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名称】妇女研究
【专 题 号】D423
【复印期号】2012年03期
【英文标题】The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Urban Female White-collars in Metropolis:A Sociological Analysis Framework
【作者简介】林晓兰(1977-),女,江西宜丰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37
【内容提要】 都市女性白领是中国城市中产阶层中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在社会转型加速期,从认同与建构的理论视角开展都市女白领研究,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两个维度探讨都市女性白领的生产与再生产机制,分析和反思我国当下的都市女性白领在职业分化、收入分化、身份区分、关系建构等方面的行动逻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Urban female white-collars in metropolis are unique social group in China's urban middle class. In the accelerated phas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t i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research them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identity and construction, to analyze their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mechanism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psychology, to discuss their action logic in professional differentiation, income differentiation, identity and relation structures etc.
【关 键 词】都市女性白领/认同/身份建构/社会心理/社会结构Female white-collars in metropolis/Identity/Construction of identity/Social psychology/Social structure
作为一个社会学名词,“白领”是指那些具有体面地位和职业的不是从事体力劳动而是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士。①都市白领,主要是指在大都市从事与蓝领相对应的学历较高、文化层次较高的与脑力相关的劳动,大多属于政府管理、企业管理、自由职业者或收入较高的青年职业群体。②都市女性白领是中国城市中产阶层中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③作为我国社会结构中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都市女性白领的身份建构过程,直接关系到家庭和谐与社会各阶层的和谐互动,特别是与都市女性金领、蓝领及灰领,以及与男性金领、白领、蓝领和灰领之间的互动,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在社会转型加速期,从认同与建构的理论视角开展都市女性白领研究,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两个维度探讨都市女性白领的生产与再生产机制,分析和反思我国当下的都市女性白领在职业分化、收入分化、身份区分、关系建构等方面的行动逻辑,对于检验我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流动的理论进路与实践经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身份认同:都市女性白领身份建构的心理机制
1.身份:都市女性白领的地位表征
身份,是指人的出身和社会地位,即在文化语境中人们对于个人经历和社会地位的阐释和建构。在中国,身份制作为意识形态,是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主要部分和重要的道德行为规范准则,在人们心理深处凝成一种情结,从而具有一种持续的作用。“社会身份”是指某人所属社会群体的成员身份。这一身份对于该成员在情感和价值观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身份因其类型和特征的归属而被主体认知、内化、建构行动并赋予意义进而形成认同。个体身份的形成一方面受社会地位、情境等外在的结构因素所影响,另一方面又由自身行动所建构。身份是微观的心理进程和宏观的社会进程二者共同的产物。而集体身份和个体身份一样,一致反映了对于人们社会位置和相关经验的情境依赖。④
