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必答>全部问题>内科>糖尿病>小米煎饼对糖尿病人的健康影响
会员5623038女48已回复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罗淑荣医师唐山市丰润区中医医院妇产科二级甲等
擅长:妇科疾病
已帮助用户: 36674
病情分析:糖尿病病人饮食控制以粗粮为主,小米煎饼是适合糖尿病病人吃的。
意见建议:
有用0
关注
薛金鉴医师陆丰市城东医院中医科
擅长:擅长消化道、泌尿系等疾病
已帮助用户: 80866
小米是粗粮,可经常当主食吃.我给你一个糖尿病科学饮食:每天主食6两(干的)指的是未煮熟的。荤菜每餐2两(带骨) 早餐:一袋牛奶,鸡蛋一个,加点主食. 经常吃点粗粮,最好是燕麦.多食用苦瓜. 荤菜不要多吃,保证每天的摄入营养够就行,适当多吃点蔬菜可充饥。 加餐的话,在两餐之间,上午9点左右,下午4点左右。可用黄瓜、蕃茄,(可当水果吃)无糖饼干或不加糖饼干。 吃蔬菜吃阔叶类比小叶类好,小叶类的蔬菜比茎块类的蔬菜好,薯类(如山芋)要少吃,吃的话要适当减少主食。 吃荤菜吃两条腿(鸡)比四条腿(猪)的好,含脂肪少,没有腿的(鱼)比两条腿的(鸡)好。 血糖正常的情况下,饭后4小时吃点含糖量低的水果,有柚子、柠檬、西瓜、桃子、梨子、草莓。 要控制血糖,必须控制饮食,每天服药.锻炼身体,定期监测血糖.
有用0
相关问答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小米煎饼。
这是因为煎饼是干食,当作为主食时是可以推荐给糖尿病患者。除了煎饼,还可以吃米饭、馒头、杂粮等。此外,患者要少吃太甜、太咸、太油的食物。同时也要控制肉类食物,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使用植物油烹饪食物。另外,一些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海鲜等也要少吃。烹饪时应尽量采用清淡少油的方法,如炖、烤、卤制、红烧、蒸、煮、凉拌等。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糖尿病是可以吃小米粥的,没有危害,但是大枣是绝对不能吃的,升糖指数低的蔬菜如黄瓜、西红柿、青菜、芹菜等。水果如柚子、猕猴桃、草莓、青苹果。蛋白选择优质蛋白如瘦肉、牛奶、鱼类等。
潘永源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
糖尿病对男性有以下影响:
1.会影响精子生成。糖尿病患者的小动脉会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尤其是睾丸小动脉后。睾丸的生精能力会降低,影响腺体分泌,所以精子的产量和质量都会受到影响,容易造成严重的不育。
2.如果严重胰岛素缺乏的男性引起性激素分泌的紊乱,会导致垂体前叶细胞和间质细胞糖利用的紊乱,因此可能引起性激素功能的紊乱,降低血液中雄激素的水平。
3.诱发射精功能障碍。射精功能障碍有两种:不射精和射精困难。男性患糖尿病时,尤其是血糖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时,容易引起阴茎勃起的动脉和静脉会发生变化,阴茎的刺激强度会受到影响。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糖尿病人喝醋能使餐后血糖下降,以糖尿病前期者下降最多,同时也使原来餐后上升的胰岛素减低,即使是饭前吃两勺醋,对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控制体重,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都非常有帮助。
潘永源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
白酒中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对于人体代谢有很大影响,特别是糖尿病病人使血糖更加不容易被控制,比如,喝白酒会使营养状况比较好的糖尿病病人出现血糖的升高;对于营养状态差的糖尿病病人,饮酒也可以使血糖降低。
潘永源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
糖尿病人的早期症状是三多一少。
糖尿病人的早期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也可以是一种或者两种,但最具代表性的表现,还有神经系统的头晕、头痛、视物朦胧、心慌、胸闷、呼吸困难、消化系统的恶心、呕吐等,这些都是糖尿病患者的初期表现。
所以,当患者出现上述情况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血糖检测,确定是否有糖尿病,避免延误病情。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脑梗的前兆是什么 什么样的人容易得脑梗 脑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吃什么药 心脑血管疾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脑中风的前兆是什么现象 中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什么人容易得眩晕症 头眩晕吃什么药 如何治疗眩晕相关知识
糖尿病人能吃青稞饼么?
糖尿病健康饮食小常识
孕妇糖尿病早餐能吃米粉吗
糖尿病饮食禁忌 糖尿病健康饮食
糖尿病人食谱大全.doc
糖尿病人食谱
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治疗康复影响.doc
糖尿病健康饮食指南精选
糖尿病的饮食
煎饼果子减肥早餐
网址: 小米煎饼对糖尿病人的健康影响 https://m.trfsz.com/newsview558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