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午不食”有益健康长寿吗
关注这些年,笃信“过午不食”的人不少,主要是因为一直流传的某著名中医专家“过午不食有益健康长寿”的说法,而反对此说者也多将矛头直指中医。那么,“过午不食”真的是中医推行的养生方式吗?
“过午不食”出自佛教而非医学
据笔者考证,医家最早谈论“过午不食”者,当推清初三大名医之一的喻昌,他在其医案专著《寓意草》中,介绍一例“血证兼痰证治法”时提到饮食调养的重要性,认为不仅肥甘厚味容易生痰,饮食时间也与痰浊化生相关,从人体阳气变化规律看,中午之前阳气渐旺,可助脾运化,不易生痰;午后阳气渐衰,此时再进食,则饮食难化而变生为痰。
用现代营养学观点看,喻氏此说有一误区,人体是恒温动物,其消化吸收能力变化与整体健康状态、活动方式和进食品种、数量相关,和自然界的晨昏昼夜变化并不一致。按照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给出的三餐模式为:早餐营养足,午餐要吃好,晚餐要适量。
喻氏之所以援引佛教“过午戒食”谈病后调护,与他由儒入禅、由禅入医的阅历有关。喻氏在京3年,郁郁不得志,心灰意冷后,削发为僧,遁入空门。诵习佛经同时,他还精研医学,并终于选择“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路,蓄发下山,还俗行医,直至终老。因此,喻氏指“过午不食”是出自佛教,其可信度较高。
喻氏之后,多位医家著述,均有类似论述。而除喻氏外,其他医家异口同声直指此说出自佛教而非医学。如陈岐说“释教过午不食”,王孟英指“释氏有过午不食之戒”,曹慈山讲“释氏有过午不食之说”。
僧人午后会吃茶羹和“代茶饮”
所谓“过午不食”,佛教的准确说法为“过中不食”和“不非时食”。这里的“午”,并非12时辰制中的午时,而是指正午时分即“可丁可卯”的12点整。按赵朴初先生的解释,为了珍惜居士供养和有利于清心寡欲,佛教徒一天只在正午前吃一餐。原因一是比丘的饭食是由居士供养,每天只托一次钵,日中时吃一顿,可以减少居士的负担;二是过午不食,有助于修定。”
茶羹:
佛教徒诵经不能打瞌睡,为了提神可以喝茶。那时人们饮的茶并非清茶一杯,而是茶羹一盏。茶里要放葱、姜、枣、橘皮、(食)茱萸和薄荷等物一起煮后才吃。别的不提,单说大枣,从现代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看,它比葡萄糖还高,多吃俩枣也扛饿。
代茶饮:
除了茶羹,还有“代茶饮”给僧人吃,内含黄芪、茯苓、葛根、薏苡仁、通草、干姜、桑根白皮、鼠粘根、生干地黄、枸杞根、忍冬、菝葜、麦门冬和萎蕤14味,这14味都先捣碎,再在炭火上烤出香味、臼中捣成细末,吃之前加上少许盐、橘皮、荜茇等煮熟,“煎以代茶”。这方子里,茯苓、葛根、薏仁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都不低,多吃几盏也扛饿。
药食:
另外,据赵朴初先生说:“我国汉族禅宗僧人从古有自己耕种的习惯,由于劳动的缘故,晚上非吃东西不行。所以在多数寺庙中开了过午不食的戒,但是被视为‘药食’。”可见,佛教的“过中不食”也有灵活变通处。
“过午不食”要义是过午少食
多位医家认为,“过午不食”并非过午禁食,而是少食,“早饭可饱,午后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虚”;“古乐府云: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但诸医家多反对吃夜宵,“至于夜食尤当屏绝”。早在唐代,医家王焘就反对夜食:“人至酉戌时后,不要吃饭。若冬月夜长,性热者须少食”。酉、戌时相当于现代17到21点,也就是说,晚上9点之后最好不再进食,即使吃也要少吃。
饮食有节才是正确的养生方式
古人养生强调:“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中的“食饮有节”就包括进餐定时、定量和五味调和等。过午不食行不行?不行!传统中医在餐制和食量上和现代营养学不谋而合,都强调每顿少吃但多吃几顿:“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食物总量要控制,“每日饭食只宜八分,不可尽量”;饿过头了再吃就很容易超量,“恐觉饥乃食,食必多”。
正确的做法是定时进餐,每餐少食,“常如饱中饥,饥中饱。”
来源:《谣言背后的健康真相2》,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