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我国古代的饮食卫生观

我国古代的饮食卫生观

我国古代的饮食卫生观

2011-05-31   

我们的祖先对饮食卫生非常讲究,并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认识体系。早在夏商时期,就认识到“禽畜瘟,葬席坑,鸟兽亡,下深穴,忌入腹,如食之必恙疾……”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周就告诫人们:“人之可畏者,饪席饮食之间为最,而不知预为之戒者,过也。若能尝自谨畏,疾病何由而起?寿考焉得不长?”据《周礼》记载,当时医学郎中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明确地规定了食医的职责是:“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差、百酱、八珍之奇”,即管理饮食卫生之差。在那几乎还茹毛饮血的年代,人们就有这样的认识,真是难能可贵了。
我们的祖先还强调饮食有节。他们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赖以水谷精气而生,如伤饥失饱,暴饮暴食,或饮食过寒过热,致脾胃受伤,便会影响运化功能而产生多种疾病。《易经》上就有“节饮食”的记载。《内经》也强调“饮食有节,起居有时,不妄作劳”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唐代药王孙思邈这样告诫:“饮莫教人足,恐其过饱而伤脾胃也。”唐代诗人陆游主张“少饱即止,不必尽器”。宋代文学家苏轼把“已饥方食,未饱先止”作为一种养生健身之道。
对于病人或病愈者,古人更是认为应注重饮食有节,以防食复。如《素问·热论》中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温病条辨》也说“阳明温病,下后热退,不可即食,宜缓慢与食……勿令饱”。此外,古人在强调饮食有节的同时,还非常注意饮食方法,如细嚼慢咽,按时定量,温寒适宜等。《灵枢师传篇》记载:“食当细嚼,使米脂入腹”。古人认为饥饱市场,寒热不当,不按时定量,均会影响人的健康。
讲究烹饪洁净。《吕氏春秋》认为“临饮食,必轌洁”。王充的“饮食不洁净,天之大恶也”。孔子主张“食不语,寝不言”,提出“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不撒姜食不多食”。认为不仅陈腐的肉食不可吃,而且也注意到食物上的色味、烹调、洁净等。
注意食后活动。孙思邈说:“饮食即卧,乃生百病,不消成积聚”,认为“食毕而步……则事物易消”。而且还告诫“饥忌浴,饱忌沐”。华佗创五禽戏,提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框,终不朽也”。民间流传的“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之说,科学与否,有待商榷,但也不无道理。
古人还认识到,用膳时需情志舒畅。祖国医学历来重视七情对于人体的影响,如吕坤曾说过“喜则志意畅适,饮食多进而不伤,气血冲和而不郁”,奉劝人们在饮食时必须保持心情愉快舒畅。《千金要方》曰:“人之当食,须去烦恼”。现代医学认为,用餐时,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消化腺体则正常分泌,此时如脑神经受到抑制,肠胃分泌功能就会减弱,使食欲下降,影响人体健康。
■闻越

相关知识

如何吃出健康? 古人饮食观带来启示
中国古代胎教学说(张新生)
我国古代的胎教学说(一)
古代养生法
中国古人的运动养生观是什么样的?
我国古代的美容方法有哪些?
中医药养生文化中的中国古代哲学理论
中国古代的养生经
健康饮食书籍? 古代饮食类的书籍有哪些?
古代养生书籍(古代养生书籍有哪些) kindle电子书

网址: 我国古代的饮食卫生观 https://m.trfsz.com/newsview624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