身份已经成为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与类别、角色等相联系,揭示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国内近年有关身份建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宗教信徒、农民工等群体当中,对女性白领的身份建构关注较少。而有关女性白领的研究,大多是探讨女性的休闲消费行为或空间的片段化,从身份建构层面去关注女性白领的较少。都市女性白领的身份建构研究,无论对于白领研究或身份研究来说,都是一种拓展和深化。目前,已有的社会认同理论为不同群体成员的身份认同和身份建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框架,但这些大多是建立在西方的社会基础之上,对于中国语境中的身份理解还有很大差异。基于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大都市的实证研究,有助于中国语境下身份经验研究的积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身份认同:都市女性白领身份建构的身心图式
身份(Identity)是个体通过差异而得以区别的某一社会类群的身份归属;认同(Identification)是实现或形成这种状态的过程,是个体实现自身社会化并形成自我意识的一种机制。⑤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认同(Identity)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受到新左派、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的特别青睐。其基本含义,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这个词总爱追问:我(现代人)是谁?从何而来?到何处去?身份认同植根于西方现代性的内在矛盾,通常具有三种倾向:首先,传统的固定认同,来自西方哲学主体论;其次,受相对主义影响,出现一种时髦的后现代认同;再次,另有一种折衷认同,秉承现代性批判理念,倡导一种相对本质主义。个体的身份及其所负载的一整套行为规范、互动关系和意义符号,都是在个体对他人的理解中做出行动反应来加以呈现的。一个互动场景是由多方面非行动者一人所共同定义的,它既不是结构决定的产物,也不是纯粹个体自我的行动,而是一个互动、建构的产物。⑥可见,“身份建构”(construction of identity)既指一系列对身份进行自我定义和对自我建构不断修正的过程,也包括一系列外部建构力量的共同作用。
身份认同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身份区隔与社会认同,这是都市女性白领身份建构的社会环境,包括不同阶层眼中的都市女性白领、金领、蓝领与灰领等;二是中产情结与自我认同,这是都市女性白领身份建构的自我评价,包括小资情调:都市女性白领的身份认知;浪漫情愫:都市女性白领的身份幻象等。这两个方面的认同是都市女性白领身份建构的心理机制。身份的合理建构,不仅可以提高自尊,还可以减低无常感或提高认知安全感,满足归属感和个性的需要,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找到存在的意义等。都市女性白领群体中的问题愈来愈多,愈来愈复杂,一定程度上也是与身份认同的不准确或不合理有关。如白领移民对地位认同存在偏移现象。绝大部分白领移民在客观上处于社会中下层,在主观社会地位认同上呈现出一致认同、向上偏移、向下偏移和模糊认同四种倾向。其中女性、已婚、年龄小、高收入、低教育程度、拥有本地户籍证明、居住时间长的白领新移民比其他人更可能表现出地位认同向上偏移的倾向。⑦本文将从中梳理都市女性白领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传统的认同来源,剖析都市女性白领身份建构的身心图式,提出建设性的身份建构对策,从而有助于女性白领问题的化解,因而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都市女性白领身份建构的实践维度
如果说身份认同是都市女性身份建构的主观维度或心理机制的话,那么职场竞争、符号消费、社会交往等方面则构成都市女性白领身份建构的客观维度。它们共同组成都市女性白领身份建构的实践逻辑。
1.职场竞争:都市女性白领身份建构的基础条件
在米尔斯看来,白领概念是由职业划分而产生的。职业结构的变动不仅反映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引发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白领职业的比例在不断增加,而蓝领职业的比例则在不断减少。在社会结构中,以国家、社会和企业的管理者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等白领为主的中间阶层从数量上说已经开始成为主导性阶层。⑧在中国,职业分层比西方社会的职业分层更为复杂。⑨随着知识经济的全面来临,商品价值的创造由以体力劳动为主向以脑力劳动为主转变,人才和智力劳动的价值将会凸现。新白领所从事的职业普遍具有较高的知识科技含量、较复杂的职业技能、较高的收入等特点。在这种背景下,一大批拥有知识和专门技能的知识青年将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成为中国新兴的知识产业和白领职业的主力军。这样,从宏观的社会结构上看,白领由精英化到大众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在中国社会流动的变革中,进入中高级白领职业阶层的教育标淮经历了由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再向正规高等教育逐步强化的过程。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职业团体所构成的社会阶层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职业成为人们最重要的社会地位标志,职场竞争因而也成为都市女性白领身份建构的基础条件。
