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指由于各种原因使体内贮存的铁不足,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而引起红细胞成熟受到影响的贫血。
血红素铁与非血红素铁的区别:
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动物食物,是与血红蛋白及肌红蛋白的原卟啉结合的铁。此种类型的铁不受植酸、磷酸等的影响而以原卟啉铁的形式直接被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然后在粘膜细胞内分离出铁、并和运铁蛋白结合。其吸收率较非血红素铁高。其吸收过程不受其它膳食因素的干扰,吸收率一般是25%。
非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其吸收率常可受到膳食因素(如食物中所含有的植酸盐、草酸盐、碳酸盐、磷酸盐)的干扰。吸收率很低,约为3%
血红素铁补铁片是以氯化血红素、维生素C、酪蛋白钙肽、葡萄糖粉、大豆浓缩粉、糊精、葡萄糖浆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保健食品,具有补铁的保健功能。
美澳健血红素铁补铁片适应人群
◆有以上“缺铁性贫血表现”的人群。
◆营养失调或缺乏、免疫力低下人群
◆需补充铁营养的缺铁人群。
◆因贫血引起容易疲劳,面色苍白,皮肤问题女性。
◆孕妇、产妇、哺乳期的妇女。
◆儿童、青少年、男性、中老年人群。
女人以养血为本 血对女人的一生,尤其珍贵。女性由于有(月经)月事周期性失血的生理特点,而与血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伴随女人一生的经、孕、产、乳的不同生理过程,均与血息息相关。因此,中医学早就有“女人以血为本,以血为用”,“妇女以养血为本”等观点。 女人一生都要养血。 女人做小姑娘时,常会因月经失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导致失血过多,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下降,出现头晕心烦、气短乏力、食欲不振、失眠多梦、面唇
发布于 2024-07-09 08:38
1肉食损害健康。 部分女性受媒体的误导,只注重植物性食品的保健功效,导致富含铁元素的动物性食品摄入过少。实际上,动物性食物不仅含铁丰富,其吸收率也高。而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元素受食物中所含的植酸盐、草酸盐等的干扰,吸收率很低。因此,忌肉容易引起缺铁性贫血。 2吃鸡蛋喝牛奶营养足够。 牛奶的铁含量很低,且吸收率只有10%。鸡蛋中的某些蛋白质还会抑制铁质的吸收。例如,用牛奶喂养的婴幼儿,如果忽视添加辅食
发布于 2023-03-18 23:48
肉食损害健康。 部分女性受媒体的误导,只注重植物性食品的保健功效,导致富含铁元素的动物性食品摄入过少。实际上,动物性食物不仅含铁丰富,其吸收率也高。而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元素受食物中所含的植酸盐、草酸盐等的干扰,吸收率很低。因此,忌肉容易引起缺铁性贫血。 吃鸡蛋喝牛奶营养足够。 牛奶的铁含量很低,且吸收率只有10%。鸡蛋中的某些蛋白质还会抑制铁质的吸收。例如,用牛奶喂养的婴幼儿,如果忽视添加辅食,常
发布于 2024-04-11 12:34
1肉食损害健康。 部分女性受媒体的误导,只注重植物性食品的保健功效,导致富含铁元素的动物性食品摄入过少。实际上,动物性食物不仅含铁丰富,其吸收率也高。而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元素受食物中所含的植酸盐、草酸盐等的干扰,吸收率很低。因此,忌肉容易引起缺铁性贫血。 2吃鸡蛋喝牛奶营养足够。 牛奶的铁含量很低,且吸收率只有10%。鸡蛋中的某些蛋白质还会抑制铁质的吸收。例如,用牛奶喂养的婴幼儿,如果忽视添加辅食
发布于 2024-05-26 21:08
补铁一般分为铁剂补充和食物补充,铁剂补充的效果较好,也较快速。 铁剂补充服用铁之缘片,能有效补铁补血,改善缺铁性贫血,且对肠胃无刺激,口感好;此铁剂是新稀宝公司出品,在新稀宝官方商城有卖。 食物补铁可以多吃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肾、血、心、肚等动物内脏,含铁特别丰富,而且吸收率高。其次为瘦肉、蛋黄、河海产品,如鱼子、虾子等动物性食物。 植物性食物中,以紫菜、海带、黄豆、黑豆、豆腐、红枣、黑
发布于 2024-05-26 21:02
专家进一步解释,治疗缺铁性贫血,医师会先补充铁剂,并建议病人多吃高铁食物,定期验血,等到体内缺乏的铁补起来,再以食物做为铁的主要来源。 1.口服铁剂:一般是连续吃4~6个月铁剂,如果抽血结果正常,通常会继续服用2个月,好让铁的储存量足够。同时服用维生素C可以帮助铁的吸收。胃不舒服、便秘或腹泻是口服铁剂最常见的副作用,可以将铁剂从饭前改为饭后服用,或者请医师调整剂量。 2.注射铁剂:如果口服铁剂副
发布于 2024-02-11 05:25
相关知识
血红素铁补铁片
孕妇易贫血 补铁应当“食补+药补”
纽崔莱铁质叶酸片 补铁保健康
【科普营养】收好这份“补铁补血”攻略!——20亿人铁缺乏,怎么补最有效?
宝宝补铁,孕妇补铁,女人补血吃什么,孕妇贫血怎么补
【营养美学】孕期,并非到了缺铁性贫血才“补铁”!
孕妇补铁补血的食物有哪些 孕妇需要补铁补血吗
含铁、铁、铁元素的丸剂。膳食补充剂。图片
补钙铁锌吃什么钙片 不能盲目补钙铁锌
50岁后易缺5种营养素 缺锌、补铁吃啥最好
网址: 血红素铁补铁片的营养特点 – 易康网 https://m.trfsz.com/newsview512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