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寿命的延长和死亡率的下降,残疾已经成为影响老年人口健康的重要因素。在健康的性别差异研究[1]中,女性死亡率较低而患病率较高的现象被称作“性别与健康悖论”。女性中较低的死亡率意味着更长的预期寿命(life expectancy,LE),但由于患病率较高,在生命历程中会有更长的时间处于患病/带残的状态,这直接加剧了健康的性别不平等。健康预期寿命(health expectancy,HE)将死亡率和非致死性健康结果进行了结合,在考虑生命长度的同时考虑了生命质量[2],这为我们研究“性别与健康悖论”提供了一个契合的工具。
目前关于中国老年人口HE性别差异的证据,比较一致的研究结论是在“时点”的差异上,而对于差异的“时期”变化尚未得到一致的结论,且相比于高收入国家研究[3-5]不够深入。人口老龄化将成为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基本国情,对老年人残疾及其性别差异的趋势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基于人口普查及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使用多状态人口预测模型(population-development-environment analysis,PDE)和流行病学计算方法预测了年龄别死亡率和残疾率。利用Sullivan方法估计了2020―2050年50岁及以上人口的LE、无残疾预期寿命(disability-ree life expectancy,DFLE)和伴随残疾预期寿命(life expectancy with disability,LwD)。在描述各指标时期趋势的基础上,探究了HE性别间的绝对、相对差异的变化趋势,以期为中国老年人口残疾及其性别差异的趋势变化提供一定的证据和线索。
数据来源有《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对普查数据中人口重报漏报水平的估计结果[6]和死亡数据漏报水平的估计结果[7]以及1987年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和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
1.2 死亡率和残疾率的预测基于PDE模型,以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为基期数据,对2020―2050年的年龄别人口和死亡率进行了预测,详细的预测过程见以往研究[8]。具体来说,选择了未来生育率水平变化为“中方案”的人口预测结果;对普查数据的死亡水平进行调整后,参考对2030年人口LE的预测[9]以及人口死亡水平发展趋势的研究结果[10],对各时期进行死亡参数的设置和预测,进而估计出年龄别死亡率。
基于1987年和2006年两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使用了流行病学计算方法对残疾人口进行了预测:利用一般人群死亡率对残疾人的死亡率进行调整,并假定未来残疾规模发展将维持在1987―2006年残疾人口年均增长率的水平下不变。最后通过年龄别残疾人口和总人口计算得到年龄别残疾率。
本文规定研究对象为5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目的是了解老年前期人口HE性别差异及其变化趋势的情况。
1.3 Sullivan方法基于预测的死亡率,本文分别构建了2020、2025、2030、2035、2040、2045、2050年的简略生命表(≥85岁为开口组)。结合对应年份、性别和年龄组的残疾率,使用Sullivan方法[11]估计DFLE和LwD,计算公式如下:
DFLEX=1φxω∑i=xnLx(1−nDx)(1)其中,DFLEX和LwDx分别为x岁的DFLE和LwD,φx为x岁的尚存人数,ω为开口组的起始年龄(本研究为85岁),nLx为x岁到(x+n)岁的生存人年数,nDx为相应年龄组的残疾率。
1.4 统计学方法PDE模型通过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Applied System Analysis,IIASA)开发的PDEPROJ 2软件进行构建,Sullivan方法通过R语言进行编码实现。
