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关于加强健身行业管理的提案

关于加强健身行业管理的提案

背景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健康日益关注。为改善生活质量和生命品质,走进的体育健身场所,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目前我国参与运动的人群每月运动频次达到7.5次,经常参加运动锻炼的人数达4.35亿。新的需求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预计2021年,我国体育服务行业产值将达到4501亿元,在整个体育产业中占比将达到33.26%。从我市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通过承包、连锁、加盟等方式进入这一领域,以商业健身房为主体的健身机构数量快速增长,形成了健身会所(俱乐部)和健身私教工作室两种模式。但同时,也出现了欺诈消费者、关门跑路等乱象,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健身教练准入门槛低,素质良莠不齐。健身教练应当系统掌握人体肌肉、骨骼解剖,康复、运动力学等专业知识,根据消费者减脂、增肌、提高运动能力等需求制定科学的运动计划并组织实施。但目前对健身教练资格缺乏严格的标准。从业者中具有体育教学和运动专业学历占比较低。大多数从业者或由健身爱好者转型,或只经过社会机构和协会短期培训,所持证书更是五花八门。以国家健身教练职业资格证书为例,取得该证书仅需要经过机构7至15天培训。实践中不乏教练以错误动作指导学员训练,导致学员出现伤病等现象,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人身安全。 2、健身机构携款跑路等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时有发生。目前,健身机构多采用会员制运营,消费者预付一定费用办理会员卡后可一段时期内参加训练。受人口结构、经济社会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我市多数健身机构规模小且缺乏特色,同质化严重,整体上存在“散小弱差”的问题。为保生存,一些机构不惜采用虚假宣传等方式,达到诱骗消费者办卡的目的,由于营销人员流动频繁,发生纠纷后消费者无法举证。多数机构利用格式条款,对办卡后不能退款、不得转让或转让必须额外收费等做出规定,有悖公平公正原则。有的机构因经营困难关闭后,消费者通过诉讼、投诉举报等方式,难以追回欠款。个别机构甚至恶意骗取消费者预付卡费用,经营一段时间后突然关门歇业,老板携款逃之夭夭,导致消费者钱款无法追回,出现房东被拖欠租金、健身机构员工被拖欠工资等乱象。 3、健身机构从业员工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目前健身机构从业员工工资多为“底薪+提成”或“提成”模式,底薪普遍在每月两千元以下,前台、销售顾问、健身教练等群体主要收入来源于“办卡+卖课”的佣金收入。达不到规定的业绩,收入就得不到保障,导致人员流动非常频繁,甚至出现员工为完成业绩以无法兑现虚假承诺诱骗消费者的现象。为压低经营成本,大多数机构未依法为员工参加社会保险,员工的劳动权益受到侵害。 建议 1、建立健全健身行业联合监管机制。建议由市场监管、体育等部门牵头,成立部门间联席会议等议事协调工作机制,明确监管职责,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对健身机构进行监管,解决在消费者权益保障、从业人员资格准入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督促机构规范经营行为。 2、加强对健身会员卡、私教课程等预付费营销方式管理。将健身会员卡纳入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严格落实备案管理、风险提示预警制度,督促健身机构加强预售资金管理,落实资金存管制度。健全纠纷解决机制,引导消费者和健身机构通过调解、仲裁、诉讼等合法途径解决纠纷。 3、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建议尽快成立行业协会,以协会为依托,逐步提高健身行业准入标准,对经营者定期开展法律知识、运动训练、健身课程设置等专业培训,引导健身机构转变、拓宽经营模式。严格健身教练准入门槛,对从业者教育背景、专业培训经历、资格证书等做出明确规定,建立健身教练继续教育制度,改革从业人员薪酬制度,维护其合法劳动权益。探索建立健身经营者责任险,合理分担经营中出现的意外伤害等风险。 4、加大对健身行业扶持力度。健身行业作为新兴服务业,从长远来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机构多为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建议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加大对健身行业的政策优惠支持力度,鼓励其提升、改造硬件设施和服务环境,做大做强服务品牌,满足人民群众对健身的多层次需求。

相关知识

关于对民办早教机构加强规范管理的提案
健身行业监管亟待加强(百姓关注)
关于加强学生健康膳食管理的建议
关于加强公共健身器材管理的建议
关于184号提案
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
关于增强我市中小学生体质的提案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加强助产服务管理的通知
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

网址: 关于加强健身行业管理的提案 https://m.trfsz.com/newsview524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