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针灸,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长长的钢针,针刺的疼痛。但是,太原市中医研究所针灸科主任郑广玉,却打破了人们的传统认知,让针灸变身短针、微刺、无痛。他用30年临床实践和潜心研究,创新了针灸疗法,在中医发展道路上开拓出一片新天地。慕名到这里针灸的患者络绎不绝,每天的针灸量达到100多人。
今年8月,“郑广玉无痛微刺疗法”成功获批杏花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9月28日上午9时30分,记者走进太原市中医研究所门诊三层针灸科。一出电梯门,就看到走廊两侧的座椅上坐满了患者。询问一位身着白衣的年轻大夫:“请问郑广玉大夫在吗?”“正给患者扎针。这不,8个病房,27张病床,患者满满的。”
为了不影响郑大夫工作,我们的采访就在诊室开始了。
正在针灸的崔女士和病友谈笑风生,轻松自如。她说:“我是三年前来针灸的,当时植物神经紊乱,晚上睡不着,四肢无力,经常胃疼。现在啥都正常了,我都忘记胃疼是啥感觉了。这不,我每年都来这儿针灸调理一个月,70岁了,保健一下预防得病。郑大夫医术高,人品好,不管我们问啥问题,他都耐心解答,从来不嫌我们麻烦。” 崔女士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伏女士说:“我认识郑大夫十几年了,刚来的时候,紫外线过敏严重,出门必须打伞、戴帽子。太阳一晒,皮肤就起疹子、瘙痒。现在完全和正常人一样,夏天也不怕太阳晒了。我这次来是因为最近突然消瘦,在这儿做了全面检查,再让郑大夫帮我调理调理。郑大夫太辛苦了,每天中午12点根本下不了班,得一直忙到下午2点。他和我的孩子年龄差不多,我看着心疼,每次来就给他做好饭带上。”
王先生5年前得了半身不遂,手脚麻木痉挛。经他的姨姨介绍,他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诊室。经过20多次针灸,他的手脚都能伸展开了,还能自己坐公交车来针灸。他说:“我以前对针灸非常恐惧,是姨姨把我硬拉来的。没想到,不仅不痛,效果还这么明显,太感谢郑大夫了!”
诊室里患者你一言我一语地讲着自己的针灸经历和感受,让我们耳闻目睹了“郑广玉无痛微刺疗法”的独特魅力。
郑广玉家族四代行医,母亲田培兰是全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我省针灸专家。郑广玉自幼随爷爷、姥爷行医诊病,临床已有30多年。19岁,他从太原市中医学校毕业来到市中医研究所针灸科工作,认真地传承老一辈的针灸技艺,兼收并蓄,不断研习。渐渐地,他发现,很多患者非常认可针灸的疗效,但却接受不了针灸的痛感。比如有的患者腰腿疼,他会先贴膏药,接着艾灸,然后按摩,一圈下来如果还没有效果,不得已才会选择针灸,稍有好转就又去选择其他治疗方式了。传统中医认为针灸扎得越深、针感越强烈效果越好,但针灸的痛感却带来了患者接受度不高等问题。他在思考:有没有办法让针灸既无痛感,又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于是他把针灸的改进与创新作为自己研究的目标,开始查阅典籍,细研爷爷、姥爷、母亲传承的针法,反复推敲针的长短、进针方法等如何改进。
2006年,他研究出的“郑氏微刺无痛针灸”,开始在太原市中医研究所针灸科广泛运用,受到患者的普遍赞誉。“郑氏无痛针灸”颠覆了传统的针灸方法,它轻取皮下,快速进入,微刺入经络,补泻一体,深浅三分,无痛入肌肤。长期以来制约针灸被更广泛患者接受的问题解决了,健康绿色的针灸可以给更多的人解除痛苦了。郑广玉的绝技被一传十、十传百地传播开了,慕名来找他针灸的患者越来越多。2012年开始,患者人数猛增到每天100多人。
郑广玉说:“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中医重视程度的提升和人们就医观念的转变,针灸的方法简便、毒副作用小、见效快等优势凸显出来。我现在已经开始讲课,希望把“郑广玉微刺无痛针灸”这项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近期热点
记者:雷永莉 南杰 文/摄
原标题:《针灸也温柔!郑广玉的无痛针灸申报非遗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