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警惕!老年人为何易陷保健品骗局?

警惕!老年人为何易陷保健品骗局?

一、老年人深陷保健品骗局案例频发

近年来,老年人深陷保健品骗局的案例屡见不鲜。除了涉案 1.4 亿元的特大保健品养老诈骗案,还有众多令人痛心的例子。在广州,91 岁的蒙老先生被所谓的员工小燕以送油盐米面、接去喝茶为由,推销“药品”,前后花了 27 万元巨款,而这些所谓的“药品”只是普通食品。潘阿姨也被“名医”告知身体有严重隐患,可能瘫痪,吓得她花了 22000 元购买“药品”,这些钱差不多是她和老伴儿一年的退休金。

在上海,犯罪团伙以免费或低价旅游为幌子,高价售卖“神药”,280 余名老人被骗超 340 万元。他们打着入住五星级酒店、体验高端身体检测仪器的旗号,吸引老人参加旅游康养项目,实际上用成本仅 58 元一支的类似杏仁露的植物蛋白饮料和成本价 22 元一瓶的运动营养食品片剂,吹嘘成“包治百病”的神药,以千元以上的价格销售给被害人。这些案例充分显示了老年人在保健品骗局中遭受的巨大损失,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保健品诈骗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二、老年人易被忽悠的原因剖析

(一)认知能力衰退难辨真伪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认知能力逐渐衰退。他们的感知觉最早出现衰退,视、听觉敏锐度下降,运动灵活性和速度明显减退。同时,注意分配能力不足,对于信息的编码精细程度及深度均下降,导致记忆容易被干扰或抑制,在主动提取信息时出现困难。面对保健品推销商的花言巧语以及铺天盖地的宣传信息,许多老人难以判断其真伪。据统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末,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约有 2.54 亿,占总人口的 18.1%。在这个庞大的老年人群体中,大部分老人都面临着认知能力衰退的问题。传销人员正是抓住了老年人认知能力减退的特点,通过送礼、健康讲座、组织旅游等多种诈骗套路,一步步引诱老人购买高价保健品。

(二)亲情需求易信陌生人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知觉到的未来时间变得越来越有限,不同社会目标的优先性会随之发生变化。老年人更多地偏向情感相关的导向,对于亲情、朋友及其他人际关系高度关注。人到晚年,会将“和他人建立紧密的情绪性联结”视为有生之日的首要目标,而建立对他人的信任无疑是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前提。老年人更容易信任他人,除了对熟悉的家人、朋友、邻居信任感提高外,对于陌生人的信任感也会提高。保健品推销人员抓住这一特点,大打“亲情牌”。他们不会一见面就推销产品,而是先主动唠家常、嘘寒问暖,迅速拉近和老年人的距离。通过慢慢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系,获得老人的信任,再利用老人对身体健康的关注,推销产品。

(三)负性生活事件致依赖感强

老年期是负性生活事件的多发阶段。生理功能老化、各种疾病出现、社会角色与地位改变,以及可能面临丧偶、子女离家、好友病故等负性生活事件的冲击,使老年人经常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孤独感、失落感、自卑感等。随着年龄增长,个体的死亡焦虑水平也会增高,老年人作为离死亡较近的特殊群体,更容易体验到死亡带来的焦虑和恐惧情绪,有时对于死亡还会采取回避或否认的态度。

推销人员营造的“温暖”氛围,正是专为老人而设的“温柔陷阱”。年轻一代忙生活、忙工作,不能经常回家陪老人,很少关注老人的真实需求。传销人员对老人尽心尽力地照顾,比子女还要贴心热情,导致老人在心理上对他们产生依赖感,从而失去戒备和警惕。“空巢老人”是保健品推销商的首选目标,销售员趁机“上门家访”,陪老人聊天、给老人端茶倒水、捶背洗脚,时不时送水果和生活用品,叫声“爹妈”,老人一高兴,又会掏钱包买产品了。

三、保健品推销的常见手段

(一)免费赠礼作饵

一些保健品经营者利用老年消费者爱节约、认识能力较弱的特点,通过发放免费礼品为诱饵,吸引老年人去听健康讲座。比如在银川市兴庆区拾城塾社区,有几家店面每天定时有老年人成群进入,这些店的销售人员在周围小区给老年人发放传单,告知老人听健康养生讲座可以领取鸡蛋、洗衣液等小礼品。许多老年人本着领取免费礼品的初衷去听讲座,却在不知不觉中被洗脑,最后购买了价格不菲的保健品或保健器械。食药监部门也揭秘了保健品营销的“免费赠礼”套路,不少保健品销售会利用老年人爱节约的特点,用鸡蛋、挂面等价格低廉的“免费礼物”吸引老年人,以此搜集他们的信息,建立初步信任关系。

(二)“亲情”蛊惑营销

不法分子抓住老年人退休后生活平淡,渴望健康快乐晚年的心理,打感情牌,博取老年人的信任,继而销售产品。比如一些保健品公司的销售员会像亲闺女一样,频繁到老人家中拜访,阿姨长、叔叔短地哄着老人,让老人在“亲情”攻势下警惕性降低。有的销售员一周到父母家 5 次,老两口短短 1 个多月就买了几千元的“保健衣物”。一些老年人把买保健品当作感情投资,希望用这种方式得到关爱。在保健品销售行业中,认老年人当“干爹干妈”比较普遍,嘘寒问暖、日常关怀只是基本操作,有的组织还会培训员工学习按摩、足疗等技艺,隔三差五上门为老人按摩、洗脚,甚至天天去老人家中,无偿地照顾老人。