职业是当代社会分层系统的基础因素,职业身份决定了个人的基本社会经济状态,决定了个人在社会分层系统中的大体位置,而男性和女性在职业结构中的分布状态又决定了性别分层的基本形态,职业的性别隔离是导致两性之间社会经济不平等的重要因素。(11)职业性别隔离主要分为水平型的职业隔离和垂直型的职业隔离。水平型的职业隔离,也称行业性别职业隔离,是指一些行业属于男性行业,以男性为主,而另一些行业属于女性行业,以女性为主。垂直的职业隔离,就是说同一行业中男性往往处于上层,女性往往处于下层,男性薪酬普遍高于女性。(12)2000年以来,女性向白领职业领域的扩张似乎趋于停滞,女性在中高层白领职业中的比例没有上升反而轻微下降,女性在低层白领职业中的比例也只是略微上升;在白领职业的性别隔离现象逐步减弱的同时,蓝领和半蓝领职业中的性别隔离却在持续维持。(13)可见,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获得,是都市女性白领身份建构的行动起点。根据社会地位获得的经验来看,职业获得,特别是与白领身份相链接的职业获得,要通过一系列的生命事件来完成。要么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要么通过代际传承来达到。个人职业是由先赋的抑或是获致的地位驱动,使都市女性白领身份建构的心理机制和实践逻辑都呈现明显分野。在职业维持与晋升阶段,以及职业流动及其约束方面,两者的差异性会变得更加显著。从职业流动来看,青年白领女性和男性在是否跳槽以及跳槽的次数上并没有显著性差异,跳槽与否与青年白领的工作时间、对工作外在价值的要求以及工作单位的性质有关。国家垄断大部分资源和机会的总体性社会体制的转变,使社会成为一个与国家相并列的提供资源和机会的源泉,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发展为青年白领,特别是女性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在职业流动的过程中,青年白领女性比男性更多地流动到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等体制外的工作单位。(14)
2.消费行为:都市女性白领身份建构的物化表征
白领的择业、就业和职业发展是一种经济行为,具有谋求经济利益的现实功能。职业上的性别隔离,决定了女性白领所处的社会地位、职业声望与男性白领存在差距。除了自身的因素外,女性在收入上的劣势应更多归因于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意识、统计性性别歧视和职业中的性别隔离政策。(15)从功能主义角度来看,作为中产阶层的都市女性白领在扮演“政治后卫”的同时,也扮演着“消费前卫”的角色。(16)在社会大众和传媒的眼中,他们是一群有钱、有闲、有情调的优雅人士,是时尚、品位与格调的代名词,他们成为高品质生活的象征,成为社会大众的梦想。都市女性白领正是通过消费行为的物化表征,来实现符号化领域的身份建构,具体是通过日常消费、身体消费、奢侈品消费及闲暇消费等来完成的。
在消费方面,白领群体越来越追求有品味、时尚的生活。这与普通人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白领群体在个性化和炫耀性消费观方面都明显高于普通人的平均水平,而在实用性消费观方面则低于普通大众。(17)都市白领女性拥有稳定且较为丰厚的经济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具有很强的消费能力和购买欲望,同时又对于衣着、生活方式及品味有更高的要求,她们会选择能够带来自尊和优越感的休闲活动。(18)作为休闲观念上的倡导行动者、社会阶梯上的地位追求者和生活方式上的品位制造者,都市女性白领无疑是符号休闲消费的代表者和主力军。她们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休闲生活的潮流,她们的休闲方式必定会引起其他社会阶层(比中间阶层更低的社会阶层)的向往和追求。在进行休闲消费时,都市白领女性不是以其生理满足功能为选择标准,而是以附加在休闲活动上的身份、地位等符号价值为标准。这一群体的旅游消费具有出游率高、出游花销多、出游的决策和方式自主性明显、出境游愿望强烈、习惯使用信用卡消费等总体偏好的特征。(19)当然,她们会像其他中产阶层一样,主张合理消费,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超前消费,不是为了后代赚钱,而是为了自己赚钱。他们为了自己的体面、身份,要求一定水平的独立住房、品牌相当的汽车,以及度假、旅游、娱乐等,他们的消费世界更为广阔。他们最大限度地追求现实幸福,最大限度地享受生活。但他们会精打细算,绝不挥霍,讲求实效。(20)用符号性消费来彰显自我,是都市女性白领身份建构的物化策略。
3.社会交往:都市女性白领身份建构的差序格局
