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心理健康的点点滴滴
门诊上经常为遇到一批大学生或者尚未结婚的年轻朋友,他们会有很多性的困惑,下面有琐碎地谈谈关于“性”的问题。 从生理的角度讲,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特征之一,性的需要就如人需要呼吸、饮食一样,是一种自然本能,正所谓孟子所云“食色,性也”。生理角度理解的“性”是其他角度理解的“性”的基础。 年轻人需要格外了解一下关于梦遗(遗精)的相关问题:不频繁的遗精是正常现象,那么次数不频繁的梦遗也算不上是病。但是,由于梦遗常伴随着从梦中惊醒,精神比较紧张、容易形成心理负担,出现失眠、头痛、头晕、无精打采、胃口不好、疲乏无力等症状,这就是“遗精病”了。 再说性的概念,从心理的角度讲,性的概念涉及与性有关的一切心理现象,包括人的性态度、性取向、性偏好以及在性活动中体验到的情感等。 “性取向”又称“性偏好”或“性指向”或“性倾向”,是用来描述一个人性渴望、幻想和感觉的对象,通常是另一个人。性取向的分类有: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性取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各种性取向并无优劣之分。 从社会的角度讲,性是人类社会得以繁衍发展的基础。同时,性观念和性行为的发展也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接受社会舆论和法律的监督。 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理解“性”: 1、女蜗造人就只是个传说; 2、社会道德约束性观念和性行为; 3、性观念和性行为不能凌驾于法律和道德之上; 4、中西方有别、古现代有异。 所以,在不同的意识形态、历史时期、道德规范下,人们会有不同的性观念和性行为。 所谓性心理,是指个体在性生理成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与性特征、性欲、性行为有关的心理状况和心理过程,简而言之,就是与性生理、性行为有关的心理现象。 性冲动是指在性激素和内外环境刺激的共同作用下,对性行为的渴望与冲动。它常伴有生殖器官的充血以及心理上的激动和欣快,是生理和心理的综合反应。 性梦是指在睡梦中发生性行为。这也是青春期性成熟后出现的正常的心理、生理现象,在青年中普遍存在。性梦的本质是一种潜意识活动,是人类正常的性思维之一。性梦是不由人控制的,梦和现实的巨大差别,不代表人的真正意愿。 再来谈谈年轻朋友经常碰到的自慰行为:指用手或者其他物体刺激性器官而获得类似性交的快感,以及达到高潮。要知道,适度渲泄性压力反而有助身体新陈代谢。需要谨记:不能有负罪感、注意卫生! 婚前性行也是一个经常会被谈到的一个问题。它为是指没有配偶的异性或同性之间在未履行结婚登记手续的情况下发生的非单方面性行为。婚前性行为的特点是双方自愿进行,不存在暴力逼迫;没有法律保证,不存在夫妻之间应有的义务和责任;容易产生一些纠纷和严重后果。 爱情上的“杯水主义”是指在恋爱中表现出只顾及当时的感觉,信奉“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爱谁是谁”、“爱情就是即时的快乐”等,这是非常不可取的一种爱情取向。 我们应该对“性”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性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包括性生理学、性心理学、性社会学、性伦理学、性美学等。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和掌握性科学知识,避免性无知,消除把性仅仅看做是生物本能的片面认识。 文明适度地进行异性交往可以满足青年期心理的需要,缓解性压抑。异性交往有益于扩大信心、完善自我,对个人的恋爱婚姻及个人的成才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年轻人在异性交往时要把握分寸,注意场合,规范行为,处理好“友情”与“恋爱”的关系。 在心理咨询室中,性不应该再是一个难以启齿的问题,年轻朋友可以尽情地宣泄心中的郁闷。据不完全统计,在年轻人咨询的问题中,与异性的交往问题占据其中的一半以上的比例,其中大部分都或多或少地涉及有关性的困惑,当你遇到性困扰时,你可以坦然寻求心理咨询。
七大习惯,教你保持心脏健康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健康的管理,很多人也开始追求养生,追求长寿,那么想要健康长寿,怎能少得了一个健康强健的心脏呢?心脏虽然看起来没多大,但是,它对血液的流动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心脏健康,才能够更顺畅的向全身器官顺利运送血液供给营养,发挥正常的生理机能作用。这些好习惯有益心脏健康。 1、饮食控制。暴饮暴食,会诱发心肌梗塞、心绞痛;肥胖容易诱发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猝死,常与进食过饱有关。所以,进食7、8分饱就好,还要减少动物脂肪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 2、适度睡眠。每晚需要保证7~8小时的睡眠。研究表明,睡得太少会令心脏病风险增加48%,而睡得太多也会令患病几率增加38%。 3、保持运动。如果平时都不运动,对心脏寿命是有影响的。那些长期训练的运动员,心率较慢而有力,所以建议一开始运动时,运动量不要太大,而是循序渐进,以观察心率比平时快50%即可。 4、吃肉适量。