2020―2050年分性别LE、DFLE和LwD的变化趋势如表 1、表 2所示。不论男性和女性,年龄别LE随时期上升且女性中上升幅度更大;随着年龄的增长,上升幅度不断减小。在50~<55岁组中,女性的LE从2020年的34.1年上升到2050年的43.7年,上升了9.6年;同年龄组的男性中,LE在2020―2050年上升了8.0年。在≥85岁组中,女性的LE上升了7.0年,男性为5.8年。
表 1 2020―2050年50岁及以上女性年龄别预期寿命、无残疾预期寿命和伴随预期寿命
Table 1. Age-specific LE, DFLE, and LwD for women aged 50 and over, 2020-2050
年龄组 年份(年) 2020―2050年增量(年) 2020 2025 2030 2035 2040 2045 2050 预期寿命(岁) 50~<55 34.1 35.9 37.4 38.9 40.4 42.0 43.7 9.6 55~<60 29.5 31.3 32.7 34.1 35.7 37.2 38.9 9.4 60~<65 25.0 26.8 28.1 29.5 31.0 32.5 34.2 9.2 65~<70 20.7 22.4 23.7 25.1 26.6 28.0 29.5 8.8 70~<75 16.7 18.4 19.5 20.8 22.1 23.6 25.1 8.4 75~<80 13.2 14.7 15.8 17.0 18.2 19.5 21.0 7.8 80~<85 10.2 11.7 12.6 13.6 14.7 16.0 17.3 7.1 ≥85 8.2 9.6 10.5 11.5 12.7 13.9 15.2 7.0 无残疾预期寿命(岁) 50~<55 26.9 28.0 28.2 28.0 28.1 29.1 29.5 2.6 55~<60 22.3 23.4 23.7 23.5 23.5 24.6 25.1 2.8 60~<65 18.0 19.0 19.4 19.4 19.5 20.5 21.1 3.1 65~<70 13.9 14.9 15.2 15.3 15.6 16.6 17.1 3.1 70~<75 10.2 11.2 11.4 11.5 11.9 13.2 13.6 3.4 75~<80 7.1 8.0 8.5 8.4 8.7 10.1 10.7 3.6 80~<85 4.7 5.3 5.6 5.9 5.8 7.1 7.7 3.0 ≥85 2.6 3.2 3.3 3.3 3.5 4.5 4.9 2.3 伴随残疾预期寿命(岁) 50~<55 7.2 8.0 9.2 10.9 12.4 12.9 14.2 7.0 55~<60 7.2 7.9 9.0 10.7 12.1 12.6 13.8 6.6 60~<65 7.0 7.7 8.7 10.1 11.5 12.1 13.0 6.0 65~<70 6.8 7.5 8.5 9.7 11.0 11.4 12.5 5.7 70~<75 6.6 7.2 8.1 9.3 10.2 10.4 11.5 5.0 75~<80 6.1 6.8 7.3 8.6 9.5 9.4 10.3 4.2 80~<85 5.5 6.4 7.0 7.8 8.9 8.9 9.6 4.1 ≥85 5.5 6.4 7.2 8.2 9.1 9.4 10.3 4.8表 2 2020―2050年50岁及以上男性年龄别预期寿命、无残疾预期寿命和伴随预期寿命
Table 2. Age-specific LE, DFLE, and LwD for men aged 50 and over, 2020-2050
年龄组 年份(年) 2020―2050年增量(年) 2020 2025 2030 2035 2040 2045 2050 预期寿命(岁) 50~<55 28.3 29.4 30.6 31.8 33.2 34.7 36.3 8.0 55~<60 24.0 25.1 26.2 27.4 28.8 30.2 31.8 7.7 60~<65 20.0 21.1 22.1 23.3 24.5 26.0 27.5 7.4 65~<70 16.3 17.2 18.2 19.3 20.5 21.9 23.4 7.1 70~<75 12.9 13.8 14.7 15.7 16.9 18.2 19.6 6.7 75~<80 10.0 10.8 11.6 12.5 13.7 14.9 16.2 6.3 80~<85 7.6 8.3 9.1 10.0 11.0 12.2 13.5 6.0 ≥85 6.0 6.7 7.5 8.3 9.3 10.5 11.8 5.8 无残疾预期寿命(岁) 50~<55 23.5 24.4 25.1 25.8 26.6 27.1 27.8 4.3 55~<60 19.2 20.1 20.9 21.5 22.3 22.8 23.5 4.3 60~<65 15.2 16.1 16.9 17.6 18.4 18.8 19.6 4.3 