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冬病夏治”,人们自然会想到三伏灸。然而,冬病夏治并非仅是三伏灸。凡是对冬季容易诱发的疾病有一些治疗及预防作用的方法,都可以称之为“冬病夏治”。而中医临床中的艾灸便是一种很好的扶助人体阳气,强身健体的好办法。
什么是冬病?所谓冬病是指冬天易于发作、冬天病情加重的一类疾患,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反复感冒、慢性胃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冻疮、手足发凉、女子宫寒、老年畏寒症以及脾胃虚寒类疾病等。这类疾患往往病程较长、不易根治。
冬季易发病除去冬季寒冷的外因之外,患者自身阳气不足是主要的内因,同时这类疾患久治不愈,耗伤人体的阳气,导致阳气更加亏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阳气不足是这类疾病的核心病机。
什么是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疗法。“冬病夏治”是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是反向思维的运用,即在夏天治疗冬天易患、易发作的疾病。
患有“冬病”的患者最好过的季节就是夏天了,因为在炎热的夏季他们的病情会相对缓解,甚至消失,如果此时对这些相对缓解的疾病给予治疗或预防,有利于减轻冬季发病,这正是中医“既发之时治其标,未发之时治其本”的治疗原则。
根据中医理论,夏季万物生长繁茂,阳气盛,阳气在表,夏季养生宜以养阳为主,此时毛孔开泄,运用艾灸方法可使腠理宣通,驱使体内风、寒、湿邪外出,是内病外治、治病求本的最好方法。
冬病为什么要夏治呢?
中医《黄帝内经》认为,天人是合一的,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相应,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由于自然界夏季阳气最旺,人体的阳气在夏天也达到最高。在此期间,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顺势给人体补充适量阳气,为秋冬养阴做准备,并储备更多阳气(而“冬病”的核心病机是阳气不气,因此冬病夏治正切中“冬病”的病机),令人体阳气充足,至冬季时则不易被严寒所伤,能最大限度地祛风祛寒,祛除体内沉痼,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冬病夏治,最适合用艾灸中医认为,阳虚、气虚人群更适合进行艾灸疗法。艾叶是温性的,属于纯阳之物,能够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补益人体阳气。夏天又正好是自然界阳气最重的时候,两者的阳热合在一起,温补的作用更强。所以在夏季大自然阳气最盛的时候艾灸,补益的效果能够达到最佳。
适合冬病夏治的几类疾病
肺系疾病主要包括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咳嗽、慢性咽喉炎、虚人感冒等。肺系疾病主要病机是肺气不足、卫外不固所致。
三伏天,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后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是夏季最热的时候。肺在五行中属金,庚日也属金,两者相合,可温补肺气,驱散寒邪,所以,肺部疾病在庚日治疗效果最好。
骨科疾病主要包括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膝骨关节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这些骨科疾病遍布全身,看似隔得“很远”,但主要病机基本相同,均为脾肾阳虚、痰淤阻滞。
冬病夏治可温阳、助阳、驱除寒邪、温通经络、化痰活血,从而起到治疗骨科疾患,并预防其在冬季发作的效果。
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虚寒性的胃脘痛、消化不良、慢性肠炎等。有的人一吃冷饮就易胃痛,空调房待久了就频频拉肚子,如果放个热水袋在肚子上,他们可能会觉得舒服些。以上症状有所不同,但主要病机是脾胃虚寒。
趁着夏天阳气最足的时候来进行“冬病夏治”,则能起到温阳、助阳、驱除寒邪的效果。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虚、寒性的痛经、慢性盆腔炎、遗尿症、夜尿症等。主要病机是肾气不足、痰淤阻滞。
通过冬病夏治,可温阳、助阳、驱除寒邪、活血而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失眠症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主要病机是脏腑功能失调。
冬病夏治,特别是天灸背俞穴,可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能够改善失眠。
“冬病夏治”将开始,三伏灸疗神通大
三伏灸的常用穴位:
1、后天之本,气足之源——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按压有明显的酸涨感。
足三里是人体穴位中运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气虚血虚首选足三里、消化疾病首选足三里。
为什么呢?因为足阳明胃经属多气多血之经,足三里有气血双补的功能,常用于治疗头晕、耳鸣、失眠、瘫痪、便秘、胃痛、腹胀、腹泄、消化不良、食欲不好、胃溃疡、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阑尾炎、急慢性肠炎等疾病。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足三里这个穴位能够提高免疫力,足三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所以从古代起就被作为要穴来使用。
古代药王孙思邈《千金方》中曾说过 “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这句话就是说,如果要想身体健康足三里穴要经常保持不干燥。
足三里还可以用来防止老花眼、中风、治疗高血脂症等等
2、任脉穴位关元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三寸。简便取穴,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小手指的下缘处取穴。
关元穴的作用:温肾阳、提性欲,补虚,壮阳的作用。
关元穴是小肠经的募穴,也是脾经、肝经、肾经、任脉的交穴。位于下焦,内有肾脏、小肠、膀胱、妇胞宫、前列腺等脏腑组织,故有统治三阴经、任脉诸经疾病。
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补一身之元气等作用。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从古到今都把此穴作为保健要穴。
