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茶多酚提取新工艺研究

茶多酚提取新工艺研究

茶多酚提取新工艺研究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茶多酚(Tea-polyphenols,TP)的组成、结构、性质、应用及其提取理论,研究了茶多酚新的提取工艺:(1)确定了非水溶剂浸提TP的工艺条件,并对其在水溶液中的抗氧化性进行了初步探讨。HPLC及紫外光谱分析表明:乙醇可以抑制茶多酚,尤其是儿茶素的氧化;采用40%(v/v)乙醇,在40℃浸提三次,每次10min,茶多酚的浸提率为32.1wt%(以干茶叶计),其中EGCG、EGC、C、EC、ECG分别为7.5%、4.1%、0.1%、0.6%、2.2wt%,茶多酚和儿茶素的浸提率较采用GB8313-87浸提方法分别提高29.4wt%和16.1wt%。(2)研究了利用聚酰胺提纯茶多酚的工艺条件:常温下,聚酰胺对茶多酚的饱和吸附量为73.4mg/g(树脂),吸附-脱附实验确定分离TP的最佳吸附量为50mg/g(干树脂)。实验采用120×30mm聚酰胺色谱柱,先用120ml、5vol%的乙醇溶液在流速为1.0ml/min。的条件下洗脱咖啡因,再用285ml、70vol%的乙醇复合洗脱液在流速为1.5ml/min的条件下分离色素与茶多酚,TP的回收率平均为59.4wt%,咖啡因的脱除率为96.3wt%。整个提取过程的茶多酚总得率平均为19.2wt%(以1g干茶叶计),液相分析各成分的组成为EGCG:33.3%;EGC:18.8%;ECG:8.8%;EC:2.6%;C:0.5%;GA:1.0wt%;儿茶素总含量为65.1wt%,咖啡因含量仅为1.04wt%。(3)探讨了流动相组成、酸的种类、流速、pH及进样量对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茶多酚的影响。确定分析的最佳条件为:温度t=30℃,检测波长λ=280nm,C_(18)反相柱(250×4.6mm,5μ),流动相为甲醇:水:乙酸:25:74.5:0.5(v/v),进样量v=6μl,流速μ=1.0ml/min等度洗脱。此时,实验的分析时间为45min,分离度为1.46,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996,回收率为96-98%。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1 陈玉琼,倪德江,张家年罐装绿茶水浸提条件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0年02期 2 魏泱,丁明玉茶多酚的色谱分析法[J];色谱;2000年01期 3 谭晓华,张亚历,周殿元,姜泊,张琳绿茶水提取物诱导体外培养的大肠癌LOVO细胞的凋亡[J];癌症;1998年03期 4 李楠,张建华茶叶饮料中 EGCG 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定量测定[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5 印寿根,李晨曦,宋正纪,黄文强,何炳林树脂对茶多酚与咖啡因的吸附分离[J];离子交换与吸附;1998年01期 6 王梅,张笠,李慕玲,周占明,富光华,李培凡树脂法提取茶多酚的研究[J];离子交换与吸附;1998年05期 7 杨秀芳,杨贤强,程书钧茶多酚抑癌变作用研究进展[J];茶叶;1998年01期 8 魏毅,王娟,罗杰英茶多酚口含片中总儿茶素的含量测定[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9 戚向阳,谢笔钧,胡慰望高纯度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分离与制备[J];精细化工;1994年04期 10 杨贤强,沈生荣,候京武,赵保路,忻文娟(一)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活性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机制[J];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1994年04期

相关知识

万寿菊中叶黄素酯的提取工艺研究
茶多酚
绿茶茶渣中蛋白质的提取技术研究
茶多酚自组装新材料协同健康效应取得新进展
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研究
左旋肉碱茶多酚
凤凰单丛茶的制作工艺 六大工艺详解
中国茶多酚市场爆发增长,引领健康产业新潮流
人参果提取物的美白保湿功效及安全性研究
修正左旋肉碱茶多酚片危害,修正左旋肉碱茶多酚片副作用

网址: 茶多酚提取新工艺研究 https://m.trfsz.com/newsview547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