿和易装者)。其中88%的跨性别女性和71%的跨性别男性对激素治疗有着高比例的需求。但是,激素治疗的获取相当困难,71%有激素治疗需求的跨性别者表示几乎不可能在医生指导下获得科学的激素治疗和安全可靠的药物信息。在面对缺乏医学指导,无法获取安全有效的激素治疗的现状下,28%的跨性别者会感到不同程度的焦虑,25%的跨性别者会因此抑郁;15%的跨性别受访者曾有过自残或自杀的想法,而1%的跨性别者曾经有过自残或自杀的行为 [12]。

激素治疗的缺失不仅严重影响了跨性别者的心理健康还会造成难以弥补的身体伤害,1%的跨性别者会使用动物药物,5%的跨性别者甚至会选择自行切除生殖器官。能够获取药品的跨性别者也大多是通过网络药店(66%),对于激素药品的使用缺少来自医疗系统的专业指引,极大地增加了出现健康问题的风险 [12]。

社会现实的悖论在于社会医疗保险的承担是将跨性别划分为疾病为前提,但是跨性别本身不是疾病,不愿被病理化的跨性别者就无法得到社会支援,因此,改革现行的医保制度,建立安全正规的激素治疗体系,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6]。

我国民间社会中已有一些帮助跨性别人士的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例如北京同志中心等。2015年,北京同志中心联合跨儿中心心理小组、安徽皖爱同志小组、跨青年教育中心、苏州LESGO公益小组以及其他未在公益组织的跨性别人士设立的全国跨性别热线能够免费为跨性别群体提供陪伴、支持、信息咨询与资源转介等服务,其中包括推荐国内对跨性别友好的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国内能够为跨性别者做激素治疗指导的医师及其所在的医院;挂号的条件以及就医流程的经验分享等。跨性别者不是孤立无援的,无论如何,都强烈建议在有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开展安全有效的,适合个人身体状况的激素治疗 [27]。

我国的法律与政策中,虽未明确提及跨性别激素治疗的概念,但有多个条款提到不同性别应享有同等权利、禁止基于性别的歧视。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修正)从人权的角度阐释,尊重和保障跨性别者的平等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0)保障跨性别者的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不受侵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规定,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国家人权计划》(2016-2020年)提到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消除性别歧视。具体规定如下:

《宪法》(2018修正)

第三十三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9]。

《民法典》(2020)

第一千零二条 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自然人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尊严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权。

第一千零三条 自然人享有身体权。自然人的身体完整和行动自由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他人的身体权。

第一千零四条 自然人享有健康权。自然人的身心健康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他人的健康权 [10]。

《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

第三条 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

未成年人依法平等地享有各项权利,不因本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民族、种族、性别、户籍、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家庭状况、身心健康状况等受到歧视。

第四十条 学校、幼儿园应当建立预防性侵害、性骚扰未成年人工作制度。对性侵害、性骚扰未成年人等违法犯罪行为,学校、幼儿园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13]。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

健康权利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保障用药安全。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健全药品检查、检验检测体系,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28]。

特定群体权利

消除性别歧视;

保障妇女的健康权利 [28]。

与跨性别激素治疗相关的社会性别平等的概念,在目前的教育中会从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预防暴力伤害等角度呈现。我国各部委发布的相关教育类文件中,《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2007)从公共安全的角度,强调了青春期性别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的必要性,《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从身心健康的角度,强调了青春期生理心理特征,建立自我认同和调节情绪教育的必要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强调了青春期认识自我和积极情绪表达教育的必要性,这些都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小学4~6年级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初步了解青春期发育基础知识,形成明确的性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9]。

初中年级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了解青春期常见问题的预防与处理;形成维护生殖健康的责任感 [29]。

模块四: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事故

了解校园暴力造成的危害,学习应对的方法;

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 [29]。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水平三(小学5~6年级)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

男女少年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男性、女性第二性征的具体表现);

女生月经初潮及意义(月经形成以及周期计算);

男生首次遗精及意义;

变声期的保健知识;