少吃肉是保护心脏的重要措施之一,研究表明,适当素食可以降低32%的心脏病风险,建议每周至少有一天吃素,可以降低血压,减少血凝块风险。 5、避免激动。人的情绪如果波动太大,比如大喜、大悲、大怒等,会引发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跳加速,从而导致心脏负担加重。所以,日常生活中保持心态平和就是强壮心脏。 6、摄入营养。镁元素可以阻止胆固醇合成,并抑制神经兴奋,在维护心肌纤维正常舒缩与冠状动脉弹性起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假如人体缺乏镁元素,会出现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表现,保护心脏要增加镁元素的摄入。 7、远离噪杂。研究表明,在高速公路上,你接触到的噪音每增加10分贝,心脏病的发病风险就会上升12%。
健康牙齿的标准
判断一个人的牙齿是不是健康,首先要看牙齿的颜色、外形,然后看他的牙周组织,还要看他的咬合、排列这几方面。 正常健康的牙齿颜色应该是乳白色的、半透明的,而且它的颜色应该是比较均匀的,没有黄斑、褐色的斑、龋坏,而且牙釉质没有缺损。另外要看牙周组织,牙龈的丰满度、牙龈的颜色,正常的牙龈应该是淡粉色的,是没有炎症的。 如果说是充血的那种,有炎症的,它是红的、紫红的。牙龈应该是充满牙间隙的,不应该有牙缝,那就会塞牙。还要看他的牙齿的排列,应该是排列没有什么拥挤、间隙。 另外上下牙咬合以后应该是尖窝交错的关系,不能有倾斜、深覆合、深覆盖,这些都不能有,要正常的咬合关系。
威胁女性肌肤健康的七大杀手
广大的东方女性都在美白,追求白皙娇嫩的肌肤,似乎是亚洲女性的天性。由于黄种人肌肤角质层细胞中黑色素的存储量要比白种人高两倍,且分解速度缓慢,所以黄皮肤的亚洲人就比白人更容易变黑、长色斑。皮肤变黑有7大原因,追求肌肤冰雪无暇的女性朋友们一定要警惕。 1、紫外线 紫外线是诱发黑色素产生、导致皮肤变黑的主要原因。日晒之后,角质层会变厚,造成黑色素无法排出体外而留在真皮组织内,皮肤颜色随之加深。所以拒绝紫外线、防止日晒是美白保养的头等大事。 2、女性荷尔蒙 由于黑斑的产生跟女性荷尔蒙分泌有关,所以女性经期前两周最容易长黑斑,而且这一时期皮脂分泌增多,也容易长痘痘。 3、压力和抑郁 压力使新陈代谢减慢,导致黑色素沉淀而形成黑斑,长期的压力过度和睡眠不足都会使皮肤分泌失控,而油脂分泌过多最容易产生痘痘。情绪低落还会影响自律神经中枢,从而影响荷尔蒙的分泌。所有这些都会对皮肤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想美容就必须放松身心,保持好心情。 4、不合适的化妆品,错误的化妆法 选择化妆品和保养品一定要视肌肤的具体情况而定,不适合自己的保养品和化妆品以及一些错误的化妆方法都有可能伤害皮肤,导致黑斑形成。 在打粉底时用粉扑搓揉,用洗脸刷或尼龙毛巾过分搓洗面部,磨砂膏和去角质面膜使用过度,卸妆不彻底导致化妆品以及污垢残留等都会伤害肌肤,造成色素沉淀,长出黑斑。使用不适合自己的化妆品,引起过敏发炎,也会导致肌肤长出黑斑。 5、饮食不当 有些光敏性食物容易让人长黑斑,比如食用柑橘后,再经紫外线照射,比平时容易形成斑点。爱喝咖啡的女性也要注意,咖啡因也会刺激黑色素生成。 6、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会直接影响肌肤的健康,隔离霜是少不了的护肤品,但选用隔离霜的时候要注意和防晒霜的区别。 7、电磁辐射 现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电磁辐射对肌肤的损害很大,尤其是上班女性长期在电脑前办公,高频电磁辐射容易造成面色焦黄黯淡,使肌肤失去光彩。
影响性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性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包括心理因素、父母因素、社会因素等,具体如下:n1、心理因素:性心理障碍患者在其性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挫折,退行到儿童早期幼稚的性心理发育阶段,性心理发育阶段表现为一种幼稚、不成熟的儿童性取乐行为,如玩弄生殖器、暴露阴茎、偷看异性洗澡等。行为学理论认为无关刺激,通过某种偶然的机会与性兴奋结合,由于性快感的强烈体验使其主动回忆当时情景时,仍会出现性快感,形成了条件联系。n2、父母因素:父母对子女的性教育失当,对该病的产生也具有重要影响,比如有些父母出于自身的喜好和期待,有意或无意引导孩子向异性发展,如将男孩打扮成女孩,或将女孩打扮成男孩,自幼生长于异性的包围圈中,容易导致心理朝异性化方向发展。n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此病也有影响,与文化背景有一定关系,比如社会道德文化影响,使少女、儿童最初的性欲过分压抑,使性欲改变发泄方向,可能与异常性行为方式出现有关。对于同性恋,有的认为伤风败俗,有的相对宽容。n4、其他:不正确的性生物学知识教育,不同价值体系的社会性伦理、性道德和性社会学知识的不当教育,也会促成各种性心理障碍发生。"
相关知识
七项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八大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
女性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网址: 性心理健康的七大标准 https://m.trfsz.com/newsview514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