社会交往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动态系统结构,它既包括人际、群际、区际乃至国际等多层次的交往,又包括社会沟通、社会互动、社会知觉、社会交换等多方面的内容。(21)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社会交往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从精神层面上说都具有生产力功能。(22)都市女性白领通过社会交往,积累了各自的权力资本与人力资本,生成了一个身份建构的差异格局。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客观分层结构、制度安排、价值准则以及分层机制变化的影响下,都市女性白领的阶层意识逐步加强。研究表明,权力资本对白领阶层意识的影响随收入的持续增长而逐渐减弱,而人力资本对个体的白领阶层意识的影响随收入的增长而逐渐加大。(23)
交往方式会影响交往主体的社会网络与交往圈子。都市女性白领在亲属交往之外,通过与男性白领及金领的互动,以及都市女性白领的内部交往,建构了一个以职业分类为边界的都市女性白领亚文化圈,形成了她们自己的交往语言、交往方式、交往惯习和交往情境。因为在一个具体的社会“场域”中,场域的内在规定性(或叫社会情境)决定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人的行为模式。就消费行为来讲,它也是受特定“场域”的内在逻辑规定的。从更大的范围来讲,它表现为某一特定社会“圈子”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逐渐形成一种“圈子”内的“惯习”,并进一步对圈内的成员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日常的行为且内化为个人的“惯习”以使其习惯地按“圈子”规范去行动。(24)在经历了紧张的工作节奏、激烈的人力竞争与繁忙的都市生活之余,都市白领通过相对个性化的社会服务,比如到落后地区义务支教、在城市做义工、做志愿者等工作,开始修补自己的精神篱笆。这不仅成为了当代都市青年一种日益流行的生活方式,而且这种日益扩大化发展的白领义工,正通过多样化的服务形式,为整个社会服务结构体系增添了新的动力与活力,更为我们探讨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社会化动员机制提供了思考样本。(25)作为政治后卫的都市女性白领,转而通过参与公益社会组织与社会活动,以及通过宗教信仰,来实现一种自我精神的救赎。
三、地位恐慌:都市女性白领身份建构的现实困境
都市女性白领身份建构的现实困境,导致都市女性白领的地位恐慌,其根源在于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张力。都市女性白领的婚恋选择与健康状况,折射出其身份建构的现实风险与行动策略。
1.恐慌之源: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张力
米尔斯认为,中产阶级的职业形态不同,意识形态不一,彼此的共同利益并未把他们组织成一个整体。都市女性白领并没有处于一种独立的阶层地位,她们是依附于各种科层组织和权力精英的,其声望体系也是极不稳定而且含糊不清的。他们“既没有接受什么,也没有拒斥什么;既没有打消希望,也没有消除反抗……没有任何文化的基础可以依托。为了安全起见,他必须使自己依附于什么。但是似乎又没有哪个社区或组织是真正属于她的。”(26)在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之间,都市女性白领的自我认同分裂,找不到自己的所属。这种认同分裂和高度矛盾的地位角色,使都市女性白领非常看重自身的声望,力求在家人、家庭和职业圈定的情境中自我实现,希望借助职场竞争、符号消费、社会交往等手段来彰显自己的地位,获得地位的社会认同。尽管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都市女性白领有着相对较为稳定的工作和较高的收入,但普遍存在对未来不确定性和地位下降的焦虑。(27)面对激烈的竞争和随时有被解雇的危险,她们存在强烈的“地位恐慌”。
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来看,都市女性白领属于城市中产阶层。如何维持现有的中产地位或向上流动是都市女性白领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通常说来,社会流动是社会转型的标志和机制,社会流动程度与社会开放乃至社会转型程度成正比,合理的社会流动可形成新陈代谢、拾遗补缺和促优汰劣的社会机制。(28)社会流动中继承性模式的普遍存在,是因为在社会分层结构的形成及其变迁过程中遵循着再生产的逻辑和统治的逻辑。各种再生产机制和统治机制决定了继承性模式的持续存在。(29)在中高级白领阶层的成长阶段,由于对文凭资格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得一些本来可以构成阶层性拒斥壁垒因素的重要性或者没有显现出来,或者呈不断下降的趋势。(30)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结构上层的逐步固化,都市女性白领向上流动的机会和渠道越来越窄,并有向下流动的危险。
2.恐慌之镜:都市女性白领的婚恋选择