(三)广告天花乱坠

一些保健品广告夸大其词,声称可以预防癌症、提高免疫力、根治糖尿病等,让老年人深信不疑。比如银川市民哈女士的婆婆被号称“可以预防癌症、提高免疫力”的保健品所迷惑,药瓶标签上只有品名,没有其他任何信息,每瓶只有 30 粒的保健品,售价竟高达 980 元。同心县的陆女士患有糖尿病,花了近万元买了一种号称能根治糖尿病的胶囊,服用后出现嗜睡等状态,血糖竟超过正常值好几倍。这些虚假广告抓住老年人对健康的渴望,让他们陷入保健品陷阱。

(四)线上讲座洗脑

现在保健品传销花样翻新,从线下转到线上。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名专家讲养生”的微信群,每天推送养生视频,起初讲一些养生知识,后来就开始推荐保健食品、保健养生鞋等。石嘴山市民小瑞发现年过六旬的父亲每天晚上 7 时就准时进自己的房间听“健康讲座”,还时不时拿回一袋袋保健品。这些保健品几乎没有明确标识和销售许可,有些连生产厂家都没有。吕利峰提醒,“网上讲养生,网下卖保健品”的千万不可信。

(五)疗养旅游钓“鱼”

一些保健品销售者以老年人旅行团为幌子,将老人带到养老院或其他地方,进行所谓的理疗。比如银川市兴庆区七旬老人王先生和老伴受邀参加老年人旅行团,被带到吴忠市逛了半天后又拉到青铜峡市的一家养老院,“导游”说养老院有位名医,老人可以住在那里理疗,一个疗程 5 天,费用 2000 元。回银川后,旅行团负责人又通知老人们“名医”要到银川坐诊,王先生被告知他的病情需要理疗 2 个疗程,费用一共 4000 元。很多老人经“名医”诊断后纷纷动心,交了订金,却不知自己已陷入保健品陷阱。

四、如何防止被忽悠

(一)子女多关心老人

子女应多花时间陪伴老人,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心理需求。平时多与老人沟通交流,分享生活中的趣事,倾听他们的烦恼。当老人身体不适时,及时带他们去正规医院就诊,给予他们专业的医疗建议和关心。例如,每周至少安排一次与老人的通话或见面,了解他们的近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据调查显示,经常得到子女关心的老人,被保健品推销商忽悠的概率大大降低。

(二)老人把钱存银行

老人应将钱存入银行,而不是放在家里。这样不仅能保证资金的安全,还能在需要取钱时多一道审核程序。取钱之前,先和子女联系,共同商量决策,避免因一时冲动而被骗子骗走钱财。银行作为专业的金融机构,有严格的安保措施和规范的操作流程,可以有效保障老人的资金安全。

(三)有病去医院

老人要树立正确的就医观念,身体出现不适时,及时去正规医院检查。千万不要听信“某某神医专治疑难杂症”,某某神药包治百病的虚假宣传。正规医院有专业的医生、先进的设备和规范的治疗流程,可以为老人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国家规定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物,不具有疾病预防、治疗功能,老人要正确认识这一点,避免被虚假宣传误导。

(四)理智看广告

老人要保持理性,不要被夸大的保健品广告所迷惑。许多商家在宣传中,刻意夸大了保健品功效。国家规定保健食品已被批准的保健功能只有 27 项,例如没有“改善性功能”的保健品,也没有“增高”的保健食品。老人在看到保健品广告时,要多思考、多查证,不要轻易相信广告中的承诺。可以向子女、医生或专业人士咨询,了解保健品的真实功效。

(五)提防虚假宣传

老人在购买保健品时,要提防迅速起效、治疗多种疾病、纯天然成分、最新技术等虚假宣传用语。一些非法保健品广告往往夸大产品功效,含有“绝对化”用语和不实承诺,欺骗、诱导老年消费者。老人要增强辨别能力,对那些声称有神奇功效的保健品保持警惕。可以通过查看产品说明书、咨询专业人士等方式,了解保健品的真实情况。

(六)妥善保存购物凭证

在购买保健品后,老人要索取并妥善保存发票、宣传单等凭证。一旦自身权益受到损害,可将协议、发票等作为维权证据。发生消费纠纷时,可先行与商家协商,协商不成可以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或拨打 12315 投诉。保存购物凭证可以为老人的维权提供有力支持,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关知识

警惕保健品“坑老”骗局
健康管理中心减肥骗局频发,如何有效追回损失并警惕盛夏减肥陷阱
警惕!健康管理中心减肥陷阱揭秘:如何避免被骗并追回损失
老年群体为何成为“保健品诈骗”受害重灾区
揭秘减肥营陷阱警惕瘦身背后的骗局
三无保健品专盯老年人 老人为何屡屡被忽悠
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骗局频发 如何有效防范
减肥被骗怎么办?警惕“健康管理中心”减肥产品骗局,损失可挽回!
警惕!在健康管理中心减肥骗局揭秘:电话指导与营养师消费陷阱
警惕!网上健康管理中心减肥骗局揭秘,别让“完美体型”成陷阱!

网址: 警惕!老年人为何易陷保健品骗局? https://m.trfsz.com/newsview637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