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性与身体是一个前沿、新兴的研究领域,有趣且重要。虽然近年来相关的学术文献有所增加,但是无论相比于其他文献还是社会关注议题,无论是在整体的社会科学界还是在妇女/性别研究领域,女性的性与身体依然“缺席却在场”(Shiling,转引自李康,2001)。
本文旨在梳理2011~2015年中国大陆的情境与语境中有关女性的性与身体的社会科学经验研究类(有定量或者定性资料的支撑)文献。除了时间设定,“女性”限定了研究对象的性别,“性”“身体”限定了检索的主题。情境指向中国大陆变迁时空中的社会结构与文化背景,语境指向中文的社会科学界尤其是社会学与人类学领域有关女性的性与身体的经验研究。研究文献除了著作,主要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获得,部分文献为书稿的章节。所综述的文献涉及期刊论文50篇、硕博士学位论文30篇、著作5部及2本书中的相关章节。具体检索与筛选过程如下。
我们首先以“女性身体”为主题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社会科学Ⅰ、Ⅱ辑)检索到337篇文献(1983~2015年,该主题的文章共558篇)。其中,期刊论文共192篇。随后,以“身体认同”“身体认知”“孕期身体”“乳腺癌”等为主题词进行扩充检索(复合检索)。最终通过阅读标题和摘要(及部分全文)逐篇判断,获得女性身体相关的经验研究类期刊文献33篇。“女性身体”主题下的硕博士学位论文114篇,加上扩展检索,共获得经验研究类论文18篇。该主题下的会议论文共19篇(部分已经发表)、报刊文献5篇(均发表于《中国妇女报》,但以阐述观点为主)。我们同时查阅、补充了与女性身体相关的近现代历史与文学类中文著作(4部)。
以“女性身体”为主题的文献检索,遗漏掉不少“性”的研究。我们进一步以“女性”“身体”“性”“性别”“小姐(及流动妇女)”“耽美(同人女、腐女)”“拉拉(女同性恋)”“性教育”等为主题词,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多次复合检索与筛选,补充了既符合女性的性与身体主题又符合经验研究条件的期刊论文17篇。
由于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硕博士学位论文并不包含所有高校的学位论文,我们又通过中国人民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以“女性身体”“女性”“身体”“性”“性别”为关键词进行多次复合检索,补充了符合主题的硕博士学位论文12篇。另外,还补充了1部有关女性的性与身体的著作《生于70年代:上海年轻女性的性与生活政治》(裴谕新,2011)以及《性之变:21世纪中国人的性生活》(潘绥铭、黄盈盈,2013)中的相关章节。
2011~2015年,学界几乎没有召开以女性的身体与性为主题的会议。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举办的每两年一次的中国性研究国际研讨会(2011年主题为“权利与多元”、2013年主题为“走向性福”、2015年主题为“沟通与汇聚”)较为集中地涉及相关讨论。其中近30篇会议论文及发言(包括海内外研究者及运动实践家)涉及老年女性、女性感染者、小姐人群、跨性别、拉拉社群、农村妇女、性实践家、少女(以“耽美”现象为主)等多类女性人群的性与身体。这些会议资料构成了中国女性的性与身体尤其是“性的身体”相关的知识生产的重要方面。考虑到出版途径等因素,我们在此暂不做具体评述。
在我们将要综述的总计50篇学术期刊文献中,共有24项研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6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5项)、国际合作类基金(4项)、各省市级研究基金(8项)、高校基础科研基金(1项)、博士后基金(1项)等各层级研究基金的支持,个别研究获得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基金(艾滋病项目)的支持(1项)。但是,大部分论文成果从属的研究课题与“女性的性与身体”主题并不直接相关,只是不同程度地关注到了这一议题。比较直接相关的课题有:冯智明的“身体、仪式与社会——广西红瑶生命仪式的身体人类学研究”课题,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丁瑜关于“娱乐行业女性流动人口”的日常生活研究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黄盈盈团队有关身体与性/别的社会学经验研究系列获得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基本科研基金资助。
整体而言,2011~2015年与“女性的性与身体”直接相关的研究课题与学术会议非常有限,结合内容,已有的研究文献主要呈现出如下的趋势。