个人的婚恋心理和行为具有很强的社会规定性。当前数量众多的城市白领青年大龄未婚现象,具有深刻的社会结构性原因。对于都市女性白领而言,婚恋选择成为一个备受煎熬的话题。在崇尚婚恋自主的现代社会,婚恋选择本是个人行为,但选择的标准却被嵌入到社会结构之中。传统背景中的择偶模式使都市白领女性处在婚恋中的不利地位,缩小了其婚恋选择的空间,增大了其婚恋成功的难度。由于“择偶梯度”的存在,无形中增加了拥有较高学历和收入的都市女性白领的择偶难度。同时,“剩女”的择偶和婚姻观念对配偶和家庭生活的质量要求又高于一般女性。她们不仅要求比较匹配的经济条件,对情感和综合素质的要求都不放松(31),从而造成了“剩女”难嫁的叠加效应。城市未婚白领的增加,一方面是因为工作生活节奏快,日常沟通交流的圈子较小;另一方面,城市白领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观念遇到严峻挑战。(32)都市部分青年白领的“婚姻等待”反映了一种新的婚姻和生活价值观,是社会价值多元化的体现。它是当代青年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青年白领的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趋势。(33)大都市大龄“剩女”现象的日益凸显,像一面问题之镜,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都市女性白领的地位恐慌。
青年白领的工作价值取向对家庭角色的建立,没有显著性影响;但家庭角色的变化,促进了青年白领对工作外在价值取向的要求,降低了其内在价值取向的要求。(34)都市女性白领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承担职业角色,还要兼顾家庭角色的扮演。这难免会导致女性在时间、精力、能力及行为上的不济,产生角色冲突,导致家庭和社会的两难抉择。女性上升流动还需要挑战现有社会性别规范,稳定有保障且兼顾家庭是影响自己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无数案例表明,都市女性白领面临“生”与“升”的两难。对于大多数职业女性而言,家庭与孩子是职业进程的最大障碍。当家庭与职业出现矛盾时,大多数职业女性还是无奈地选择了回归家庭。(35)这可能是在既有性别社会分工模式下的一种社会心理定势。
3.恐慌之痛:都市女性白领的精神健康
都市女性白领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睡眠质量差、焦虑等困扰女性白领阶层,高血压、高血脂等发病率较高,加班时间延长,体育未能真正成为她们的生活方式之一。(36)他们责任重、压力大,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37)研究表明,都市女性白领有着很强的紧迫感和压力,存在较为明显的职业恐慌症和年龄恐慌症。精力和知识上的长期透支,使都市女性白领的充电意识非常强。这又反过来影响她们整体的精神面貌和生活质量。如何从积极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都市女性白领的幸福感指数,显得尤为迫切。如何增加都市女性白领的社会支持,更多的关注她们的精神健康,也成为一个现实课题。
四、结论与反思
中国都市女性白领到底从事着怎样的职业、有着怎样的收入、处于何等的社会地位?女性白领与男性白领的职业界限是更加清晰了还是模糊了?女性白领的婚姻价值观念与传统的女性观念有着怎样的改变?纵观学者们现有的研究:主要聚集于对中产阶级的概念界定、中西方中产阶级的对比分析、中产阶级的消费等方面,对于都市白领的性别分析,尤其是女性白领的就业分析、婚姻观念的分析研究较少。大多研究是从社会结构层面出发的宏观静态分析,多是基于一个个的描述性统计,而少个案研究;在关于中国职业性别隔离的成因中,大多是基于就业市场中男女性别比,而缺少专门对女性白领的性别隔离情况,及其与其他阶层,如金领、蓝领、半蓝领等的对比分析。同时,已有的研究对白领阶层的职业性别隔离观点差异较大、分歧较多,究其原因是各自研究的区域、时间跨度不同,缺乏全国性的历时性研究和比较。婚姻观念中多是基于逻辑的理论分析,缺少对于统计调查的总结分析和理论框架,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
总之,以认同理论为切入点,开展都市女性白领身份建构的社会学研究,把都市女性白领的身份建构放置到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宏阔背景下加以考察,探索都市女性白领身份建构的理论基础与实践逻辑,通过分析都市女性白领身份建构的心理机制,并从职场竞争、理财与消费、社会交往等方面剖析都市女性白领身份建构的展开维度,探寻都市女性白领身份建构过程中地位恐慌形成的机理,这无疑将成为中国中产阶层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注释:
①叶继红、张彦:《论白领犯罪的形成及其社会控制》,《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4期。
②胡小武:《精神的救赎:白领“义工”与社会服务的结构重塑》,《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12期。
③都市女性白领应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受过大专以上的高等教育;第二,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在办公室从事脑力劳动而非在车间从事体力劳动;第三,收入水平处在社会中等水平,属于工薪阶层,通常在5000元以上;第四,年龄在22-45岁之间。
④Bernd Simon: Identity in Modern Society: A Social Psychological.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3, PP. 44-62.