65~<70 11.6 12.3 13.1 13.8 14.7 15.0 15.6 4.1 70~<75 8.4 9.2 9.8 10.6 11.5 12.0 12.6 4.2 75~<80 6.0 6.7 7.5 8.0 8.8 9.4 10.2 4.2 80~<85 4.4 4.7 5.4 6.2 6.6 7.0 7.8 3.5 ≥85 3.3 3.5 3.9 4.6 5.1 5.3 5.5 2.3 伴随残疾预期寿命(岁) 50~<55 4.8 5.0 5.4 6.0 6.6 7.6 8.5 3.7 55~<60 4.9 5.0 5.4 5.9 6.5 7.4 8.3 3.4 60~<65 4.8 5.0 5.2 5.6 6.2 7.2 7.9 3.1 65~<70 4.7 4.9 5.2 5.5 5.9 6.9 7.7 3.0 70~<75 4.5 4.5 4.8 5.1 5.4 6.2 7.0 2.5 75~<80 4.0 4.1 4.1 4.6 4.9 5.5 6.1 2.1 80~<85 3.2 3.6 3.7 3.8 4.3 5.2 5.7 2.5 ≥85 2.7 3.2 3.5 3.8 4.2 5.2 6.3 3.5研究期间女性LE的上升主要是由于LwD的上升导致,随着年龄的增加,LwD的贡献先下降后上升。而男性增加的LE中DFLE的上升占主导,其贡献在85岁前均超过了50%。在≥85岁组中,DFLE的贡献在女性和男性间接近。不论男性还是女性,DFLE贡献最大出现在75~<80岁组:女性为46.4%(表 1:3.6/7.8),男性为66.8%(表 2:4.2/6.3)。但在≥85岁组,DFLE的贡献均不足50%,其中女性为32.4%(表 1:2.3/7.0),男性为39.2%(表 2:2.3/5.8)。
2020―2050年DFLE和LwD占比的变化趋势如图 1所示。研究发现,2020―2050年75岁以下的女性中呈现单调的“功能残障扩张”模式如图 1A2-E2,在65岁以下的男性中发现了相同的模式如图 1A1-C1,但较女性更不明显。具体来说,在2020年,50~<55岁组的女性中LwD占比为21.1%,到2050年上升到37.9%,上升了79.4%。见图 1A2。相同年龄组的男性中,LwD占比在2020―2050年从17.1%上升到23.5%,上升了37.5%。见图 1A1。在高龄老人中,未发现“功能残障扩张”的模式,男性在2020―2035年甚至出现“功能残障压缩”。总体上,女性的功能状况明显劣于男性:80~<85岁组中,女性的LwD占比在整个研究期间均超过50%,其中2040年占比最高,为62.7%;到了≥85岁组,LwD的占比在整个研究期间均超过60%,在2040年高达72.2%。见图 1G2。相比之下,高龄男性中除了≥85岁组在2050年LwD的占比超过了50%为53.1%外,在其余年份的占比均未超过50%。见图 1G1。
图 1 2020―2050年50岁及以上人群分性别-年龄别无残疾预期寿命占比和伴随残疾预期寿命占比的变化趋势
Figure 1. Age-specific proportion of life disability-free/with disability for People aged 50 and over, 2020-2050
2.2 HE性别差异的变化趋势采用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对HE性别差异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绝对指标为LE、DFLE和LwD在性别间的差值,通过“女性-男性”得到,以0为临界值。相对指标为DFLE和LwD占比在性别间的比,通过“男性/女性”得到,以1为临界值。
HE绝对性别差异的变化趋势如图 2所示。(1)各年龄组中,女性的LE始终大于男性,且差异随时期不断扩大;每个时期中,差异随年龄增长而减小。50~<55岁组中,2020年LE的性别差异为5.81年,到了2050年性别差异增长到7.42年;≥85岁组中,2020年和2050年LE的性别差异相较于50~<55岁组分别下降到2.18年和3.41年。从每条折线的间距来看,各年龄组LE的性别差异随时期推移“减速”扩大,并在2035年之后尤为明显。见图 2A。(2)各年龄组中,DFLE的性别差异在2020―2030年间接近,2035年开始缩小,到2045年又有所扩大。性别差异随年龄增长不断缩小,在≥85岁组中,男性的DFLE略高于女性。具体来说,2025年DFLE的性别差异最大,50~<55岁组中为3.62年,≥85岁组中为-0.30年;2040年DFLE的性别差异最小,50~<55岁组和≥85岁组中分别为1.48年和-1.60年。见图 2B。(3)2040年之前,LwD的性别差异随时期推移不断扩大,之后减小并维持稳定。分年龄组来看,2030年之前,性别差异在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随增龄扩大,但从2035年开始,上述趋势在80岁及以上的人口中才出现。2020年,50~<55岁组中LwD的性别差异为2.36年,到2050年上升到5.70年;在≥85岁时,性别差异的上升幅度缩小,从2.80年上升到4.03年。见图 2C。
