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医取针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中医针灸取针器。
背景技术: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的多是艾条灸,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目前,临床上给病人进行针灸时,针体刺入穴位后,大多数需要手捏针柄进行取针,取针时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对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和隐患,因此市场上出现了一些简单的针灸取针器,现有的针灸取针器结构较为单一,在对针体夹取后,需要将针灸针放在在托盘中,在放置的过程中,存在着针体易掉落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医针灸取针器,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中医针灸取针器,包括外管和连接管,所述外管的一侧与所述连接管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管的内侧壁活动连接有夹持管,所述外管的另一侧活动连接有移动杆,所述外管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压板,所述外管的表面通过滑道滑动连接有辅助板,所述辅助板的上表面通过固定轴活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辅助板的一侧活动连接有插柱,所述卡块的表面活动连接有连接块。
可选的,所述移动杆的一端与所述夹持管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的一侧与所述压板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的一侧与所述隔板活动连接,所述压板的表面与所述外管的内侧壁活动连接。
可选的,所述固定轴的下表面与所述辅助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轴的表面与所述转动杆活动连接。
可选的,所述外管的一侧开设有卡孔,所述插柱的一端贯穿所述辅助板并与所述卡孔活动连接。
可选的,所述辅助板的一侧设置有防滑垫,所述连接块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连接块的下表面均与针灸盒盖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移动杆的一端贯穿所述外管并与固定连接有施力板。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医针灸取针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中医针灸取针器,通过移动杆、弹簧和隔板的设置,通过移动杆带动压板向下压弹簧,使移动杆将夹持管推出,然后通过夹持管伸出连接管后,会移动张开,然后对针灸针进行夹持,然后慢慢撤力,使弹簧带动移动杆回移,使夹持管对针灸针夹紧,防止针灸针掉落。
2、该中医针灸取针器,通过转动杆、卡块和连接块的设置,使用后可以转动转动杆,将卡块与连接块进行卡接,将取针器放置在针灸盒盖上,便于使用时拿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弹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块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固定轴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管;2、连接管;3、夹持管;4、移动杆;5、隔板;6、弹簧;7、压板;8、辅助板;9、固定轴;10、转动杆;11、卡块;12、插柱;13、连接块;14、卡孔;15、针灸盒盖;16、施力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中医针灸取针器,包括外管1和连接管2,外管1的一侧与连接管2固定连接,连接管2的内侧壁活动连接有夹持管3,通过夹持管3的设置,可以使夹持管3对针灸针进行夹持,外管1的另一侧活动连接有移动杆4,外管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隔板5,隔板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弹簧6,弹簧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压板7,外管1的表面通过滑道滑动连接有辅助板8,辅助板8的上表面通过固定轴9活动连接有转动杆10,转动杆10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卡块11,辅助板8的一侧活动连接有插柱12,卡块11的表面活动连接有连接块13,移动杆4的一端与夹持管3固定连接,移动杆4的一侧与压板7固定连接,移动杆4的一侧与隔板5活动连接,压板7的表面与外管1的内侧壁活动连接,固定轴9的下表面与辅助板8固定连接,固定轴9的表面与转动杆10活动连接,外管1的一侧开设有卡孔14;
为了便于在使用取针器时使用辅助板8,因此设置了卡孔14,将辅助板8移动到外管1表面滑道的顶部后,使用辅助板8一侧的插柱12,穿过卡孔14,使辅助板8与外管1进行连接;
插柱12的一端贯穿辅助板8并与卡孔14活动连接,辅助板8的一侧设置有防滑垫,连接块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连接块13的下表面均与针灸盒盖15固定连接,移动杆4的一端贯穿外管1并与固定连接有施力板16,通过施力板16向下按压,带动移动杆4移动,然后将夹持管3移出。
综上所述,该中医针灸取针器,使用时,使用者通过移动杆4带动压板7向下压弹簧6,使移动杆4将夹持管3推出,然后通过夹持管3伸出连接管2后,然后张开,然后对针灸针进行夹持,然后慢慢撤力,使弹簧6带动移动杆4回移,使夹持管3对针灸针夹紧,防止针灸针掉落,使用后,使用者可以转动转动杆10,将卡块11与连接块13进行卡接,将取针器放置在针灸盒盖15上,便于使用时拿取。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中医针灸取针器,包括外管(1)和连接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1)的一侧与所述连接管(2)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管(2)的内侧壁活动连接有夹持管(3),所述外管(1)的另一侧活动连接有移动杆(4),所述外管(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隔板(5),所述隔板(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弹簧(6),所述弹簧(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压板(7),所述外管(1)的表面通过滑道滑动连接有辅助板(8),所述辅助板(8)的上表面通过固定轴(9)活动连接有转动杆(10),所述转动杆(10)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卡块(11),所述辅助板(8)的一侧活动连接有插柱(12),所述卡块(11)的表面活动连接有连接块(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医针灸取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杆(4)的一端与所述夹持管(3)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4)的一侧与所述压板(7)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4)的一侧与所述隔板(5)活动连接,所述压板(7)的表面与所述外管(1)的内侧壁活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医针灸取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轴(9)的下表面与所述辅助板(8)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轴(9)的表面与所述转动杆(10)活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医针灸取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1)的一侧开设有卡孔(14),所述插柱(12)的一端贯穿所述辅助板(8)并与所述卡孔(14)活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中医针灸取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板(8)的一侧设置有防滑垫,所述连接块(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连接块(13)的下表面均与针灸盒盖(15)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医针灸取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杆(4)的一端贯穿所述外管(1)并与固定连接有施力板(16)。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医针灸取针器,包括外管、连接管和夹持管,外管的另一侧活动连接有移动杆,外管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隔板,隔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弹簧,弹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压板,外管的表面通过滑道滑动连接有辅助板,辅助板的上表面通过固定轴活动连接有转动杆,转动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卡块,辅助板的一侧活动连接有插柱,卡块的表面活动连接有连接块。该中医针灸取针器,通过移动杆、弹簧和隔板的设置,通过移动杆带动压板向下压弹簧,使移动杆将夹持管推出,然后通过夹持管伸出连接管后,会移动张开,然后对针灸针进行夹持,然后慢慢撤力,使弹簧带动移动杆回移,使夹持管对针灸针夹紧,防止针灸针掉落。
技术研发人员:侯方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侯方索
技术研发日:2020.01.03
技术公布日:2020.09.08
相关知识
中医针灸
中医针灸减肥 荐5种最常用的方法
中医医生进行针灸的方法
针灸的针有几种
中医必看针灸疗法大全,36种简易针灸疗法!
阳痿?中医针灸有妙方
针灸有几种针
中医针灸推拿治疗的原理、作用及应用,针灸推拿论文
中医院 针灸
中医针灸减肥的副作用
网址: 一种中医针灸取针器的制作方法 https://m.trfsz.com/newsview486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