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事发厦门机场!一男子突发心脏骤停……)
前天
厦门机场上演了一场
惊心动魄、生死时速的紧急救治
12月13日早晨
厦门机场航站楼内
一名男性旅客突然倒地不起
情况危急
正在附近值守的安检工作人员听闻“有人晕倒了”的呼声后,迅速通知机场急救医护人员,并与热心旅客们用隔离带将倒地旅客保护起来,疏散人群,营造良好的救助环境。
接到通知后,机场急救医护人员火速赶到现场,凭借专业的急救经验,
迅速判断该男子为心脏骤停,危险程度极高。
面对这一危急情况
医护人员
就地展开心肺复苏
一人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电击除颤
一人静脉注射药物
一次、两次、三次……
在经过多次除颤和持续心肺复苏
旅客的心跳、呼吸逐渐恢复
意识逐渐复苏
医护人员丝毫不敢懈怠
立即将旅客送至医院
在转运至厦门市中医院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在救护车上争分夺秒询问旅客既往病史并做进一步的全身体检工作,方便第一时间向医院提供准确信息。
目前,医院已传来好消息,旅客成功脱离危险。
身处北京的旅客家属
接到报平安的电话后
对急救医护人员表达了感激之情
旅客家属在电话中说:
“感谢厦门机场的及时救助,
救了我的家人一命!”
厦门机场医救中心林原航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说到:“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怎么样才能帮助旅客,让他尽快恢复自主呼吸。作为一名急救医生,我们的责任重大,在紧急情况下,大家配合默契,分工合作研判病情、准备药物和设备,成功地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的职业价值,为自己的团队感到骄傲。”
冬天是心脏骤停的高发季节
随着天气转冷
心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
其中,心脏骤停是最危急的一种
哪些人容易发生心脏骤停?
据统计,国内心脏骤停的5大病因分别是
冠状动脉疾病
(53.5%)、
心肌炎
(9.2%)、
心肌病
(5.8%)、
风湿性心脏病
(4.2%) 和
高血压性心脏病
(4.2%);并且近些年高血压心脏病、主动脉夹层/破裂、心肌炎和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心脏骤停或心源性猝死的比例显著增加。
患有这些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心脏骤停,更要小心心脏骤停的风险。
此外肥厚型心肌病等疾病,具有隐匿性,日常体检很难发现,这些患者也可能不知不觉间陷入危险。
什么情况下容易出现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的发生常常出乎意料,但实际上也存在一些规律。
· 剧烈运动可能是心脏骤停的导火索
,尤其是对于那些心脏功能较差的人来说。突然进行高强度的体育活动,可能会使心脏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压力,导致心脏骤停。
· 强烈的情绪波动也是可能引发心脏骤停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过度的愤怒、极度的紧张,还是突然的惊恐,这些情绪都会引发体内激素的剧烈变化,对心脏产生巨大的负担,从而增加心脏骤停的风险。对心脏病患者来说,这种风险尤为显著。
· 昼夜变化、季节变化也有可能诱发心脏骤停
。研究发现,心脏骤停发病高峰为上午6时至中午,周一最高,周末最低;四季中,冬季最高,夏季最低。
· 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与冠心病死亡率增加有关
,暴露于道路污染物可能会增加心脏骤停的风险。
如何预防心脏骤停?
· 定期体检对于高危人群尤为重要
,尤其是那些已经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的人。通过定期的心脏检查,早期发现潜在问题,能够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减少心脏骤停的风险。
· 保
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
。戒烟限酒是首要的,因为烟草和酒精都会对心脏和血管造成严重损害。饮食方面,应选择低盐、低脂肪、高纤维的健康饮食,避免高胆固醇食品。
· 规律的身体锻炼同样必不可少
,这是心脏骤停的保护因素;但要避免突然进行剧烈运动,应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确保心脏能够适应。
· 良好的心态也很关键
,尽管心脏骤停听起来非常可怕,但是它的发生几率并不高,通过了解它的风险因素和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我们完全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的几率。完全没必要为了心脏骤停而过分担忧,而且焦虑、压力本身也是风险因素,何不好好地感受身边的美好。
抓住“黄金4分钟”挽救生命
心脏骤停超过4分钟
脑组织会发生永久性损害
超过10分钟就会脑死亡
一旦发现周围有人出现心跳呼吸骤停
目击者应立即予CPR(心肺复苏)
同时呼叫120
并尽快使用AED除颤
如没有条件进行人工呼吸或现场没有AED
持续进行心脏按压,同样有效!
正确的心肺复苏操作
将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机会!
来 源/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新华社等
编 辑/叶 云
审 核/张 星
监 制/程 序
相关知识
厦门疾控发布最新艾滋病防治情况,男性病例接近90%
孕妇心脏骤停,如何按压抢救
心脏骤停后的体温控制
厦门爱恩心理咨询中心
心脏骤停30分钟,72岁老人生命被抢回!
厦门哪里有老中医 厦门老中医名单大全
大学生节食减肥又熬夜,心脏骤停40分钟
厦门健康证办理指南
厦门机场海关查获7977粒“三无”减肥药
厦门二孩政策指南
网址: 事发厦门机场!一男子突发心脏骤停…… https://m.trfsz.com/newsview600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