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 承 中 医 文 化
中医是中国东方古代的自然哲学和生命科学,总结下来的精髓最智慧的宝藏。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无以伦比。中医是国粹,是平民的福音。国之瑰宝,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弘扬。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它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是中华民族在生活与生产实践中,逐渐积累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丰富诊疗经验的传统医学体系。中医传承着中国古代先辈们治疗疾病的经验和理论,以阴阳学说为轴心,以整体观念: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肺开窍于鼻,其华在皮毛。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叫天人和一。中医以辨证论治为重要手段,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中医将儒释道融入一体,儒家推荐中庸之道,“执中致和”。“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师曰: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相互识别,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会相相互斦赏,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成为知己好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家讲“太极、阴阳”平衡,道家的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佛家的“中道”,没有一个是暴力和对抗,与西医不同,从来不是杀灭和破坏。佛家是心性之学,以无限的眼光看世界,儒释道的共性是从宏观的角度去看问题。中医看神不看形,用整体观,用哲学的方法,来研究人与身体的关系。认为肺病不在肺,心病不在心,绝对不能孤立某个器官去治病。中医认为人体本身有自愈能力,一般的感冒不治也好。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治病的目的是调和阴阳,平衡气血。传承弘扬中医文化是每位中国人的使命与责任。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位、病性,使用中药、针灸等方法治疗疾病。中医的特点如下:
一、中医是实践医学
中医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其理论源于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并不断丰富发展。
二、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重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三、恒动观念
中医认为一切物质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因此研究人的生命活动、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应持有运动、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
四、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论治是指运用望、闻、问、切的四诊合参的方法,了解病人的病情,明确主病主证,进行综合的分析,然后制定完整系统的治疗方案。
呕血吐血
白芨 阿胶 三七 大黄炭 西谷米。一日一剂,阴阳水煎温服。
痛 风
痛风中医称为痛风、历节病或痹症。
一.痛风是机体正气不足,外界邪气侵入体内,饮食不当等原因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不适等症状。
二. 中医治疗痛风可以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同时使用黄柏、车前草、土茯苓等药物降低尿酸,常配伍威灵仙、炒白术、鸡内金、忍冬藤、桂枝等。
前列腺炎
前列腺炎中医称淋症,也被叫做为肾阴虚或者是肾阳虚。前列腺炎的发病可能是不规律的性生活引起的,也可能是久坐导致的,另外也不排除过多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的可能性。在发病期间通常会出现尿频、尿急、小便疼痛,并且还会伴随着高烧不退和四肢乏力。早期需要配合医生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可以使炎症感染尽快得到控制,避免病情加重时会产生一些并发症。
参考方
党参 炒白术 炙淫羊藿 牛膝 茯苓 桂枝。一日一剂,阴阳水煎温服,连投三周,诸症悉平。
中医五术
中医五术是指山(仙)、医、命、 卜、相五类。
1.山:
山,是利用打坐、修炼、武学、食疗等各种方法来修炼身体。包含《玄典》、《养生》、《修密》三部分,是修心养性、锻炼身体的秘术。