图 2 2020―2050年预期寿命、无残疾预期寿命和伴随残疾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
Figure 2. Female-male difference (in absolute number of years) in LE, DFLE, and LwD, 2020-2050
HE相对性别差异的变化趋势如图 3所示。(1)女性的DFLE占比始终低于男性,且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扩大。分时期来看,2040年之后性别差异未进一步扩大,并在70岁及以上人口中明显缩小;到了2050年,性别差异虽然会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具体来说,在2020年,DFLE占比在性别间的比从50~<55岁组的1.05上升到≥85岁组的1.68;到了2050年,从50~<55岁组的1.13上升到≥85岁组的1.45。见图 3A。(2)女性的LwD占比始终高于男性。性别差异在70岁以下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在70岁及以上呈现相反的年龄模式。分时期来看,同样以2040年为界,在这及之前性别差异随时期推移扩大,而在这之后开始减小。此外还发现,在2045―2050年,性别差异即使在高龄组中也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因此总体呈现性别差异随年龄增长下降的模式。见图 3B。
图 3 2020―2050年无残疾预期寿命、伴随残疾预期寿命占比的性别差异
Figure 3. Female/male rations of the proportion (%) of life disability-free/with disability, 2020-2050
本研究证实了“性别与健康悖论”:整个研究期间,各年龄组中女性的LE较长,但其余寿中会有更长的时间处于残疾的状态,不论从LwD的长度还是占比来说皆是如此。上述结果与使用其他工具对老年人功能进行测量的研究[3-4]一致。然而,与本研究使用相同残疾调查数据的一项研究[12]中,发现在1987年85岁及以上人口中,女性LwD的占比略低于男性。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20世纪90年代前中国的人口转变尚未完成因而呈现不同的死亡模式。
本研究发现的DFLE绝对性别差异的年龄模式与以往的研究结果[5, 13]一致:性别差异随年龄呈现先缩小后反向扩大的趋势。对于绝对性别差异的时期趋势,中国当前的研究大多为两个时点的比较,缺少对连续多个时点的探究;此外,时期趋势结果还可能受到测量工具的影响:如在Zhang等[13]的研究中发现,在使用ADL作为测量工具的情况下,1994―2014年性别差异的时期趋势与本研究一致——总体随时期缩小,但在高龄老人中基本稳定;而使用自评方式进行测量后,在2010―2015年发现了相反的时期趋势,但老龄老人中变化同样不大。在另一项近期的研究[3]中,对功能的测量同样使用了自评的方式,研究发现2010―2020年,在城市和镇的老年人口,性别差异随时期扩大;而在农村高龄老年人中,差异随时期缩小。上述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提示我们,未来的研究需要基于多个时点的健康数据进行分析,此外,还要考虑不同测量工具的特性以及性别差异在不同亚人群中的特征。即便如此,本研究与上述研究均发现高龄老人中男性的DLFE略高且随时期保持相对稳定。这可能主要体现了通过选择性生存效应形成了一个“更健康”的高龄男性群体。在相对性别差异上,本研究发现性别差异2040年之后开始缩小,且在高龄老人中更明显。在中国当前的研究中尚未发现使用了与本研究相同的指标,这些研究[3-4]大多在估计出分性别的HE占比后便直接比较绝对差异,未对相对差异进行进一步分析。欧盟已经开始使用这一指标进行国别比较,研究[14]中所发现的相对差异的年龄模式与本研究一致,但未使用多个时点的数据来探究差异随时期的变化。
