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帖《输液的危害=自杀》经久不衰的秘密
“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专家调查发现,95%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看着网络热帖《输液的危害=自杀》列举的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你是否胆寒?如果你已相信帖子内容,那么很遗憾,你被谣言击中了;如果你一开始便觉得这是个谣言,那么你又是否知道谣从何起?本文将详细解剖该谣言的生成、传播及火爆缘由,希望给喧嚣的网络带来一丝冷静和思考。
谣言生成:胡乱拼凑的虚假信息
此贴对很多人都不陌生,或许你还转过评过,近日又在微博冒出,再引哗然。
结构上,此帖包含六个部分:前言(外国人视输液为小手术,澳大利亚人看病基本没有输液的。而我国医院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不开输液的医生无法在医院立足。这篇文章详尽说明了危害所在。来自中央电视新闻,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请速转)、标题(输液的危害=自杀)、开篇论述(以惊恐数字为最大证据)、危害列举、对策(还是在论述输液的危害)、建议(尽量避免用药,能口服的就不打针,能打针的就不输液,能吃保健品的就不要吃药)。
要拆穿其谣言面目其实不难,利用网路搜索即可完成。除了前言那几句帮助传播的“主观话语”和片尾的建议外,该帖的主体内容实际上均由网络信息胡乱拼凑而成。开篇论述一字不落地来自《农民日报》2006年12月6日第八版文章《滥用输液危害大》;危害列举来自一些杂乱的健康医疗网站,源头难定;对策部分则几乎是《北京科技报》2005年9月5日《频繁打吊瓶损害健康》报道的全文照抄。
以此就说其是谣言不免委屈了它,我们可再细看其内容。
前言最关键的信息是“来自中央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亦有标为来自《新闻1+1》或《新闻调查》,这其实是很多人相信的依据。查询央视近年新闻报道,并无此文章。以输液为主题的报道倒是有,如2009年6月20日《新闻调查》播出的《抗生素的警告》以及2011年11月6日《新闻1+1》播出的《输液,为何泛滥成灾?》,都有分析过度输液的危害,但并无帖子相关内容,更无“输液的危害=自杀”的结论。
开篇论述更有诸多“雷区”,很多媒体此前报道时都相信或引用了那些骇人听闻的数据,但其实都是假的。也就是说,从《农民日报》2006年12月6日那篇文章传播开始,已是谣言。这些数字有必要各个击破:
1、“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
这个数据在传播过程中还延伸出两个更可怕的数据,“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保守估计,每年我国最少有10万人在输液后丧命”。究竟“中国安全注射联盟”是怎样一个组织,这组数据又如何得出?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安全注射联盟”并非一个官方组织,而是2004年4月启动的一个项目,其秘书处负责人为“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克安”。但今年9月10日,王克安向媒体回应,并未发布相关数据。同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邓海华也回应,这些数据不靠谱,我国有关不良反应报告数据里没有这组数据。
那么这些数据都是凭空捏造吗?也不尽然。2004年8月5日新华网曾发布消息,“卫生部下属的研究机构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5日说,由不安全注射传播的肝炎和艾滋病使39万中国人提早死亡……”文中亦对“不安全注射”有解释,“指对接受注射者、医护人员和公共环境不安全的注射方式,具体包括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无菌操作缺失、共用针头和废弃物处理不当等”。
可以猜测,谣言中的那组数据正“脱胎”于此,但过滤了“肝炎和艾滋病”、“提早死亡”等关键信息,偷换概念后让人们将此直接与输液扯上关系。
2、“专家调查发现,95%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
这个数据就更“坑爹”了,也把“专家”的招牌毁到了极致,网络搜索也找不到其源头所在。
3、“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
世界卫生组织,这个权威了。真的有相关数据吗?查询世界卫生组织的官网,上述70%的数字还真有。来自《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安全注射网络 安全注射及相关操作工具手册》,原文是“减少不必要的注射是预防注射相关感染的最好方法,在一些国家高达70%的注射从医疗上来说是非必须的”。对比来看,谣言中把“一些国家”、“从医疗上来说”等字眼省去,把“注射”改为“输液”,又一次混淆视听。
该谣言最重要的几个证据都被拆穿,后续内容也只是“输液”话题争论中观点的一种,没有太多参考和“辟谣”价值。但还有必要说说谣言中的建议——尽量避免用药,能口服的就不打针,能打针的就不输液,能吃保健品的就不要吃药。前面几句是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内医疗界一直倡导的原则,没问题,但“能吃保健品的就不要吃药”这句就“滥竽充数”了,不能不让人猜想,是不是某个保健品公司策划了这个谣言的传播呢?
谣言传播:多次死灰复燃
上文已提到,谣言主体来源于《农民日报》2006年12月6日第八版的文章《滥用输液危害大》以及《北京科技报》2005年9月5日的《频繁打吊瓶损害健康》报道,但谣言系统传播的过程又是怎样呢?
