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山药:药食同源的历史瑰宝

山药:药食同源的历史瑰宝

一、山药的历史由来

山药,这一药食同源的佳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最初,山药被称为“薯蓣”。

到了唐代,因避讳唐代宗李豫的名讳,更名为“薯药”。到了宋朝,又因避讳宋英宗赵曙的名字,最终定名为“山药”,并一直沿用至今。

山药在我国传统医学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药食同源第一药”。

二、医书记载

在《神农本草经》中,山药被列为上品,称其“味甘温,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详细记载了山药的释名及其药用价值。

山药不仅在传统医学中被广泛应用,现代研究也证实了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功效。

三、山药的品种与产地

主要品种:铁棍山药、淮山药、细毛山药等,各具特色。

优质产地:

河南焦作温县、孟州: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种植技术,产出品质上乘的铁棍山药。

其他地区:如山东、河北、江苏等地也有山药种植,但品质与口感各异。

四、功效

山药性味甘、平,归脾、肺、肾经。其主要功效包括:

1. 补脾养胃:山药含有丰富的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助于健脾益胃,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等症状。

2. 生津益肺:山药含有皂甙、黏液质,能滋补肺阴,对于肺气虚弱、长期咳嗽的病人有良好效果。

3. 补肾涩精:山药具有补肾气、滋肾阴的功效,适用于肾气虚的腰膝酸软、夜尿频多或遗尿等症状。

4. 降血糖:山药中的黏液蛋白具有生精作用,能降血糖,对糖尿病患者有辅助治疗作用。

5.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山药中的黏液蛋白、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能抑制血脂在血管壁上的沉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五、山药食谱推荐及具体做法

1. 山药乌鸡汤

用料:乌鸡1只,山药200克,枸杞10克,红枣8颗,姜3片,盐适量。

做法:

①乌鸡洗净剁块,焯水去血沫。

②山药去皮切块,红枣、枸杞洗净备用。

③ 锅中加水,放入乌鸡、姜片,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炖1小时。

④加入山药、红枣继续炖煮30分钟。

⑤最后加入枸杞,煮5分钟后加盐调味即可。

2. 山药排骨汤

用料:排骨500克,山药300克,姜3片,葱1根,料酒适量,盐适量。

做法:

①排骨洗净剁块,焯水去血沫。

② 山药去皮切块,姜切片,葱切段备用。

③ 锅中加水,放入排骨、姜片、葱段、料酒,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炖1小时。

④加入山药继续炖煮30分钟,加盐调味即可。

3. 山药南瓜粥

用料:山药150克,南瓜150克,大米100克,水适量。

做法:

①山药、南瓜去皮切块,大米洗净备用。

②锅中加水,放入大米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20分钟。

③加入山药、南瓜继续煮20分钟,至粥稠米烂即可。

4. 山药炒木耳

用料:山药200克,木耳50克,红椒1个,盐适量,生抽适量,蒜末适量。

做法:

① 山药去皮切片,木耳泡发撕小朵,红椒切片备用。

②锅中加油烧热,放入蒜末爆香。

③ 加入山药片翻炒至断生。

④加入木耳、红椒片继续翻炒。

⑤加盐、生抽调味,翻炒均匀即可出锅。

六、食用注意事项

1. 特殊人群慎食:山药养阴能助湿,湿盛中满或有积滞者不宜单独使用。实热邪实者慎用。糖尿病病人1次也不能过量的食用山药,男性有前列腺癌症、女性乳腺癌症的病人都不宜食用,消化性溃疡或者肝硬化患者要慎食,肠道不好的人不要与小苏打这类碱性的药物同时服用。

2. 不可生食:山药中含有少量天然毒素,生食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

3. 适量食用:山药中含有大量淀粉,食用过多会增加肠胃负担,可能导致便秘或胃肠胀气。

七、如何挑选

挑选山药时,应选择表皮光滑、无损伤、肉质细嫩的山药。优质的山药通常质地坚实,不易折断,且断面呈白色或淡黄色,带有黏液。

八、如何储存

山药应存放在阴凉、通风、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如果山药数量较多,可以将其切成段或片,晒干后储存,这样可以延长保存时间。

综上所述,山药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材,更是一种具有丰富药用价值的传统中药。通过了解其历史由来、医书记载、功效、食用方法、食用注意事项、挑选和储存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药食同源的佳品来滋养身体、预防疾病。

相关知识

“药食同源”——木瓜的人文历史
中国药茶的起源与发展:中医养生文化的瑰宝
药食同源目录大全(2019最新版)
中药瑰宝:探秘增强身体素质的神秘药方
让世界“中意”中国丨“药食同源”吃出健康 让药膳像知名小吃一样受欢迎
药食同源中药保健茶,碧生源常润茶科学搭配益健康
从“药”到“食”,看国人调理肠道的历史变迁
德昂族药食同源探析
药食同源中药保健茶,科学搭配益健康
药食同源品牌,药食同源品牌大全,中国药食同源十大品牌排行榜大全

网址: 山药:药食同源的历史瑰宝 https://m.trfsz.com/newsview627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