2.医:
医,是利用方剂、针灸的治疗方法,治疗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3.命:
命,就是根据人出生的时间和阴阳五行来推定人的命运。
4.相:
相,对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作观察,以达趋吉避凶的一种方法。
5.卜:
卜,是根据一些现象来判断人的住宅和未来的事业发展和身体的健康。
山、医、相、命、卜统称中医五术,五术的基本构成都是源自易经。五术是汉族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的精华都被中华道教完整的传承下来,五术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相互转化,相互协调,来维持人体的健康与平衡。
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中医病机名称,是机体阴阳失去平衡的统称。
人体阴阳失调说明受到疾病损伤,导致阴阳失去平衡。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就是在阴阳处于平衡时,阴不制阳或阳不制阴都是偏离健康的标准。其中阴阳失调包括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
体内阴阳平衡被打破,会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减退、气机升降逆乱,血液运行阻滞,导致机能失常,进而出现各种症状。
阳虚可出现畏寒肢冷、口渴喜热、舌质淡白。阴虚则会出现五心烦热、 自汗盗汗的症状。
阴虚,中医病机,指阴液亏损,其滋润、宁静、潜降、成形和制约阳热的功能减退,导致出现燥、热、升、动和化气太过等阳气相对偏亢的虚热证候。可见于多个脏器组织的病变,常见的有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症状以面颊潮红、咽干、五心烦热(自觉手足心热、心胸躁热)、潮热(每日某个特定时间自觉热感从面或胸蔓延至全身)、盗汗为主。见于现代医学感冒或流感后遗症(仍有咳嗽症状)、高血压、糖尿病、脑出血、脑梗塞、肾病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干眼症、月经不调、遗精等。
阳不入阴
阳不入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指的是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失调,导致阳气不能正常地进入阴分,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症状和病症。具体来说,阳不入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阴虚不能纳阳:这是指体内阴液不足,阴气不能收敛阳气,导致虚热、失眠、腰膝酸软无力等症状。
阳气盛不能入阴:这是指机体阳气本身偏盛,导致阴气不能制约阳气,引起燥热、烦躁、失眠等症状。
在治疗阳不入阴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例如,阴虚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滋阴降火的药物,如六味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而阳气盛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清肝泻火或清热化痰的药物,如龙胆泻肝汤或黄连温胆汤。
此外,阳不入阴也与人体的睡眠机制有关。在《黄帝内经》中提到:“阳不入阴则不寐”,意味着当阳气不能正常地进入阴分时,人就会失眠。
阳盛阴衰
阳是指阳气,阴是指阴气。健康状态下阴阳是相对平衡的。如果人的阳气过于旺盛,阴气就会衰弱,通常表现为怕热、多汗、口干舌燥、潮热、盗汗等。阳盛阴衰可以通过食疗调理,比如麦冬、太子参、西洋参、五味子、生地黄等。效果不好的可以开中药调理。
五运六气
中医的五运六气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用于描述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运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运行方式,与人体的五个脏腑相对应,分别是肝、心、脾、肺、肾。每个运行方式都有其特定的生长、收敛、消化、贮藏、发散等特点,与人体脏腑的功能相互关联。六气则是指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气候现象,每种气候现象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如风寒可引起感冒,暑湿可导致湿疹等。
五运六气理论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五运六气相互影响,人体需要根据不同的气候变化调整自身的阴阳平衡,以保持健康。在中医诊断治疗中,医生会根据五运六气的变化来判断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五运六气与瘟疫
运气者,所以参天地阴阳之理,明五行衰旺之机,考气候之寒温,察民病之虚实,推加临补泻之法,施寒热温凉之剂。故人云∶治时病不知运气,如涉海问津。诚哉言也!