⑤Korostelina Karina v: Social Identity and Conflicts. Palgrav e Macmilan, 2007, P. 18.
⑥[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冯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216页。
⑦雷开春:《白领新移民的地位认同偏移及其原因分析》,《青年研究》2009年第4期。
⑧李友梅:《社会结构中的“白领”及其社会功能——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上海为例》,《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⑨李强:《关于中产阶级的理论与现状》,《社会》2005年第1期。
⑩刘精明:《教育与白领阶层的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2年春季卷。
(11)(13)李春玲:《中国职业性别隔离的现状及变化趋势》,《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12)崔岩:《性别职业隔离视野中的现代都市女性白领研究——以广州市某股份制银行为例》,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14)唐美玲:《青年白领的职业获得与职业流动——男性与女性的比较分析》,《青年研究》2007年第12期。
(15)姚先国、谢嗣胜:《职业隔离的经济效应》,《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6)周晓虹:《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17)夏建中、姚志杰:《白领群体生活方式的一项实证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8)李桂平、谭命知:《白领女性符号休闲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企业家天地》2008年第10期。
(19)张文建、仲红梅:《上海白领旅游消费偏好调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0)王建平:《分化与区隔:中国城市中产阶层消费特征及其社会效应》,《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1)刘祖云:《论社会交往与社会发展》,《求索》1991年第2期。
(22)陈凤敏:《社会交往的特征及其精神生产力功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23)陈天柱、苏祥:《中国白领阶层意识形成的两种理论解释及其比较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2期。
(24)李庆真:《从“月光族”到“年清族”:都市白领阶层消费理念分析》,《青年研究》2005年第11期。
(25)胡小武:《精神的救赎:白领“义工”与社会服务的结构重塑》,《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12期。
(26)[美]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周晓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导论。
(27)许荣:《中国中间阶层的文化品位与地位恐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2页。
(28)刘祖云:《社会转型与社会流动:从理论到现实的探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
(29)李路路:《再生产与统治——社会流动机制的再思考》,《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30)刘精明:《教育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关于中高级白领职业阶层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31)高修娟:《“剩女难嫁”的社会学解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32)肖昕茹、梁翠玲、丁金宏:《大城市白领居住模式的人口学特征分析——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人口与发展》2010年第1期。
(33)郜键:《青年白领“婚姻等待”状况分析》,《青年探索》2002年第4期。
(34)唐美玲:《青年白领的家庭角色与工作价值取向关系分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35)王政、陈雁:《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6-363页。
(36)沈建华、朱佐想等:《上海市外企女性白领阶层的体育活动状况》,《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37)Greden JF, "The Burden of Recurrent Depression: Cause, Consequences and Future Prospects", J Clin Psychiatry, Vol. 62.2001, PP. 5-9.
相关知识
白领女性的瘦身饮食安排
女性白领的睡眠养生之道
白领女性养生的方法有哪些?女性白领如何养生保健?
白领、哺乳期和孕期女性如何能吃得健康?《2021中国白领女性健康膳食白皮书》发布
中国白领女性健康膳食白皮书:超重呈增长趋势,需合理膳食
冬季白领女性养生知识
搞不清你的饮食短板?《2021中国白领女性健康膳食白皮书》来了
白领女性如何管理脂肪
适合白领女性瘦身的瑜伽
白领女性养生有哪些误区?白领女性养生要注意什么?
网址: 都市女性白领的身份建构 https://m.trfsz.com/newsview545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