常用于治疗
A、元气亏损的病症:如:中风、脱肛、身体无力、易疲劳、怕冷。
B、男科疾病:如遗精、阳萎、早泄、性功能低下等;
C、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白带病、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外阴瘙痒等各种妇科疾病。
D、还有就是下焦疾病:如痢疾、脱肛、疝气、便血小便滴沥不尽,尿频尿急、尿痛等。
特别是老年朋友,如果在伏天坚持灸关元穴,尿频尿急、前列腺问题就自己解决了,中老年人常灸关元穴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大家不妨试试。
3、人体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神阙。
神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肚脐眼”。我们知道,胎儿在母体的时候,是靠脐带连接到胎盘接受母体的营养,古今以来,大家都十分注重神阙的保养,称神阙为人体的“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
本穴喜灸而禁针刺,能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对消化不良、腹泄、下痢、虚喘等有防治作用。还有提高免疫力、调节脏腑功能,延缓衰老的作用。
4、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中脘穴。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简便取穴,自己手脐上四横指。中脘穴为腑会穴,同时又是胃的募穴,因此对于六腑的功能均有调节作用。
尤其是对于胃的各种疾病具有良效,总之以治疗消化系统为主,如胃痛、腹痛、腹胀、呕吐、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现在常说的胃炎、胃溃疡、十二脂肠球部溃疡等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可以按摩、艾灸疗法。如有脾胃不好的朋友,赶快行动吧。
5、生命之门,动力之源——命门穴
命门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在第十四椎下,也就是第二腰椎棘突下,前方平神阙穴。因本穴在两肾之间,也和两侧足太阳膀胱经肾俞相平。因此有生命之门之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所在。
命门穴的功能体现了肾阳的作用,对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宫的生育功用有重要影响,对各脏腑的生理活动,起着温煦、激发和推动作用,对饮食消化、吸收与运化,以及水液代谢等都有促进作用。
因此认为是藏真火之穴。临床上命门火衰的症状基本和肾阳不足(和)是一样的。命门火衰主要表现四肢清冷、虚损腰痛、或五更泄,男子阳萎、早泄、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经痛、宫寒不孕等虚寒症状。
根据临床实践,命门和神阙穴组方,壮阳第一,采用灸法,灸命门可培补肾气,振奋肾经,使阳气充盛行;神阙属任脉,为生命之根蒂,灸之可扶阳固脱。二穴相配具有温肾壮阳,回阳固脱之效。
6、小儿百病之灸点——身柱
身柱在背正中线,第三胸椎棘突下凹线陷中。取穴时采取俯卧位,先取大椎穴,然定身柱穴。
身柱穴,身柱子之意,适用于脑力不足出现的眩晕,中气不足出现的哮喘,大气不足出现的脱肛,督脉之气升举无力出现的腰背痛等症,还常作为小儿强身健体的穴位,身柱穴可通治小儿之病。
小儿脏腑娇嫩,功能尚未健全,特别是肺、脾二脏较弱,因此小儿易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特别是三伏灸身柱穴对以上疾病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根据小儿的身体状况来定。如果小儿体质太差,易患感冒,还可配合风门、大椎等穴位治疗,加强抗外邪的能力。另外身柱穴还有具有益智健脑的作用。
7、补肾首选穴位——太溪
太溪在足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用力按压时,脚趾会出现麻木感。太溪穴为肾经的原穴,是肾经原气经过和停留的腧穴。
肾藏精,分化阴阳,因此无论肾精虚还是肾阴阳不足,都可以有太溪穴来补养。
如治疗肾阴不足,阴虚火旺导致的咽喉肿痛、口腔溃疡、耳鸣、耳聋、失眠、健忘,或者肾阳亏虚出现的肢冷、下肢水肿、阳萎等疾病。可以按揉、按压、以酸痛为适,力量大些以脚趾感觉到有麻木为宜,也可用艾灸。
以上这些穴位,如果在三伏天艾灸,会解决你的体虚病多的问题。如果长年坚持会延年益寿。
常见病的三伏灸法的选穴
1、慢性支气管炎:
症状:咳嗽、咳痰或气喘的症状出现在两年以上,每次发作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发作,春夏缓解。
选穴宜健脾温肾,理气化痰为主。
三伏灸推荐配穴:肺俞、脾俞、膏肓、天突、膻中等。
2、哮喘:
症状:有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痰等表现。哮喘容易在夜间及凌晨发作,秋冬寒冷的季节常常会病情加重。
选穴宜宣肺理气,化痰定喘为主。
三伏灸推荐配穴:大椎、定喘、肺俞、膻中、风门、脾俞等。
3、过敏性鼻炎:
症状:以喷嚏、鼻痒、流涕和鼻塞为最常见的四大症状。
选穴宜补益肺气,固表护卫为主。
三伏灸推荐配穴:印堂、禾髎、身柱、膏盲、命门、肺俞、肾俞等穴。
4、预防感冒,针对抵抗力差者:
平常体质虚弱,气候稍微变化或到寒冷季节极易感冒的人。
选穴宜疏散风邪,益气固表为主。
三伏灸推荐配穴:大椎、风门、肺俞、膏肓、合谷、风池等。
5、脾胃虚弱:
症状:腹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 渣,食后易泻,过食生冷辛辣腹泻加重,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素食欲不 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等。
选穴宜温胃健脾,益气祛寒为主。
三伏灸推荐配穴:中脘、天枢、脾俞、胃俞、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等。
相关知识
三伏天 冬病夏治完全手册
2017三伏天时间 三伏天如何养生
“冬病夏治”的中医智慧
夏季怎么贴三伏贴方法
【健康】一“灸”三斤姜!夏日炎炎,这款灸疗正当时
7大体质人群三伏天养生方法
夏季艾灸三大养生穴
中医迎“三伏” ,“灸”等你来 ,中国共青城, 政务资讯 , 部门动态
冬病夏治的10大食疗养生方
三伏炙是天天灸吗?三伏灸几天灸一次比较好
网址: “冬病夏治”将开始,三伏灸疗神通大! https://m.trfsz.com/newsview518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