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普惠金融纳入国家战略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进程加快,成绩斐然。其中,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的有机结合,改变了普惠金融的行业面貌和经营模式,促进金融服务更广泛、更深入、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2023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其中明确强调要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包括提升普惠金融科技水平、打造健康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以及健全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经过十年发展,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如何?面临哪些挑战?未来的发力重点在哪?
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形成
“普惠金融做得好不好,是金融发展质量高不高的重要标志。”此前,在2023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暨数字经济开放研究平台学术峰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要持续探索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的运用,积极推进普惠金融改革试点工作。
近年来,我国在着力破解普惠金融服务的难点、痛点、堵点,在拓展金融服务覆盖面、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提升金融服务适老化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模式,有效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金融获得感。
一是数字普惠金融顶层设计日臻完善。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提出,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普惠、绿色、人性化的数字金融服务。2022年,原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明确要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利用大数据,增强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日前发布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要求健全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将数字普惠金融全面纳入监管。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金融管理部门积极落实各项决策部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创新应用。
二是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日趋广泛。相较于依靠传统方式,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数字化技术降低服务成本,突破时空局限,服务于此前因偏远分散、信息不对称而很难获得金融服务的长尾客户,整体提升了金融服务可获得性,满足各类人群差异化、个性化金融需求。
三是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多样化。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坚持守正创新,借助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手段,推出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已经涵盖普惠支付、在线供应链金融、财富管理等领域。例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了“线上+线下”双线融合的普惠金融产品矩阵,通过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对放款模式、审批流程等各环节进行创新优化,推出在线秒批贷款产品,形成多样化数字普惠金融生态。同时,金融机构坚持风险可控原则,将过去依靠传统抵押担保物、人工干预的风险控制模式转为依靠大数据的智能风控模式,不断探索出风险可控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为数字普惠金融商业可行性、可持续性提供了基础支撑。
数字普惠金融新的挑战
在国际金融论坛(IFF)20周年全球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对数字普惠金融进行了深刻阐释,同时也表示数字金融在帮助解决普惠金融成本高、效率低、供需不匹配等老问题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一些新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风险治理的挑战。李东荣指出,金融业与生俱来就是一个跟风险打交道的行业,因此,防范与化解风险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即使在数字时代也不会改变。所以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会改变金融风险的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和负外部性的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风险、技术风险、网络风险更容易产生叠加和扩散效应,使风险传递更快,波及面更广。
其次,数字鸿沟的挑战。李东荣认为,在数字时代,不同人群对数字技术应用的感受和需求是不同的,在农村地区及低收入人群中,他们会因为缺乏足够的数字技术而产生数字鸿沟问题,导致他们在接受金融服务时获取收益的能力有所分化,甚至对新技术产生恐惧心理。“必须深刻认识到一些弱势群体对传统物理网点还存在依赖性,一旦数字技术越来越多地替代了物理网点,那么会引发他们对数字技术更强的排斥感,这些问题都不容忽视。”李东荣说道。
第三,监管适应性的挑战。李东荣认为,金融因为涉众性广、经济利益直接等特点,是一个需要强监管的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各行各业相互融合,数字普惠金融跨界、跨业的特征愈发明显,这就更需要完善综合监管和穿透式监管,加强监管协作与信息共享。然而在资源监管方面,数字普惠金融模式多、创新速度快,给监管人员、监管工具、监管体制、监管机制都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战。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方向
数字普惠是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持久发展的方向,前景广阔,那么未来应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业内多位专家给出了建议。
李东荣表示,数字普惠金融未来的发展之路还需要进一步科学规划。一是要推动数字技术支持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二是要丰富适老化和无障碍金融服务。三是要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的数据安全规范管理。四是要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未来要进一步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质效。“一方面,金融机构要持续深化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应用,优化普惠金融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对于中小金融机构来说,还需进一步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和风控能力,加快自身数字化转型步伐,提升普惠金融的服务效率。另一方面,在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以谨慎的态度摸清各类新技术应用的潜在影响与风险,建立健全数据治理机制。特别是金融机构在与第三方平台进行场景合作或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时,需要确保数据安全以及金融消费者的隐私保护问题。”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张伟表示,“数字普惠金融日益成为金融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数字普惠金融受众群体更趋多元化,产品创新和服务效率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在法治和监管体系建设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张伟指出,可从四方面进一步完善,一是完善建立数字普惠金融法律和监管体系。二是平衡好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关系。三是提高数字基础设施生态系统的建设水平。四是不断提高消费者的金融能力和金融素养。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金融时报。金融时报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金融时报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相关知识
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
聚焦数字健康丨数字化加速赋能,如何打造医疗健康产业转型新高地?
绿色金融助力云南 打造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
健康金融
数字化孕育健康科普新业态
金山云重磅发布覆盖云、数、端的全栈健康医疗数字平台——“云壶”健康云平台
变“数字鸿沟”为“数字红利”——构建老年友好型数字社会步伐不断加快
数字健康
县卫生健康局全面落实计划生育优惠政策
打造医疗健康新生态 平安健康“医+药+险”创新融合模式升级
网址: 【特别策划】打造更加健康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 https://m.trfsz.com/newsview619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