青春期的个人卫生知识 [30]。

水平四(初中阶段)

心理健康

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调控情绪的基本方法;建立自我认同,客观认识和对待自己 [30]。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青春期心理发育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正确对待青春期心理变化;

痤疮发生的原因、预防方法;

月经期间的卫生保健常识,痛经的症状及处理;

选择和佩戴适宜的胸罩的知识 [3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小学高年级

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 [31]。

初中年级

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

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 [31]。

一些国际文件也从平等权利的角度对跨性别激素治疗这一话题进行了阐释。国际法学家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Jurists, ICJ)和国际人权服务社(International Service for Human Rights, ISHR)联合国际人权专家组制订的关于将国际人权法应用于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相关事务的《日惹原则》(The Yogyakarta Principles)从人权和反歧视的角度强调了跨性别者有权获得可能达到的最高的身体和精神健康水平,而不受基于性别认同的歧视,具体内容如下:

《日惹原则》(2007)

原则1:普遍享有人权的权利

所有人生而自由,平等享有尊严和权利。所有性倾向或性别认同的人都有权充分享受所有人权 [8]。

原则17:获得可能达到的最高健康水平的权利

每个人都有权获得可能达到的最高的身体和精神健康水平,不受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歧视。性健康和生殖健康是这一权利的基本方面。各国应该:

采取所有必要的立法、行政和其他措施,以确保人们享有可能达到的最高健康水平,不受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歧视;

采取所有必要的立法、行政和其他措施,以确保所有人都能够获得医疗保健设施、产品和服务,包括与性健康和生殖健康有关的产品和服务,并且能够获得自己的医疗记录,不受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歧视;

确保保健设施、产品和服务的目标是提高所有人的健康状况和应对所有人的需要,不受基于和顾及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歧视,对与之有关的医疗记录要保密;

制订和实施方案,以应对由于人们的性倾向和性别认同而损害他们健康的歧视、偏见和其他社会因素;

确保所有人都被告知和赋权,使他们能够自己做出真正基于知情同意的关于医疗保健的决定,不受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歧视;

确保所有性健康与生殖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和治疗方案和服务尊重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多样性,并且使所有人能够不受歧视地平等使用;

帮助那些寻求与性别再造有关的人体改造的人获得有资格的、非歧视性的治疗、护理和支持;

确保所有保健服务提供者以没有基于性倾向或性别认同的歧视的方式对待顾客及其伴侣,包括将其承认为近亲;

通过政策和实施必要的教育和培训方案,使在医疗保健部门工作的人能够向所有人提供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的医疗保健,充分尊重每个人的性倾向和性别认同 [8]。

全面性教育中跨性别激素治疗的相关教学内容

播报

学习目标

跨性别激素治疗是帮助跨性别者接纳和认同自我的重要途径,但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对跨性别者的无知和偏见,造成了有关性别肯定的卫生保健服务的缺失。因此,为了促进跨性别者的平等权利,就需要通过全面性教育,特别是学习社会性别平等的相关内容来消除对跨性别群体的偏见和歧视。儿童青少年对于社会性别平等的充分了解将帮助他们理解社会性别身份,学会接纳自我和尊重他人人权,推动创造更加友好包容的社会环境。在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相关的学习目标主要出现在核心概念3“理解社会性别”下的第1个主题“社会性别及其规范的社会建构”、第2个主题“社会性别平等、刻板印象与偏见”和第3个主题“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内容贯穿5~8岁、9~12岁、12~15岁和15~18岁及以上四个年龄段。具体内容如下 [14]:

核心概念3:理解社会性别

主题1:社会性别及其规范的社会建构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了解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间的差异十分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 定义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并描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知识);

► 反思对自己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感受(技能) [14]。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社会与文化规范以及宗教信仰都是影响社会性别角色的因素

学习者将能够:

► 定义社会性别角色(知识);

► 举例说明社会规范、文化规范和宗教信仰如何影响社会性别角色(知识);

► 认同有很多因素会影响社会性别角色(态度);

