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协委员 蔺岳湘
近期在县委十五届五次全会中,我县确立了“1234”发展战略,明确浑源将建设“中国正北芪加工种植基地” 。下面,我就全县黄芪产业的现状、 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与领导和委员们共同探讨。
一、黄芪产业现状
浑源黄芪仿野生种植, 采刨期在 6 年以上, 现有宜芪面积39.6 万亩, 有芪面积 28 万亩, 规范化仿野生黄芪种植面积 16万亩。浑源是黄芪道地药材产区,2011 年“浑源正北芪”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4 年“恒山黄芪”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7 年 4 月浑源“国家黄芪种植和加工标准化示范区” 被正式列入第九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 2017年 8 月成功举办全国黄芪产业发展研讨会。目前全县 10 个乡镇 100 多个行政村参与黄芪种植加工, 在县市场局注册的黄芪企业有 50 多家(规模加工企业 6 家) 、农村专业合作社 124家。2018 年,全县新播种黄芪面积约 2 万亩,采刨面积约 1万亩,亩均产芪 1000 斤左右,鲜芪统货(未经质量分级精选)收购均价 11.5 元/斤,芪农收入约 1.1 万元/亩。目前浑源黄芪加工后主要销往广东、 香港等地区, 按等级进行分类定价销售。
二、黄芪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 品牌塑造没有形成竞争力。 浑源黄芪是业内公认的顶级黄芪、 高品质道地药材, 在政府支持下各相关企业也已取得系列认证, 有实力的黄芪采购商都愿意贴标浑源黄芪, 但采刨周期长、产量低也制约着产业发展。多年来,甘肃、内蒙、陕西(子洲)等地黄芪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恒山黄芪”这块金字招牌并没有让浑源黄芪产业取得更大市场占有率。 甚至个别黄芪经销商大量收购外地黄芪,经“产地证明”包装,冒充恒山黄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黄芪口碑和市场信誉。
(二) 生产经营处于产业链初端。 目前全县黄芪加工企业及大户多为家庭作坊式作业,加工规模小、设备简单,除销售原芪外,主要销售二等以上黄芪切片(主要为礼品芪) ,附加值不高;目前全县每年二等以上黄芪约占总产量的 30%左右,并呈逐年下降趋势。 由于国内外市场上移栽芪量大价低, 我县三等以下黄芪销售难问题较为普遍, 各企业要么压仓严重, 要么廉价出售,资源价值没有体现。截至目前,我县仍未有深加工产品,医药提取物、保健品等黄芪高端拳头产品缺乏。
(三) 供给结构矛盾有待破解。 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大背景,我县黄芪产业种植、管理、采刨缺少科学指导体系,种质资源退化、混杂明显,黄芪种植采刨粗放,企业非机械化大面积采刨人工成本极高(机械化作业易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作为驰名国内外的黄芪道地产区, 我县黄芪没有统一的宣传包装和专业交易市场, 缺乏品牌龙头企业带动, 没有叫响正宗正北芪原产地、 “黄芪之乡”等应有市场标签。同时,在有限的销售渠道下,黄芪公司及大户竞相争夺客源,各自为战,没有抱团合作,难以形成浑源黄芪产业供销同盟军。
三、黄芪产业发展建议
按照国家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 在人口老龄化日趋扩大和康养理念不断增强的时代背景下, 中药材产业将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在全国黄芪产业竞相发展、 县域经济急需转型的关键时期,背靠优质黄芪资源,仅靠企业层面市场化运作,通过研讨会、展销会、博览会等途径推介,难以壮大黄芪这一转型接续产业。政府应会同企业合力铸造品牌、壮大规模、拓展市场,全力推进形成新的县域支柱产业。 针对浑源黄芪产业, 当前我们政府、企业应本着内强质量、外树形象、全员营销的理念开展相关工作,厚植文化底蕴,高规格包装宣传,走高端市场路线。战略上应参照文山三七、新会陈皮、阳澄湖大闸蟹等经典案例搞好品牌建设和营销运作。 加强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注重黄芪功效与恒山道教养生文化的有机结合, 打造县域康养福地概念和衍生产品。在国际视野下,聘请专家团队打造“恒山黄芪” 极品黄芪市场地位, 全方位打造中国正北芪种植加工基地。具体应做好如下工作:
