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图 沈江江
“从2022年3月1日起,问好等图片都要收费了,1张1元,年底从银行卡里面扣,并且是双方都要收费……”近日,这条微信在扬州不少家庭群及老年人群里热传。没过几天,又来一波相关的辟谣信息。一来一去,失落和开心的人,都是这群过度相信并依赖网络的老年人们。他们为何如此“坚持”,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昨天,记者进行调查采访。
【现象】
各类谣言微信层出不穷
转发的多是65岁以上的老人
都说谣言止于智者,可在诸多老年人群,以及老年人的朋友圈里,很多打着“健康养生”“善意提醒”“重要提示”的“谣言微信”一直层出不穷。
文章开头提到的“3月起‘问好图片’开始收费”的微信,也是一个比较老套的谣言了。记者查询了解到,微信安全中心早在2019年3月30日就曾辟谣称“网上关于微信将收费的各类信息均属谣言,微信针对个人用户不收费”。
除了这类“善意提醒”,更多则是铺天盖地的“养生秘诀”。在市区某单位工作的杨女士(化名),今年38岁,父母以及叔叔姨妈辈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除了几个家庭群,她的微信常收到老人们动辄发来的健康养生信息,如“红枣加虾皮一起吃会中毒”“别喝药了,天天喝红酒泡红酒就能降血压”“这种病,不用找医生,一招就能治愈”“拉肚子就找无花果,大人小孩都管用”……考虑到单位经常在微信上发各种通知,杨女士只能暂时将老人们的微信设为“消息免打扰”模式。
一项调查数据表明:老年人的谣言传播力超年轻人6倍。记者随机采访也证实了这一点——转发此类信息的,多数是如杨女士父母以及其叔叔、阿姨辈的老人,他们的年龄从65岁到80岁及以上,对微信缺乏一定的甄别力,看到此类微信后,出于对亲友的关爱和保护,随手就转到朋友圈、家庭群、同学群、同事群里。尽管不少“谣言微信”随后被相继辟谣,微信也从2016年起推出“微信辟谣助手”,但仍不断有老人频繁地转发各类未经证实的谣言信息。
【样本】
每天坚持转发“健康信息”
75岁大爷希望儿女要注意保养
75岁的王大爷(化名)就是其中的一位。“每天早上6点左右,家庭群里就会‘叮叮咚咚”响上好几声。”王大爷的儿子王先生无奈地说,“几位老人家先发一通‘早安问好’图片,接下来就是各种健康养生、警示提醒的信息。”
王先生也提醒过老父亲几次,不要发未经确认的信息。老人先是答应了,可过不了多久,又忍不住转发。记者辗转找到王大爷,一番闲聊后,说到转发各种微信的话题。王大爷嘿嘿一笑说:“儿女们工作忙,难得照面。他们也都是40多岁的中年人了,给他们看看这些健康信息,平时注意保养。”至于在家庭群里、老朋友群里转,王大爷认为,好多信息还是有用的,可以与大家分享。得悉老父亲的回答,王先生说:“不劝了,这或许是他们用来和家人、老友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吧!”
刘女士(化名)是社区工作人员,因为工作,她认识了不少老同志,还添加微信互为好友。每天,她都会收到社区好几位老人发来的各种微信。“有一位80岁的大爷不间断地已发了两年,除了问早安,就是各种健康养生信息。”刘女士说,自己既感动又尴尬。感动的是,老人当她是自家孩子,有重要信息想到与她分享。尴尬的是,这些信息有网页、有图片,还有视频,她隔不了几天就得清除一次内存。尽管如此,繁忙工作的空隙,她一般以敬礼表情回复,遇到明显错误的健康信息,她会关照:“这是谣言,您老千万别相信!”
作为社区工作人员,对于老人们总是热衷微信转发,刘女士也思考并分析过。她认为,一方面是他们岁数大了,身体不好,偏信这些能带来健康;另一方面是他们很孤独,相当多的老人都与子女分开居住,他们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孩子们的牵挂与关爱。
【声音】
感谢老人的善意转发
要给他们更多理解与关爱
“这是许多老年人触网可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扬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吴林斌认为,与当初刚接触网络的中青年人一样,许多老年人对新媒体缺乏应有的认识,对各种真假消息笃信无疑。他们获得信息后,随即向自己亲朋好友转发,与他们分享。随着辟谣信息发布,官方破谣渠道健全,老人们也会慢慢理解与知晓,去正规的官方媒体获取准确的信息。
吴林斌认为,对于这样的老人,亲朋好友一方面从积极方面理解,感谢他们的善意。“不管信息真假,他们的行为告诉你,他们心里有你,重视你。”另一方面,也可以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告诉他们对网上的东西不可轻信,建议发些官方媒体发布的健康保健信息。
扬州友好医院心理科主任张宝山分析认为,老年人相信网络上的一些谣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老人受教育水平限制,缺乏基础科学常识,多以老经验判断新事物;二是接受信息多通过周围人的口耳相传,缺乏分析鉴别能力,易被误导;三是生理和社会活动能力降低,从众心理和“善意关心”利他心态又较重;四是空巢老人、流动老人增加,缺少代际交流关心,亲情关爱缺失,精神世界孤独空虚。“老人们偏信那些养生信息,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想有个健康的身体,想健康长寿,想有个幸福的晚年,想少给儿女添麻烦。”
张宝山建议,老人们尽量收听、收看官方权威媒体的消息,少关注朋友圈散发的谣言信息;子女要给予父母更多的理解与关爱,在教会他们使用新科技的同时,提醒他们留意各种不良信息,不断增强抵抗谣言的免疫力。
记者 张庆萍 文/图
责任编辑:煜婕
扬州网新闻热线:0514-87863284 扬州网广告热线:0514-82931211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扬州网”或“扬州日报”、“扬州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扬州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寄奉稿酬。
相关知识
生病暴瘦、肝癌晚期、韩红亲自发文回应谣言
健康养生谣【转】
健康养生:坚持户外活动的好处
全网爆火的10个养生谣言,第3个爸妈都信过
专家集体辟谣:这90条健康谣言,大家别再相信了
【健康】晚上吃姜=吃砒霜?你被这 30 个谣言坑了多少年……
辟谣!坐高铁=照X光?揭露2019年十大“科学”流言
网络常见六种养生谣言
每天坚持健身,身体都会发生什么样变化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传播学者克罗斯曾提出谣言传播公式:“R(谣言)=I(事件重要性)×A(事件模糊性)÷C(公众识别力)”。在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
网址: 每天坚持发“健康养生”等 老年人成谣言的“转发大户” https://m.trfsz.com/newsview520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