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女性如何保持好身材?瘦并不等于美,“运动+饮食”打造曲线美!

女性如何保持好身材?瘦并不等于美,“运动+饮食”打造曲线美!

#健身#女性如何保持好身材?实际上人人都知道:运动+饮食控制。

而具体该怎么做,才是女性练出并保持“好身材”的问题所在。

不过,我们必须先理解一下,怎样的女性身材,才算“好身材”。

怎样的女性身材,才算是“好身材”?

在众多中国女性的心中,好身材就是苗条,或者说好身材就是瘦。所以,在中国的健身房里,女性们最热衷的运动,都是她们认为的“减肥运动”,比如跑步机、椭圆机、有氧操、瑜伽等 。

虽然瑜伽锻炼的目标并非是为了减肥,但许多女性健身者仍旧将它视为减肥运动。

“瘦就是美,瘦就是好身材”,相当多的女性就是这么认为的,这就是相当一部分女性的“身材观”。

然而,真正的、健康的女性身材美,并不等于瘦,而是在正常的体重和体脂率情况下,女性还拥有紧致、结实的肌肉,适当的饱满度,从而勾勒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

过轻的体重、过瘦的体型,并不是“好身材”,无论男女,都是如此。

因此,接下来讨论女性如何拥有“好身材”,并不仅仅讨论如何减肥或变苗条,同样也关注女性在保持正常体脂率的情况下,如何拥有更加凹凸有致的、拥有曲线美的身材。

女性如何运动?

打造好身材的第一步,是将体脂率恢复或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女性正常的体脂率范围是20%至25%。

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好的减肥方式就是参加各种有氧运动,包括慢跑、有氧操、动感单车、瑜伽等。

减肥不用费尽心思去寻找“某种最有效的减肥运动”,只要你能够坚持“每周参加有氧运动3至4次,每次1小时”,那么在3个月内,足以让你瘦一圈。

任何一种有氧运动,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减肥效果的好坏,并不在于你参加了哪项有氧运动,而是你是否坚持了下来。

但是在两三个月减肥的过程中,减肥效果会不断衰减,直到不再有减肥效果,也就是进入瓶颈期。

此时,就需要通过升级运动方案,让身体产生不适应(让自己觉得累),启动新一轮减脂进程。

如果某个女性只是想维持瘦一点的、苗条的身材,并不在乎是不是凹凸有致,那么长期坚持规律的有氧运动,也就够了。

如果这位女士还想进一步拥有能展现女性曲线美的“好身材”,那么就必须参加力量训练,保持或适当提升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如此,这位女士的身材就不会瘦,而是线条感更流畅、曲线感更好,肌肉没有松垮感。

事实上,女性保持一定的肌肉量,提升了基础代谢水平,从长远来看,反而是更为有效的减脂,及保持好身材的方式。

如何控制饮食?

一说到控制饮食,立刻就有许多女性朋友就想到了“节食”,而且在许多女性看来,节食就等于“饿肚子”。

减肥的一条基本常识是,节食“饿肚子”并不能减肥,而且很可能事与愿违。

正确的减肥方式应该是,采用一种科学的饮食方法来减肥。这里就讲两种最常见的方法:

方法1,基础饮食控制措施。

如果你能做到以下几点,那么配合运动,拥有或保持苗条的身材并不难:

饮食少油腻、少甜食;食物制作方式以水煮蒸炖为主,减少吃油炸煎烤的食物;大幅减少零食,特别是糕点、饮料;晚餐控制主食的量,吃七分饱够了;晚上9点后不进食,不吃夜宵;减少出席聚餐、饭局的次数。

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大多数人都可以实现相当程度的减肥效果。

方法2,保持热量赤字。

热量赤字,是目前最主流的饮食减肥法,是公认的、被写进各类运动学或营养学教材中的饮食减肥理论。

其原理很简单,让每天吃进去的热量小于每天消耗的热量。

因此,减肥者需要估算每天的热量摄入和消耗,以确保产生了热量赤字。

这个热量缺口,将由你体内储存的脂肪分解后提供能量,于是你就瘦了。

要注意两点:

(1)上面讲的两种饮食方法,都是帮助女性(男性通用)减肥的。如果女性参加力量训练,不宜保持过高的热量赤字,否则举铁就举不动了。

(2)饮食减肥方法并不只有两种,而是有许多。减肥者应尝试和寻找,更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法。

无论男女,一个美好身材的打造和养成,都是锻炼者对于饮食和运动投入时间和精力之后的综合效果的反映。它源于行动和坚持。因此,女性想要有好身材,请开始行动吧!

【延伸阅读】

女性用哑铃如何练出漂亮手臂?6个基础动作男女通用,就看怎么练

60%年轻女性不喜欢,45%中年女性却喜欢,中国女人是否喜欢肌肉男

相关知识

如何打造完美背部曲线
美丽源于美体塑形,打造完美身材曲线
打造完美曲线,教你如何瘦水桶腰
打造完美曲线:女性保养瘦身的5种秘密食物
时尚瘦身秘籍:轻松塑造完美曲线!
女模特努力控制饮食,坚持健身塑造身材曲线,魅力十足!
局部瘦身小动作打造S曲线
脂肪移植技术:打造完美身材曲线
塑造完美身体曲线的最佳运动法
赛明星科学瘦身健康管理揭秘,女性如何迅速打造健康好身材

网址: 女性如何保持好身材?瘦并不等于美,“运动+饮食”打造曲线美! https://m.trfsz.com/newsview517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