(一)确立“以文会商”营销体系,打造高端黄芪品牌
1、健全浑源黄芪文化基因,统一品牌宣传标准。深入挖掘黄芪文化灵魂,丰富“中国黄芪文化起源地”内涵,论证浑源黄芪沿革与发展历史,讲好浑源黄芪故事。科学衡量“恒山黄芪”地理标志产品和“恒山正北芪”称谓的推广定调,明确宣传“主打歌” 。启动全方位宣传机制,定制黄芪品牌宣传规范,科学授权“恒山黄芪”名称使用范围,统一销售包装、规格体系、防伪标识和广告用语等,指导企业对标规范性完善。建立囊括黄芪文化、黄芪旅游、黄芪养生的系统性营销方案,推广黄芪观光游、养生体验游,打造品黄芪茶、吃黄芪宴等产业新业态。在三元宫、历史文化街区打造集黄芪展销、求医问诊、养生休闲为一体的康养文化窗口,筹建黄芪文化展览馆,发挥好成龙等名人的公益代言效应。
2、建设交流研讨文化桥梁,树立黄芪标杆品牌。逐步打造山西省及周边地区的黄芪产业交流、 商品交易、 仓储物流集散中心, 吸纳尽可能多的黄芪从业者来浑进行信息对接。 政府牵头、龙头企业承办,经常性举办各种产业交流对接活动,邀请高层次专家、 企业家参会并为黄芪产业把脉问诊、 支招献策。每年定期举办浑源黄芪文化节,丰富赏芪花、评芪王、竞标购等相关活动, 邀请各界代表人士出席, 利用各种形式媒体渠道进行宣传报道。建设专业性黄芪交易、仓储物流基地,培育相关人才队伍, 建立浑源黄芪市场定价指导标准, 打造区域产销中心市场权威。
3、靶向发力优质客户群体,抢占品牌高端市场。着眼大市场、大平台,精选合作对象,对标客户需求,高标准建立质量体系,高规格进行包装营销。按“名药、名医院、名馆、名厂”的顶级黄芪客户集群定位,寻找一流医院、一流中医馆、一流药企等规格高、需求量大、资金雄厚的业内标杆,建立稳固合作关系。 与国家级行业主管院所、 协会建立密切交流合作关系,通过该平台邀请业内专家、相关企业来浑洽谈合作,担当产业顾问,共同打造浑源道地药材产区。建立与深圳、香港等一线市场医药、 保健协会的区域合作关系, 逐步谋划国际市场营销途径。
(二)完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优化营商指导机制
1、升级行业管理规格,覆盖全产业链。建议县级层面成立独立的黄芪产业管理机构, 招聘专业人才, 统筹黄芪产业发展。建议设立新的黄芪合作协会,将全县黄芪企业(包括涉芪企业)、相关专业合作社、黄芪种植大户全部纳入协会,负责全县黄芪市场主体协调工作, 组织贯彻落实各级黄芪产业政策,制定行业内部约束制度。按照“愿意种、有市场、卖得好”产业发展理念, 加大黄芪产业补贴力度, 严控非纯正种籽资源流入, 指导芪农合规合法使用机械种植采刨, 扶持黄芪企业规范生产经营管理,深化“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利益联接模式。
2、壮大民营企业龙头,强化引领示范。依托中央、省市民营经济发展扶持政策, 制定县级相关黄芪产业优惠政策, 扶持企业、合作社、农户做大做强。集中优势资源,扶持壮大黄芪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基地示范龙头、饮片加工龙头、产品创新龙头、 深加工研发龙头等, 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企业生产加工格局。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黄芪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 助推企业进行技改升级和基建厂房扩大。 完善企业基本证照, 强化规范合法经营管理, 按条例为符合条件的小企业办理小作坊证、小经营店经营许可证;协助企业建好小作坊、发展大市场,推进线上电商销售, 帮助有实力的规模化生产企业进行 GMP 认证。
3、聚焦药食同源政策,做大产业链条。紧盯山西黄芪纳入药食同源试点政策进展,协助黄芪企业吃透上级相关规定,推进有实力的企业积极进行 SC 认证,按要求升级改造专业设备、创新工艺技术,为进入食品市场取得通行证。扶持企业进行黄芪精深研发创新,协助引荐大企大院大所, “产、学、研”联动。聚焦黄芪本身研发黄芪粉、黄芪配方颗粒等产品;聚焦功能性、保健性,在做好黄芪蜜、北芪菇、黄芪茶、黄芪羊等产品的基础上,推出黄芪饮料、黄芪面膜等功能产品。积极引进高科技企业,消化低端黄芪,提升黄芪产品附加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