► 反思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如何影响人们对社会性别角色的看法(技能) [14]。

要点:每个人看待自己的社会性别或向别人描述自己的社会性别的方式都是独特的,应该受到尊重

学习者将能够:

► 定义社会性别角色(知识);

► 解释一个人的社会性别身份可能与其生理性别不相符(知识);

► 认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性别身份(态度);

► 欣赏自己的社会性别身份,并尊重他人的社会性别身份(技能) [14]。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社会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规范影响人们的生活

学习者将能够:

► 确定社会性别规范如何塑造身份、愿望、实践和行为(知识);

► 检视社会性别规范如何产生危害,以及如何对人们的选择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知识);

► 认识到关于社会性别规范的信念是由社会构建的(态度);

► 认同社会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期待可以改变(态度);

► 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日常生活中采取行动,在社会性别角色方面产生更积极的影响(技能) [14]。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敢于挑战自己和他人的社会性别偏见很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 回忆关于对男性、女性、具有不同性倾向和社会性别身份者有偏见的事例(知识);

► 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社会性别偏见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态度);

► 批判性地评估自己的社会性别偏见程度,并分析所在社区内存在哪些社会性别偏见(技能);

► 演练应对自己和他人的社会性别偏见的策略(技能)。

要点:恐同和恐跨会对具有不同性倾向和社会性别身份的人造成伤害

学习者将能够:

► 定义恐同和恐跨(知识);

► 分析导致恐同和恐跨的社会规范及其后果(知识);

► 认识到所有人都应该能够爱他们所爱的人,而不必受到暴力、强迫或歧视(态度);

► 展示对受到恐同和恐跨伤害的人表示支持的方法(技能) [14]。

主题3: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了解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和寻求帮助的途径非常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 定义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并认识到它在许多场所都可能发生(如学校、家庭或公共场所)(知识);

► 了解社会性别观念和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会影响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包括歧视和暴力(知识);

► 认同所有形式的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都是错误的(态度);

► 如果自己或认识的人正在经历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包括在学校内或学校周边发生的暴力,描述在这种情况

下该如何找到一个值得信赖的成年人并向其诉说该遭遇(技能) [14]。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所有形式的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都是错误的,是对人权的侵犯

学习者将能够:

► 举例说明什么是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例如:欺凌、性骚扰、情感暴力、家庭暴力、强奷、女性生殖器损毁/

切割、童婚、早婚和强迫婚姻、恐同暴力),并说出社会性别暴力可能发生的场所,包括学校、家庭、公共场所

或网络(知识);

► 认同所有形式的性暴力都是对人权的侵犯(态度);

► 如自己或认识的人正在经历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或担心可能会遭遇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展示在这种情况

下如何识别值得信赖的成年人并向其诉说相关经历(技能)。

要点: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可能是暴力和歧视的根源

学习者将能够:

► 解释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如何导致欺凌、歧视、虐待和性暴力(知识);

► 解释性虐待和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是源于权力和支配欲望的犯罪,并非由于一个人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性欲

望(知识);

► 认识到社会性别不平等和社会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会导致性暴力(态度);

► 展示如何主张社会性别平等、反抗社会性别歧视或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技能) [14]。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任何形式的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都是对人权的侵犯,无论施暴者是成年人、青少年还是权威人士

学习者将能够:

► 了解性虐待和社会性别暴力,包括来自性伴侣的暴力和强奸都是源于权力和支配的犯罪,并非由于性欲控制

能力低下(知识);

► 为发现和减少社会性别暴力制定具体策略(知识);

► 认识到暴力行为的旁观者和目击者可以采取安全措施干预暴力行为,并且也可能受到暴力的影响(知识);

► 认识到社会性别暴力永远是错误的,且施暴者可以是成年人、当权者或青少年(态度);

► 展示如何与预防社会性别暴力和提供社会性别暴力受害者支持的可信赖的成年人和服务机构取得联系(技能) [14]。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每个人都有责任倡导社会性别平等,并公开反对侵犯人权的行为,包括性虐待、有害行径和其他形式的基

于社会性别的暴力

学习者将能够:

► 分析在倡导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和减少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方面的一些成功案例(知识);

► 意识到在公共和私人空间,包括在网络上公开反对侵犯人权和社会性别不平等的重要性(态度);

► 倡导社会性别平等,消除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技能) [14]。

与跨性别激素治疗相关的常见疑问

常见疑问1:接受激素治疗的跨性别者是否有精神或心理问题?TA们是“人妖”吗?