在长寿和健康(功能)随时期变化的关系上,本研究发现,在2020―2050年,75岁以下的女性及65岁以下男性中,LwD的绝对值和占比随时期增加,支持了“功能缺损扩张理论”[15]。目前在高收入国家进行的研究[16-17]中主要证实了“功能缺损压缩理论”和“动态均衡理论”。在中国进行的研究[3-4]中,虽然有研究同样发现了与高收入国家一致的“功能缺损压缩”模式,但也研究[18]发现了“功能缺损扩张”模式,以及从“功能缺损扩张”向“功能残损压缩”转变的混合模式[13]。未来需要通过长跨度的、可比性高的老年健康和死亡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更充分地探究。本研究还发现,男性高龄老人在2020―2035年呈现“功能残障压缩”,Liu等[12]的研究中同样发现高龄老人中长寿和功能随时期同步改善。但在高龄女性中,整个研究期间她们的余寿中将会有超过一半的时间伴随残疾度过,且随着年龄增长这一情况将进一步恶化。相比之下,即使在≥85岁的男性中,LwD的占比也未超过50%。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性别与健康悖论”的直接体现:女性相比男性在患病后更有可能致残而非死亡,残疾将一直伴随她们进入晚年;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在延长寿命的同时造成了从“疾病到残疾”这一过程的延长,考虑到性别间患病类型的差异,上述机制可能对女性的影响更明显。
本研究的不足在于预测的方法势必会产生一定偏误,对未来死亡模式的预测中无法纳入所有的影响因素,或是参考的其他研究结果有偏都会影响死亡率预测的准确性。此外,对残疾人口规模的预测中未考虑防控措施,可能会高估残疾率。本研究的优势在于通过将PDE模型和流行病学计算方法相结合对残疾率进行了估算,并且对残疾的测量使用了医生诊断这一客观测量方式。其次,本研究从LE、DFLE和LwD入手,分析了各指标及其性别差异的变化趋势,这是对中国老年人口HE未来变化趋势的多元分析。
综上所述,中国老年人LE在不断增长的同时,老年人余寿中将会有更长的时间伴随残疾,并且在女性、高龄老人中情况更差。虽然DFLE的相对性别差异在2040年之后开始缩小,但这主要是建立在了老年人中LwD占比较高的情况下。这提示我们未来老年人口的功能状况可能会不断恶化,这是社会发展和医疗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更重要的是指出建立完善的长期照护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我们可能无须对上述的结果过于悲观,本研究尚未对残疾的严重程度进行细分,若余寿中伴随残疾部分的主要是轻度残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无障碍环境的推行,可能不会明显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的结果为中国老年人HE的趋势变化及其性别差异的模式转变提供了一些线索,未来需要更多的高质量残疾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相关知识
我国老年旅游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
1990—2019年中国炎症性肠病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分析
中国老年健康服务市场调查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老年医学的趋势和前沿发展:国内外现状与比较研究
中国老年健康状况和变化趋势——中国老年健康报告(2024)
我国老龄消费的新趋势、现实挑战及对策研究
2020年中国健康瘦身服务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图]
2020年中国健康大数据、慢性病数据及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图]
健康守护新篇章:中国老年人健康管理市场蓬勃发展
阿里健康研究院披露“新老人”健康消费趋势
网址: 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性别差异多元变化趋势的研究:2020―2050年 https://m.trfsz.com/newsview545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