《滥用输液危害大》一文作者为“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木华皮厂凤贤药店退休医师杨相国”,不知道老先生如何得来那些不靠谱的数字,被编辑一一采用。刊发后影响其实并不大,但2010年12月29日,腾讯评论以同样的标题再次转发了该文章,作者变成了“农民日报凤贤药”,本已成灰的虚假数据又一次传播,但仍还没形成谣言的全文和影响力。
当下热传的谣言全本在网络传播开始于2012年4月,首先在各地方论坛和博客中疯传。诸多博客都有一条同样的前言——来自中央电视新闻,为了自他健康,请速转,2012-04-23 13:53转载自阿比甲当嘎。百度文库中亦收录了该文及线索,但“阿比甲当嘎”的链接已从网络中消失,源头难寻。
为何此时传出此则谣言?我们不妨在2010年12月到2012年4月间发生的相关新闻中找寻线索。最大的新闻恐怕要数“人均输液8瓶”带来的大讨论。
2010年底,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透露出来几个数字: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这瞬间引爆舆论。各大门户纷纷做起“全民输液时代”的专题,南方周末刊出深度报道《失控的输液——“中国人人均输液8瓶”背后》,腾讯评论翻出几年前的那篇文章转发估计也是想在热点事件中多赚点流量。2011年11月6日,央视《新闻1+1》播出《输液,为何泛滥成灾?》,再次将此话题引爆。随后网上便开始流传本文所讨论这个谣言的“初本”,那时标题还叫《过度输液的危害=慢性自杀》,尚未冠以“消息来自央视”的字样。
到底谁最终缔造了盛传的这份谣言,又有怎样的目的?我们已然难知。但从2012年4月起,该帖却以席卷之势肆虐了整个网络。
博客和论坛的传播并未引来太大社会关注,2013年开始,这篇文章开始在微博传开,瞬间炸开了锅。2013年3月,众多传统媒体卷入该热帖的报道。基本路数是找几个医疗专家对此进行点评,或弄几个主管部门的说法。那时候,人们对前面数据几乎没有质疑,或未找到质疑点,更多就后文危害展开讨论。那场“舆论战”的结论几乎都是:输液确有危害,但视病种而异,没帖子说得那么严重。
本以为浪潮可过去了,但该帖子却在网上屡次“死灰复燃”,今年6月、9月都形成过再次报道的现象,结论依旧。如今,该帖又开始传播,诸多发布微博的转发量都成千上万。人们依旧恐惧,“是真的吗”成了最大的疑惑。
不出意外,还有媒体会报道此事,重复曾经的结论。然后过一段时间,该帖再次火爆,陷入无休止的“病毒式传播”。谣言止于智者,更应止于理性的解剖和扎实的证据,这也正是本文要旨所在。已知其为谣言,你还会相信和传播吗?
火爆缘由:粗糙的媒体报道成帮凶
最后我们还有必要思考:为什么此谣言这么火爆且经久不衰?事实上,上面的解剖过程已给出了部分答案:
1、该谣言裹挟了“输液确有危害”的事实。在那场轰轰烈烈的“人均输液8瓶”大讨论中,相关常识已有普及。风险几乎存在输液过程的所有环节,除了可能带来诸多药品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之外,对于病人而言,医务人员的操作(穿刺过程、滴速和用量),盐水(糖水)的质量,输液器及注射器的质量,均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用药共识。谣言中的结论除“能吃保健品的就不要吃药”一句,其他都与此暗合,只不过证据全是虚假而已。
2、该谣言击中了人们的悖反心理。当时那场大讨论留下了国家药品定价机制、医护扭曲逐利等多个导致“输液过度”的问题,但现在仍未得到有效解决。随着医患关系日趋恶化,人们对医院和医生产生了悖反心理,总不自觉要去怀疑其行为。该谣言矛头直指逐利的医护,顺应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也便很难再让人理性分析其真实性了。事实上,人们常常想要的都是一个与自己心意相通的消息,其真假常被忽略。于是,所谓的目的正义也常压倒程序正义和证据真实。诸如此谣言这种绑架民意的行为每每得逞,这也是莫大的悲哀和恐怖。
3、粗糙的媒体报道是帮凶。一开始,《农民日报》的编辑就没有把好关,让虚假而骇人听闻的数据得以“出生”;其后,腾讯评论“趁热打铁”挖出旧文,未考虑其真假就再次传播,埋下隐患;谣言全本正式产生后,媒体本有机会将其扼杀,但从今年3月至今的报道均简单粗糙,把谣言放到一面,然后以专家或政府声音在另一面进行分析。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试图简单用一种声音去回应或压倒另一种声音,谈何容易?更何况,该谣言击中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一旦没被彻底点破其虚假,就很容易死灰复燃。于是乎,媒体粗糙的报道不但没把问题讲清楚,反而助长了谣言的传播,可悲可叹!
“理中客”点评:
从本期嘉宾南风的解剖中我们知道,该网络热帖是一个以虚假证据裹挟部分事实的谣言,击中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在诸多媒体粗糙的报道下不断传播。谣言中反映的那些与输液相关的体制和现实问题当然应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注意,但以谣言的形式“病毒传播”,不但不利于人们正确认识问题,让本就喧嚣的网络更加狼藉,而且还可能让人们形成错误认识,排斥那些必要的输液治疗,从而加剧医患关系恶化。滥用抗生素、输液过度等问题需要解决,谣言同样应当粉碎。这则谣言从生成到传播至今的整个过程,都值得政府、媒体以及我们每一个人反思。
作者:南风 媒体人
第16期编辑:刘洋
出品:网易“理中客”栏目组(观测网络流言,剖析热点事件,欢迎赐稿 liuyang1988125@163.com )
作者:理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