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诊疗——拔罐疗法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414
拔罐疗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为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而吸着于皮肤,造成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逐步扩大到治疗肺结核、风湿等内科疾病。
拔罐疗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同疾病的斗争中,经过不断总结,逐渐积累起来的,是传统中医学中的一颗明珠。具有历史悠久、方法独特、简便安全、容易操作、适用广泛、疗效稳定、设备简单的特点,是一种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和完善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物理疗法。
中医学认为,拔罐可以开泄腠理、扶正祛邪。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人体气机升降失常,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当人体受到风寒、暑、湿、燥、火、毒、外伤的侵袭或内伤情志后,即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病理变化,如瘵血、气郁、痰涎、宿食、水浊、邪火等,这些病理变化通过经络和腧穴走窜机体,逆乱气机,滞留脏腑,淤阻经脉,最终导致种种病症。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有一种较强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经络穴位上可将毛孔吸开并使皮肤充血,体内的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吸出体外,从而经络气血得以疏通,使脏腑功能得以调整,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拔罐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经络有行气血、营阴阳、筋骨、利关节的生理功能,如经络不通则经气不畅,经血行,可出现皮、肉、筋、脉及关节失养,或血脉不荣、六腑不运等。通过拔罐对皮肤、毛孔、经络、穴位的吸拔作用,可以引导营卫之气始行输布,鼓动经脉气血,养脏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使虚衰的脏腑功能得以振奋,畅通经络,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使气血得以调整,从而达到健身、祛病、疗疾的目的。
现代医学认为,拔罐治疗时罐内形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甚至破裂,红细胞破裂,表皮瘀血,出现自身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动,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拔罐负压的刺激,能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改变局部组织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细胞吞噬活动,增强机体体能及人体免疫能力。拔罐内压对局部部位的吸拔,能加速血液及淋巴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促进肌肉和脏器对代谢产物的消除排泄。
开阳县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以及治未病综合治疗室常年开展竹罐、玻璃罐、火龙罐、伏阳罐、抽气罐疗法,在治疗感冒、腹胀、高脂血症、脑卒中、坐骨神经疼痛、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带状疱疹、祛病强身、消除疲劳等方面功效显著,且副作用小,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
拔罐工具种类
竹罐:系选用坚实成熟的老竹制作。将竹节截断,一端留节作底,另一端去节作口,修成中间略粗、两端略细的如腰鼓的圆形竹筒,口底要平,四周要光。可制成不同大小规格的竹筒。罐口直径分3、4、5 厘米三种,长短在8—10厘米。口径大的用于面积较大的腰背及臀部,口径小的用于四肢关节部位。日久不用可致竹筒过于干燥甚至破裂,容易漏气,可在使用前先用温水浸泡几分钟,使竹罐质地紧密,不易漏气。竹罐的特点是轻便价廉,不易破碎且取材方便,可用中药煎煮后制成药罐用。缺点是干燥后容易裂口漏气,吸附力不强,不透明,不易观察皮肤的变化。
玻璃罐:是用耐热硬质玻璃烧制的。形似笆斗,肚大口小,罐口边缘略突向外,一般分大、中、小三种型号,其外形如球状,口平底圆,口小肚大,优点是罐口光滑,适合走罐。质地清晰透明,便于观察,口光滑吸拔力好,因此玻璃火罐已被广泛地使用。缺点是容易打碎。
火龙罐:它是由玄石加紫砂混合,烧制成设计尺寸的罐体。罐内可镶嵌相应的艾柱,罐口由高科技技术嵌银的不规则花瓣型结构,点燃艾柱成为真正的火罐,取名“火龙罐”,是将拔罐、刮痧、艾灸三种传统中医疗法完美结合的疗法。
伏阳罐:是一种集合灸法和刮法为一体的新型医疗仪器。能帮助、保护、调节、治理人体阳气,使阳气得到宣扬,得到强胜,活化脏腑组织,激发脏腑功能。
抽气罐:是一种特别的罐具,是用不同规格的安瓿或有机玻璃式透明工程塑料制成。如用安瓿,需将瓶底切去磨平,切口须光滑。瓶口的皮塞须保留完整,治疗时用注射器将罐内空气抽出,形成负压,吸拔于所选择的病变部位。如用有机玻璃式透明工程塑料做成负压罐,在罐尾式罐旁有一个特别的活塞,它可将罐内的空气抽出,使罐内产生负压,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优点是使用方便安全,不用点火、不会烫伤。缺点是无温热感,不能行走罐。
开阳县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治未病综合治疗室)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宗旨,以“治未病”为核心,积极探索“治未病”服务的范围,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规范服务行为,完善服务功能,竭诚为百姓健康提供优质服务。
(供稿:开阳县中西医结合医院)
编 辑:周 岩
二 审:马春晓
三 审:高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