按运气之说,《内经》言之详也。夫人在气交之中,与天地相为流通,苟不立其年以明其气,临病施治之际,乌乎以用补泻之药哉?但运气不可不知也,常有验、有不验者何则?阴阳之消长,寒暑之更易,或失其常,在知者通其活变,岂可胶柱鼓瑟、按图索骥也耶?而时气流行,有病者,有不病者。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虚者感之,而实者其邪难入也。又有一家传染者,盖家有病患,有忧患而饮食必少,饮食少而气馁矣,时与病患相近,感其病气,而从鼻口入也。
天师曰∶瘟疫之症,其来无方。然而召之亦有其故。或人事之错乱,或天时之乖违,或尸气之缠染,或毒瓦斯之变蒸,皆能成瘟疫之症也。症既不同,治难画一。然而瘟疫之人,大多火热之气蕴蓄于房户。则一家俱病;蕴蓄于村落,则一乡俱病;蕴蓄于市廛,则一城俱病;蕴蓄于道路,则千里俱病。故症虽多,但去其火热之气,而少加祛邪逐秽之品,未有不可奏功而共效者也。《杂着》云∶冬温为病,此乃天时不正,阳气反泄,药忌温热。天地之厉气,当参运气而施治也。
《温疫论》病疫之由,昔以为非其时有其气,春应温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秋应凉而反大热,冬应因风雨阴晴,稍为损益,假令秋热必多晴,春寒因多雨,较之亦天地之常事,未必多疫也。伤寒与中暑,感天地之常气,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在岁有多寡;在方隅有浓薄;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温病乃人身木火偏于疏泄,金气被冲而失收降之令,水气被泄而失封藏之能,水不藏则相火益事飞腾,金不收则风木益事泄动。上焦则津液伤而热气冲塞,下焦则相火泄而元气空虚,中焦则中气衰败,交济无能。一年的大气运动,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身春木之气,升动生发其常度,则温气病焉。此乃人身本气之病,非中今年之温,由口鼻而入;非伏去冬之寒,变为今春之温。不过虽是人身本气自病,必须感受时令偏于疏泄的大气,引动里气,然后病成耳。”经云: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温病是本身木火疏泄伤肺之病,心包之脏木火自病也。心包属相火,相火不降,则心包经之火穴手心劳宫穴常常发热。风温,是因为人体的肾阳不足,水病寒则水不生木而生风,肾阳不足的人容易肝风内动,木生火、风生热,这时候人体的上焦因风生热出现身热口渴,人体这个时候出现木的疏泄太过,身体发汗灼热。得风温之人,往往中土脾的运化不及,相火不降,胆经相火刑肺金引起的咳嗽。抱本气自病的原则,以研求《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所载证状与方法,自能得着适当的妙处,而不为其所持原理的错处所误。既然是木过于疏泄,肝风内动,金的收敛不及的,自然要用一些润木熄风,加强金的收敛药性的药。主流医学用银翘散等,是属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之药,连翘、荆芥穗、牛蒡子等属于升散透表之药,人体本身就木过于疏泄,再用这些升散之药,那会引起木的疏泄更深,会引起病情加重。再看其它治风温的药方,多数也是清热解毒之药,风温之人并非实热,且脾胃多不好,滥用这些清热之药,会更加败脾胃,脾胃一败,相火更无法下降。
冬天天气过暖不藏,人体的肾阳容易外泄,人肾中阳气不足,来年春天一样容易发温病,象以前的SARS、禽流感发生在春季,前一年的冬天天气就较反常,是一个暖冬。时逢暖冬,天地之间阳气外泄,人在气交之中生活,免不了阳气升浮,阳根下拔。建议可早晚各食一粒乌梅,借乌梅之酸以收敛浮火,使勿妄泄,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温病。当然,用乌梅和青蒿或桑叶泡茶喝也可以。
有一个《乌梅固本汤》,能收敛木火,可作为暖冬时节病毒性肺炎流传期间的预防药方。其方组成为:乌梅10克,黑豆、绿豆、黄豆各30克,冰糖30克,杏仁10克。水煎服,日一剂。或者多煮汤代茶饮。
木疏泄、火宣通、土运化、金收敛、水封藏。毒金 艾炙水、针火,砭石木,按摩土。
水病寒则水不生木而生风;木病郁风则木不生火而生热;火病热则火不生土而生湿;土病湿则土不生金而生燥;金病燥则金不生水而生寒: 行气即耗气,滋阴亦败脾。
相关知识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一)》 本科生课程简介
德昂族传统节日
共赴民族团结盛会 共享健身健康精彩 ——写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之际
共赴民族团结盛会 共享健身健康精彩——写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之际
民族健身操
德昂族都有哪些传统节日
民族健身操教程
三亚构建“医疗官”三级指挥体系 全程护航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中医传统康复疗法
西藏传统民间舞蹈中道具的作用及其文化内涵
网址: 民族传统医学 https://m.trfsz.com/newsview489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