答:不是。2018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第11版《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ICD-11),将“性别认同障碍”更名为“性别不一致”,归入“性健康”的类别,不再定义为精神障碍 [17]。跨性别者是正常人,只是TA们的性别认同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但这并不能成为其他人忽视、排斥甚至歧视TA们的理由。“人妖”一词更是针对这一群体的污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拒绝使用歧视性的语言,理解尊重个体的性别认同,使用符合他人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的称呼和代词 [15]。

常见疑问2:作为家长,如果我的孩子强烈地坚称或想要成为另一性别,我应不应该让TA接受激素治疗?

答:男性化或女性化的激素治疗对身体产生的影响并非完全可逆,因此根据《变性者、跨性别者和非性别常规者的健康照护准则》(第7版),激素治疗的展开需要当事人达到所在国家的法定成年年龄并且具备知情同意的能力 [1]。

对于儿童青少年的生理介入治疗,有此医疗条件的国家(如英国、美国)会在TA们出现青春期发育变化时采用完全可逆的青春期抑制激素来延缓青春期的生理变化 [3]。

家长需要认识到,孩子的性别认同是可能与其出生时的生理性别不同的,这不是任何人的错。许多家长会产生负罪感,认为是自己的某些行为或做法导致了孩子出现这种状况,其实这不是由任何人所做的任何事所引起的。尊重孩子的性别认同,寻求专业的医疗支持,仅仅是允许和帮助孩子成为TA想要成为的那个人而已。家长或许会为失去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那个孩子而感到难过,但是接纳自己现在所拥有的这个真实的孩子则更为重要,不论何时,家长的爱与支持都是弥足珍贵的 [3]。

全面性教育中如何进行相关教育

跨性别激素治疗作为支持和肯定,而非“矫正”或“扭转”跨性别者性别认同的卫生保健服务,根植于社会性别平等的意识,是对跨性别者人权的尊重和保护,也是一个多元平等社会的体现。虽然全面性教育没有明确提及跨性别激素治疗的概念,但幼儿园阶段接纳差异和消除歧视的教育;小学阶段理解和尊重多元社会性别认同的教育;以及初中阶段强调社会性别平等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的教育都是全面性教育培养儿童青少年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重要内容。并且,进行社会性别平等的教育能够促进跨性别者在不受社会污名和歧视的情况下积极地寻求和获取性别肯定服务,推动建立不同社会性别认同的人群都能平等生活和被公平对待的包容型社会。

幼儿园性教育中相关内容

根据《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给出的学习目标,幼儿阶段关于性别平等的性教育主要集中在接纳差异、尊重他人和消除歧视上。北京师范大学刘文利教授主编的《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全9册)中,《奇妙的感觉》《多彩的幸福》《欢乐的六一》三册中都涉及性别平等相关的教育内容 [32]。

《奇妙的感觉》一册主要教会幼儿识别不同的感觉,区分舒服的感觉和不舒服的感觉,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有不同的感觉是正常的,我们要珍视不同的感觉 [33]。

《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插图 [32]

《多彩的幸福》一册讲述了四个不同家庭的生活,让幼儿理解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人都能拥有幸福的人生且都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引导幼儿认识差异、尊重人与人的不同 [34]。

《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插图 [32]

《欢乐的六一》一册主要帮助幼儿意识到不同性别都有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的权利,比如女孩也可以喜欢飞机,男孩也可以穿粉色的衣服等。旨在培养幼儿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接纳自己感受的意识 [35]。

《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插图 [32]

《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插图 [32]