首先,从论文数量来看,虽然整体数量不多,但相比于之前的近30年,“女性的性与身体”研究在这五年间有了大幅度增长;基于定量或者定性的社会科学经验类研究占的比重较小,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以女性研究者为主。
其次,从具体的主题上看,有限的经验类研究涉及女性的生殖与健康身体、侧重身体打扮及重塑的呈现式身体、时空流动中的身体以及不同面向的性的身体。女性身体所涉及的性别与身体政治、边缘女性的性与身体及其治理是目前的文献所关注的重点。
最后,现有研究的问题意识偏向现实关怀,也或明或暗、或多或少地蕴含着日常生活研究视角以及社会性别视角。主要结论凸显出女性的性与身体所处的复杂情境与各类权力关系、女性的主体性与所受的结构性压力与身体规训、性和身体与女性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等。大多数研究还缺乏方法与伦理层面的细致展现与反思,缺乏批判性思考与理论对话。少数研究在经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分析与对话,并尝试着提炼出基于本土的概念。
从趋势上看,虽然有关女性的性与身体的研究尚未形成成熟的对话与讨论语境,在主题上也可更加多元丰富,但因为其议题贴近生活,紧跟时代变迁,正在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起之秀,也深受年轻学者们的青睐。而基于日常生活视角的更为新颖、前沿、多样化以及更具交叉性与复杂化的分析(比如性、性别、身体、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关联)的扎实经验研究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考虑到女性的性与身体的研究刚刚起步,本篇综述的主体部分将围绕着谁在研究什么(研究主题)、如何研究(问题意识与具体方法)、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主要论点)这三个学术研究的基本要素展开,旨在从整体上把握2011~2015年中国大陆的社会科学界“女性的性与身体”知识生产的大致图景。文章偏粗描,对于我们认为比较重要或者在某个方面有所启发的文献,着墨略浓。
现有的经验类女性身体研究,主题多元且呈现出琐碎的特点。从其所侧重的身体面向来看,大致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这些身体类型相互交叉,边界模糊,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在我们所检索到的论文中,相当一部分研究与怀孕、产检、生产、母职相关。这部分论文关注女性从怀孕到成为母亲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身体境遇,包括女性身体在孕期的变化、产检的身体体验、分娩方式的选择、分娩后的母乳喂养、母职实践等(曹慧中,2014;林晓珊,2011;陶艳兰,2013;郭展意,2013)。还有一种身体也与生殖有关,但是更偏向健康的范畴,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就健康相关的议题以社会科学的视角对话、挑战医学话语。具体涉及与女性生理身体直接相关的月经(包括绝经与痛经)、妇科、月子病、更年期、乳腺癌等议题(刘熙,2011;吴小英,2013;黄盈盈、鲍雨,2013;鲍雨,2015)。
相比于前面两类偏向感受式的女性身体,这类研究更加关注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呈现式身体(黄盈盈,2012),集中在减肥、整容整形、着装、仪表、性别气质等方面(方静文,2014;吴如画,2014)。这部分研究主要出现在硕博士学位论文中。结合笔者平时的教学实践,这类身体研究深受年轻学生(包括本科学生)尤其是女生以及偏酷儿的学生所喜爱。
相关知识
国内外妊娠妇女孕期体重管理的研究进展
兰超研究院:中国女性产康需求与消费图鉴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杂志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杂志社网站
2017年中国城市女性形体健康调研
国内外亲子旅游研究综述
妊娠期感染性疾病研究新进展(临床综述)
身体形象障碍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有氧操锻炼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效应的研究
新中式孕妇装的功能性及可变性尺码探究与产品研发
网址: 女性的性与身体研究综述(2011~2015年) 黄盈盈 中国妇女 性别研究 妇女工作 【简介 https://m.trfsz.com/newsview542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