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8.13 脑科学日报

8.13 脑科学日报

   第1822期   脑科学日报

  2023年8月13日

  科  学  时  讯

  1,Neuroimage Clinical:大脑的“食欲控制中心”在超重和肥胖人群中的区别

  来源:生物通

  大多数关于下丘脑在食欲调节中的作用的证据来自动物研究。这些研究表明,下丘脑内部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途径,不同的细胞群共同作用,告诉我们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饱了。

  近日一项新研究发现,超重和肥胖的年轻人下丘脑的总体体积明显更大,下丘脑的体积和身体质量指数(BMI)之间存在显著关系。这些体积差异在下丘脑的那些通过释放激素来平衡饥饿感和饱腹感来控制食欲的子区域最为明显。虽然这一发现的确切意义尚不清楚——包括结构变化是体重变化的原因还是结果——但一种可能性是,这种变化与炎症有关。

  阅读连接:

  2,Cell Stem Cell:母乳的这项成分有助大脑发育、避免早产儿脑瘫

  来源:药明康德

  早产儿由于在母体内的发育尚未完全,比起足月出生的婴孩更为脆弱。根据统计,在妊娠32周之前出生的婴儿,其中10%会因为感染而导致位于大脑深处白质区域的神经纤维受损而患上脑瘫,导致婴孩的活动能力受损、姿势异常等症状。通过刺激少突胶质细胞生成可能逆转大脑白质的损害,预防脑瘫。

  近日,来自杜克大学的科学家在母乳当中发现了一种脂质,可以刺激新生小鼠大脑白质细胞再生。研究人员从已知对新生儿安全的母乳当中着手,并发现其中含有一种称为20-α羟基胆固醇(20HC)的内源性羟甾醇。20HC可通过音猬因子(SHH)途径刺激NSPC生成少突胶质细胞。根据新闻稿,相关临床试验即将展开。

  阅读链接:

  3,JAMA Ophthalmol:最新证据表明视力丧失或与痴呆症发生直接相关

  来源:生物谷

  近日,来自密歇根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71岁以上人群的视力下降或许与其患痴呆症直接相关。研究人员分析了近3000名71岁以上的美国人群的相关数据,发现相比视力正常的人群而言,视力下降的参与者或许更容易患上痴呆症。

  有高达40%的痴呆症病例都会受到12种我们可以预防或影响的风险因素的影响,比如吸烟、高血压和听力丧失等;目前,视力丧失并不是这些12种重要风险因素中的一种,但最新的研究证据表明,视力丧失与痴呆症之间或许存在某种关联。

  阅读连接:

  4,BMC Med:脑成像衍生表型与中风之间的双向关系

  来源:梅斯神经新前沿

  中风是导致全球死亡和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脑卒中的特征表现为大脑的生理变化,可通过磁共振成像(MRI)进行无创测量。然而,脑成像衍生表型(IDPs)与中风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尚不确定。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的学者进行了双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以探讨IDPs与中风之间的因果关系。前向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14个属于投射纤维或联合纤维的IDPs与中风有关。反向磁共振成像显示,由遗传决定的任何缺血性中风的高风险与胼胝体各向同性或自由水体积分数(ISOVF)的增加有关。这条IDP是一条神经纤维,不包括在正向磁共振识别的IDP中。

  阅读链接:

  5,AM:基于人工智能驱动的人体全皮仿生电子皮肤的触觉感知

  来源:WEST可穿戴电子

基于全皮仿生e-skin的感知到认知触觉感知构建图

  人体皮肤内部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由阵列式的交错微脊结构组成,该种结构使得皮肤可以识别并放大外部的压力激励,并且可以实现快速、稳定且精确的感知,从模仿人体皮肤结构角度出发的电子皮肤(e-skin)便应运而生。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的Guozhen Shen课题组和济南大学的Yang Li课题组研究了一种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具有人类毫毛、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结构的全皮仿生电子皮肤。它实现了从触觉感知到触觉认知的进步,仿生毫毛结构的摩擦电效应实现了静/动态非接触式的触觉感知,此外,全皮结构和多层的神经网络使得该皮肤可以实现接触位置和接触物体材料的实时识别,而这也超过了人类皮肤自身的识别能力。

  阅读链接:

  6,PNAS:血管性失智症患者脑血流受阻的关键原因

  来源:阿尔茨海默病

  高血压是血管性失智症的一个主要原因,这是一种以脑血流不畅为特征的疾病。减少的血液供应使脑细胞缺乏营养,随着时间的推移,脑细胞会受到损伤而死亡。脑动脉内径随着血压的变化时宽时窄是很正常的。然而,持续的高血压会导致动脉狭窄,限制脑的血液供应。直到现在,人们还不知道它是如何发生的。

  近日,曼彻斯特大学杰弗里·杰斐逊脑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小鼠中,高血压会破坏脑动脉细胞内的信息传递。他们发现,当两个细胞结构(通常有助于传递动脉扩张的信息)进一步分开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这会阻止信息到达目标,导致动脉永久收缩,限制血液流向大脑。通过确定能够恢复这种信息交流的药物,研究人员希望很快能够改善脑受影响区域的血液供应,并减缓血管性失智症的进展。

  阅读链接:

  7,要点整理!《中国亨廷顿病诊治指南2023》发布

  来源:神经时讯

  近10多年来,随着对亨廷顿病的治疗研究逐渐深入,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AN)及欧洲亨廷顿病协作网(EHDN)分别于2012年和2019年更新了亨廷顿病的治疗指南。鉴于当前形势的发展和临床的需求,着眼于提高我国临床医生诊治亨廷顿病的水平,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学组制定了《中国亨廷顿病诊治指南2023》。

  阅读链接: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相关知识

每日早报
世界脑健康日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智护高以科学创新产品为中国学生脑力营养补充服务
BECHI学优丸布局分段脑科学营养市场,学龄脑力补充进入全新阶段
三亚日报数字报
人民日报关注科学早教 孩子的健康成长更需要科学的内容
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三届“脑康复与脑健康促进”科普大赛作品征集的通知(第一轮)
慢性心脑血管病 如何科学康复
人民日报:江苏让运动更安全、康复更科学

网址: 8.13 脑科学日报 https://m.trfsz.com/newsview511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