小学性教育中相关内容

小学的性教育不再单纯局限于广义上的尊重差异,而是进一步认识讲解有关性别的内容。虽然跨性别者的社会性别与被指派性别不一致,但一样应该受到尊重(可参考跨性别恐惧现象词条)。

初中性教育中相关内容

初中阶段的性教育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社会性别平等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在了解社会性别具体含义的基础上,初中生将认识到对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和偏见影响了具有不同社会性别身份的人被对待的方式,也影响了他们所能做出的选择。同时,初中学生也会学习社会性别平等可以促进与性行为和人生规划有关的平等决策。在掌握这些知识、态度和技能之后,初中生将有能力欣赏自己包括跨性别在内的社会性别身份,尊重他人的社会性别,并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如何影响自身观念和偏见 [36]。

《三代人》

影片信息

导演:加比·德拉尔

编剧:妮可·贝克威思/加比·德拉尔

主演:艾丽·范宁/琳达·伊蒙/苏珊·萨兰登/娜奥米·沃茨/安德鲁·波尔克

类型:剧情/喜剧/同性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西班牙语

上映日期:2015-09-12(多伦多电影节)/2017-05-19(美国)

片场:92分钟/87分钟

又名:幸福不设限(台)/关于雷/Three Generations/AboutRay [37]

《三代人》电影海报 [37]

剧情简介

电影《三代人》描绘了一个纽约青年雷(艾丽·范宁饰)由女性变性为男性过程中的自我身份探索,她的单身母亲麦琪(娜奥米·沃茨饰)也不得不接受她的独生女变成儿子的事实。与此同时,麦琪的母亲多莉(苏珊·萨兰登饰),一个和自己的同性伴侣共享上流社会资源的聪慧音乐经理,正在为了雷这个改变命运的决定绞尽脑汁,同时还要烦恼麦琪一直没有从她长大的房子里搬出去 [37]。

社会意义

电影《三代人》是一部为青少年群体发声的电影,但是在美国电影分级审查中被却列为“限制级”,17岁以下的观众将没有机会在大银幕上看到这部电影。电影演员之一的娜奥米·沃茨曾表示这样的分级决定没有反映出现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电影《三代人》希望能够带给跨性别者勇气与希望 [38]。

《人生密密缝》

影片信息

导演:荻上直子

编剧:荻上直子

主演:生田斗真/桐谷健太/柿原玲佳/美村里江/小池荣子

类型:剧情/同性/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上映日期:2017-02-10(柏林电影节)/2017-02-25(日本)

片长:127分钟

又名:当他们认真编织时(港/台) /当他们认真编织的时候/Close-Knit [39]

《人生密密缝》电影海报 [39]

剧情简介

友子(柿园玲佳 饰)和母亲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母亲常常徘徊在不同的男人之间,每天都喝到深夜才回来,友子虽然年幼,却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某日,母亲在丢下了生活费后又不知所踪,无奈之下,友子只能找到舅舅政男(桐谷健太饰),暂时住在他的家里。

在舅舅家,友子见到了政男的同居“女友”伦子(生田斗真饰),伦子虽然拥有着柔软的胸脯,却是个货真价实的男人。在友子面前,伦子展现出了无限的温柔和体贴,渐渐让友子找回了缺失的母爱,三个人组成了一个奇异却充满了温暖的家庭。可爱乖巧的友子让伦子渐渐产生了想要将她永远留在身边的念头,可就在此时,友子的母亲回来了 [39]。

社会意义

日本电影《人生密密缝》从LGBT话题入手,讨论人的生理和社会性别,家庭与血缘等议题。导演荻上直子曾在美国留学六年时间,遇到很多性少数朋友,在那里不同性别、肤色组成的家庭随处可见,但是回到日本后她感叹这样场景的骤减,让她有了一些不适感。同时,荻上直子表示选择大热演员生田斗真而非真实的跨性别者出演该片,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了“主流电影”,会让观众觉得跨性别话题是普通和正常的 [40]。豆瓣网友judy称赞道:“我觉得中小学要放这部影片当性别教育的教材。去从小建立理解、尊重别人不同的基础” [39]。电影《人生密密缝》在2017年的柏林电影节中获得了泰迪熊评委会特别奖 [40]。

