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怕起夜不敢喝水,你可知睡前一杯水是救命水!

怕起夜不敢喝水,你可知睡前一杯水是救命水!

春天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逐渐降低,就会使皮肤中的水分轻易流失,体内也容易缺水,所以及时补充水分很重要!很多中老年人怕起夜,年轻人怕第二天起床眼睛是肿的,睡前都不敢喝水,这都是错误的观念。今天老王就要讲讲睡前喝水的作用!

睡前一定要喝水!

为什么很重要?这是因为虽然一整夜都在睡觉,但蒸发还在继续,水仍然会消耗,如果不喝水,第二天早上很可能脱水。

晚上对某些人来说是危险时段。人熟睡时,体内水分会通过排尿、出汗、呼吸不断丢失,造成血液黏稠度升高、代谢物积存。第二天早上容易血栓。有的人清晨去锻炼,一出门倒下来,这就和没有喝水有很大的关系。睡前适量喝水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心梗、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对于糖尿病人来说,保持一定的水分还有利于控制血糖。此外,水还可以滋润呼吸道,帮助人更好的入睡。

特别是一下这几种人群更应该睡前补充水分:

有前列腺增生的中老年男性。夜尿多,出汗多,容易体内缺水,心脑血流阻力大,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大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血液比正常人粘稠,更应该在睡前补充水分有房颤的中老年人。心房收缩功能受到影响,血液容易在心房内瘀滞,形成血栓,栓子脱落会随着血液循环到别的地方,形成肺栓塞、脑栓塞等

但是也需要注意,这些人群尤其是患有心衰的中老年人应控制睡前的饮水量,否则容易发生体内水肿,加重病情!

喝水分三次!

那么,怎么才算喝对水了呢?具体要分三次,可以这样做:

第一次:临睡前喝200~300毫升水

第二次:小便后喝两三口水,约100毫升

第三次:晨起再喝300~500毫升

养成喝水的好习惯,可以辅助治疗很多疾病

白开水是世界上最健康的水,有人这么说,但是白开水还是万能的水,可以治疗疾病的,你知道吗?研究发现,一杯白开水可以治疗九种常见疾病,如心脏病、色斑、感冒和胃疼等等,生活中体质不好的人或是有这些小毛病的人不妨经常喝杯白开水。

1、心脏病 睡前一杯救命水

如果你心脏不好,可以养成睡前一杯水的习惯,这样可以预防容易发生在凌晨的,像心绞痛、心肌梗塞这样的疾病。心肌梗塞等疾病是由于血液的黏稠度高而引起 的。当人熟睡时,由于出汗,身体内的水分丢失,造成血液中的水分减少,血液的黏稠度会变得很高。但是,如果在睡前喝上一杯水的话,可以减低血液的黏稠度, 减少心脏病突发的危险。因此睡前的一杯水,可是一杯救命水呀。

2、色斑 清晨一杯凉白开

很多人都听说过早晨喝一杯水对身体有好处。有人喝盐水,有人喝蜂蜜水,还有人为了美白喝柠檬水,到底喝什么水最好呢?人体经过了一宿的代谢,体内的垃圾 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外作用帮助排泄,没有任何糖分和营养物质的凉白开是最好的!如果是糖水或放入营养物质的水,这就需要时间在体内转化,不能起到迅速冲刷我们机体的作用。所以,清晨一杯清澈的白开水是排毒妙方。

3、感冒 要喝比平时更多的水

每到感冒的时候,就会听到医生唠叨:“多喝水呀!”这句医嘱对于感冒病人是最好的处方。因为当人感冒发烧的时候,人体出于自我保护机能的反应而自身降

温,这时就会有出汗、呼吸急促、皮肤蒸发的水分增多等代谢加快的表现,这时就需要补充大量的水分,身体也会有叫渴的表现。多多喝水不仅促使汗出和排尿,而 且有利于体温的调节,促使体内细菌病毒迅速排泄掉。

4、胃疼 喝粥“水养护”

有 胃病的人,或者感到胃不舒服,可以采取喝粥的“水养护”措施。熬粥的温度要超过60℃,这个温度会产生一种糊化作用,软嫩热腾的稀饭入口即化,下肚后非常 容易消化,很适合肠胃不适的人食用。稀饭中含有的大量水分,还能有效地润滑肠道,荡涤肠胃中的有害物质,并顺利地把它们带出体外。

5、便秘 大口大口地喝水

便秘的成因简单地讲有两条:一个是体内有宿便,缺乏水分,二是肠道等器官没有了排泄力。前者需要查清病因,日常多饮水。后者需要大口大口地喝水,吞咽动 作快一些,这样水就能够尽快地到达结肠,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记住,不要小口小口地喝,那样水流速度慢,水很容易在胃里被吸收,产生小便。

老王提醒大家,喝水并不是越多越好,太多了反而增加肾脏负担,加重一些病情,一切有度。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

相关知识

睡前喝水会水肿吗?提醒:身体这3个部位出现水肿,或是疾病来临
怎样喝水更健康?晨起第一杯别喝4种水
早晨起床这样喝水=喝毒!教你如何喝好每天第一杯水
晚上睡觉前喝杯水到底好不好?为什么?你真的知道吗?不要再错了
水对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正确喝水=救命
你知道怎样喝水才是最健康的吗?
睡前喝水会发胖吗注意什么?
水是生命之源,那么怎么喝水才健康你知道吗?
早起第一杯水你喝的是什么 别喝错了
早上起床后第一杯水 这样喝才健康

网址: 怕起夜不敢喝水,你可知睡前一杯水是救命水! https://m.trfsz.com/newsview593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