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巴仑比亚大学前几天发布了一项研究结果,该研究在25年(1980年至2015年)的时间里对195个国家的人口展开。
结果显示,在全球人口最多的20个国家中,青少年肥胖率最高的是美国,接近13%,最低的是孟加拉国,约1.2%;肥胖儿童数量最多的是中国和印度,分别达到1530万人和1440万人。
儿童健康一直是每个家长关心的重点问题,作为一个核心问题,很多家长都在挖空心思考虑怎么让孩子科学合理健康饮食。但由于一直没有科学权威的推荐,面对众多食谱推荐,家长往往不知所措,茫然无助。
其实对于儿童问题,桃子妈一直建议家长应该根据专业部门的建议给孩子进行饮食调整,因为饮食与医药健康一样,盲目追随后果不堪设想。
经过查阅相关资料,桃子妈今天准备给各位家长推荐一份由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16)》。
需要注意的是,该指南所说学龄儿童指的是年龄在6岁到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
为何制定该指南
近年来,经过对中国学龄儿童的调查发现,中国学龄儿童存在营养不良与肥胖的双重问题。一方面农村的孩子营养不良的问题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城市孩子超重,肥胖等问题逐渐严重。
另外,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与活动不足,也正成为中国孩子体质不合格的重要原因。以下是部分研究报告:
2012年我国15~24岁人群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仅9.4%具备健康素养,其中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为20.3%,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为12.0%。我国42.3%的儿童经常边吃饭边看电视。
对广州1539对儿童和家长的调查发现,进餐时父母“经常”或“有时”批评教育学龄孩子的比例分别为14.8%或27.5%,5.9%或19.3%的儿童因被批评而“吃不下饭”或“勉强吃一点”。
以上种种问题,让中国学龄儿童的健康问题不能忽视。于是这个指南用来指导家长帮孩子选择合理的饮食方式,来减少可能出现的不良威胁。
该指南有啥核心推荐?
经过对我国学龄儿童的膳食营养及与健康关系的现状进行分析、循证后,《指南》制定了5条关键推荐。
1.认识食物,学习烹饪,提高营养科学素养
学龄儿童应了解和认识食物及食物在维护健康、预防疾病中的作用,学会选择食物、烹调和合理饮食的生活技能。
2.三餐合理,规律进餐,培养健康饮食行为
一日三餐时间应相对固定,每天吃早餐,早餐的营养要充足,午餐和晚餐要做到营养均衡,量适宜,少在外就餐。要清淡饮食,多数快餐在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油、盐等调味品较多,经常吃可增加发生超重肥胖等慢性病的危险,要少吃含能量、脂肪或含糖高的快餐。
3.合理选择零食,足量喝水,不喝含糖饮料
合理选择零食,充足饮水,首选白开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禁止饮酒。足量饮水可以促进学龄儿童健康成长,还能提高学习能力,而经常大量饮用含糖饮料会增加发生龋齿和超重肥胖的风险。
4.不偏食节食,不暴饮暴食,保持适宜体重增长
偏食挑食和过度节食会影响学龄儿童营养素的摄入,容易出现营养不良。暴饮暴食在短时间内会摄入过多的食物,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增加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
5.保证每天至少活动60分钟,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保证每天活动1小时,尽可能减少久坐少动和视屏时间,开展多样化的身体活动,增加户外活动。
儿童饮食健康需要注意的点其实有很多,虽然有些听起来老生常谈,但是在生活中很多家长还是容易忽略关键因素。
这份指南在指出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研究给出了合理科学的建议,权威性与科学性毋庸置疑。综合来看,可以作为家长调整孩子饮食的一个重要参考。
▼
——| 英语启蒙|——
——| 亲子教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