《女孩》

影片信息

导演:卢卡斯·德霍特

编剧:卢卡斯·德霍特/安吉洛·提森

主演:维克托·波尔斯特/阿里耶·沃索尔特/奥利弗·博达特/蒂伊门·戈瓦尔茨/卡特简·达门

类型:剧情/同性

制片国家/地区:比利时/荷兰

语言:法语/弗拉芒语/英语

上映日期:2018-05-12(戛纳电影节)/2018-11-01(荷兰)

片场:105分钟又名:梦女芭蕾(港)/芭蕾少女们(台) [41]

《女孩》电影海报 [41]

剧情简介

主角Lara于15岁之“老龄”才加入芭蕾舞班。由于较其他女孩迟起步,她每日下尽苦功,甚至练到脚尖破皮流血亦不肯歇息。

Lara的梦想不只是成为芭蕾舞蹈员——她还想成为一个女孩。是的,“他”原是家中的长子,名叫Victor……犹幸爸爸一直在旁鼓励,陪她接受激素治疗,全心全意支持她完成梦想 [41]。

社会意义

电影《女孩》通过日常生活的真实状态和细节展现出了跨性别女孩劳拉(Lara)面对身体和梦想时的烦恼与压力,勇敢与坚毅,以及家人间的支持与爱。电影故事的灵感来自于比利时的一篇关于跨性别者的新闻报道,导演认为社会已经准备好迎接这样的电影,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帮助跨性别群体获得勇气。《女孩》在2018年戛纳电影节中获得了“一种关注”单元的最佳演员奖、酷儿金棕榈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一种关注单元)和金摄像机奖四个奖项 [42]。

国际跨性别纪念日

国际跨性别纪念日(Transgender Day of Remembrance)是在每年的11月20日纪念那些因为反跨性别暴力而失去生命的跨性别者 [43]。国际跨性别纪念日的设立是要唤起大众对反跨仇恨犯罪的觉知,通过烛光守夜公开纪念那些被遗忘的,曾经活生生存在过的跨性别者,向TA们表达爱与敬意。同时提醒非跨性别人士,跨性别者同样是他们的亲人、朋友和爱人 [44]。

国际跨性别现身日

国际跨性别现身日(International Transgender Day of Visibility)是在每年的3月31日庆祝跨性别者和TA们对社会的贡献并且旨在提高世界范围内对跨性别者面临歧视现状的意识 [45]。国际跨性别现身日由美国密歇根州的跨性别权利运动者蕾切尔·克兰德尔(Rachel Crandall)创立于2009年3月31日,蕾切尔认为跨性别群体需要一个真正表达自己,庆祝自己的节日 [46]。

2017年,美国著名影星布拉德·皮特(Brad Pitt)和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 Jolie)于2006年出生的孩子希洛(Shiloh)在其11岁时接受了青春期抑制激素的治疗 [47]。希洛出生时的生理性别为女性,但其性别认同为男性。早在2008年,布拉德·皮特就在奥普拉·温弗里秀(The Oprah Winfrey Show)的采访中透露希洛只愿意自己被称作约翰(John),并且会时常提醒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名字是约翰 [48]。安吉丽娜·朱莉和布拉德·皮特都十分支持自己孩子的决定。朱莉表示,孩子应该被允许以任何他们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我,而不被其他人所评价,这对他们的成长来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49]。

相关知识

疤痕的激素注射治疗
功能性子宫出血使用性激素治疗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性激素分泌失调】雄性、雌性激素分泌过多
性激素紊乱
激素紊乱导致月经不调怎么治疗
“中医美容”与“医疗美容”分不清?一文看懂别跨界!
性激素紊乱怎么办
雌性激素紊乱怎么办
女性慎用激素类保健品
女性雄激素过高怎么调理

网址: 跨性别激素治疗 https://m.trfsz.com/newsview475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