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健康报 健康报
连日不断的强降雨、汹涌湍急的洪水,终于告一段落了。随着水、电、道路、通信等的陆续恢复,人们准备开始重建家园。但是在洪灾中,精心布置的家、辛苦耕种的庄稼、朝夕相伴的爱车等被损毁,不少人的心灵受到巨大冲击,有的人甚至出现心理危机。为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连日来,在北京市受灾较严重的区域,一项项心理健康服务相继推出,一支支心理援助队伍来到救灾一线。
早部署早干预
降雨还未完全停歇,专家队伍已组建完成。8月2日,按照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紧急安排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这两家市属三级甲等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组建4支心理救治医疗队,赴受灾地区开展心理援助工作。4支医疗队共计16人。其中,支援门头沟区两支,共计10人;支援房山区两支,共计6人。
8月3日,北京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发出通知,在门头沟区、房山区和昌平区等受灾地区全面开展“清洁家园共享健康”防汛救灾爱国卫生专项行动,确保灾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城市安全稳定。该行动包括6项主要内容,其中之一就是开展心理健康行动,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深入社区、农村、机关、企业等,做好受灾地区居民心理健康宣教和疏导。
8月3日,门头沟区、房山区、昌平区都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公布24小时心理援助服务热线,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等服务,帮助缓解心理压力,筑牢心理防线。
此前,门头沟区还成立了两支以二级精神卫生专科医院门头沟区龙泉医院医务人员为主体的心理应急救援队伍。这两支救援队伍于8月2日跟随医疗队进入深山区,为受灾居民提供心理援助。
快集结不停歇
罗佳、张丽霞分别是来自北京安定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的心理救治专家。记者拨通他们的电话时,一位在为患者做心理咨询,另一位正在受灾居民安置点巡诊。等到晚间休息时刻,采访才得以进行。
“我们现在妙峰山安置点。”罗佳告诉记者,从8月3日赶至此地,医疗队5名队员便以24小时轮班制开展工作,采取驻点巡回、主动服务、个体化干预相结合的方式,及时了解和评估受灾居民的心理状态,开展相应的心理干预,并对安置点受灾居民和相关救援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科普。
“除了巡诊外,我们还在安置点的信访站里设置了一个心理咨询服务点。”罗佳介绍,“这样,居民因亲人失联、财物受损等到信访站求助时,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并给予专业帮助。”
在门头沟区军庄临时安置点医疗室内,张丽霞和同事们在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对于一些因高血压、失眠等原因来就诊但没有相关既往病史的患者,他们会判定为自己的服务对象,综合躯体情况,做一些安抚、心理支持,必要时给予专业治疗。随着近几天多个小安置点陆续向军庄安置点集中,受灾居民数量在不断增加,他们每天的巡诊工作量也越来越大。“等其他安置点的人都过来了,那边的心理救治医疗队队员也会过来增援。我们再扛一扛,没事。”张丽霞表示。
在房山区,除了市里派来的专家队,该区精神卫生保健院在区卫生健康委的统一部署下也组建了一支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目前,这支服务队已在周口店镇、石楼镇等多个安置点开展工作。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堂,给予受灾居民针对性心理疏导;与卫生服务机构密切联系,对重点人群给予重点关注……
不那么揪心了
对于当地受灾居民的遭遇和所受的心理冲击,张丽霞感同身受。“第一天到时,我们坐车准备到王平镇开展支援工作,半路就遇到了塌方,路况又不好,车都抛锚了,只能返回;第二天中午,路抢修通后,我又跟着送物资的运输车去那里,一路随处可见被冲下来的车辆、树木等。”张丽霞回忆说,自己一路揪着心,颠簸近两个小时后才到达王平镇。当地工作人员告诉她,这里已经断水断电断网5天,村民们在陆续转往安置点。“有的人亲人还处于失联中,有的人曾命悬一线。”张丽霞发自内心地想要帮他们一把。
张丽霞告诉记者,按照上级安排,医疗队队员轮班时在安置点吃、住、睡,轮空时统一回区里的驻地休整。几天来,每一次换班,他们都能明显感觉到变化——路况越来越好,在路上“不那么揪心了”。
罗佳则欣喜于水电、通信的恢复,以及物资保障越来越完善。“我们一直在密切关注当地居民的状态。前些天,还有人出现了应激反应。近期,随着各项保障充足、到位,不论是受灾居民,还是一线工作人员,整体情况都趋于稳定。”罗佳说。
文:健康报记者 崔芳 通讯员 韩丽萍 毕天琦 高旭
原标题:《洪灾过后,心理援助在行动》
阅读原文
相关知识
灾后心理援助高峰论坛举行
重大灾难后如何进行心理援助(健康直通车·第83站)
关于 – 北京中科心理援助中心
科学网—让心理援助不“断粮”
心理援助
民盟廊坊市委心理援助中心揭牌
疫情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抗击疫情,心理援助”公益项目系列培训第21讲
心理援助在抗击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
暴雨洪灾后个人防疫怎么做?专家提醒 要关注七个重点
心理健康援助
网址: 洪灾过后,心理援助在行动 https://m.trfsz.com/newsview505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