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谨防药品消费10大陷阱

谨防药品消费10大陷阱

1、谨防药品消费10大陷阱陷阱1:网络购药需提防,无证网站无保障网购、邮购药品要谨慎,必须选择合法正规药品销售网站。消费者购买药品相关产品,可登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www,),找到“市场监督”项目中的“互联网药品交易”进行查询确认网站的合法性再进行购买。如需查询药品的相关信息,可登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公众服务”项目中的“查询服务”进行查询,进入有效的安全购买渠道。陷阱2:义诊、体检莫轻信,巧舌如簧为掘金不要轻易听信“免费义诊”的体检结果,也不要轻易听信“免费义诊”的宣传内容。商家通过“免费义诊”、“免费体检”销售的药品、医疗器械等产品多数存在虚

2、假夸大宣传的情况,消费者一定要擦亮眼睛,了解清楚。如果购买相关产品,一定要保留相关购买凭证,以便维权使用。陷阱3:“奇效”、“快速”应小心,禁用成分往里添加不要轻易相信宣传“奇效”、“快速”、“立即见效”等浮夸虚假宣传,谨防推销的化妆品、保健食品里的“特殊”有害添加剂,不发商家用非常宣传手段来达到销售目的。进而损害消费者的自身利益。应当正当渠道购买产品,勿轻信此类产品的推销。陷阱4:养生讲座不靠谱,擦亮眼睛不吃亏一些不发商家会打着送鸡蛋、面条、酱油等小物品相诱惑,组织养生讲座吸引老年人,以达到推销药品、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的目的。老年人切勿轻易在讲座上高额购买这些推销用品,以免得了小便宜,吃了大

3、亏。陷阱5:有病切忌乱投医,正规医院早治疗有病要尽早去正规医院就诊,保健养生也应到正规医院和机构去咨询,切不可有病乱投医。对网络医生和路边神医要多慎防,避免花冤枉钱购买到一些来路不明的药品或保健食品,不仅耽误治疗,还可能加重病情。陷阱6:搭售产品藏玄机,走过路过小心过买一送一固然够实惠,但是,买药品赠药品、买商品赠药品等搭售方式都是违法行为。及时赠送的不是药品,而是保健食品或者普通食品,也要仔细甄别,万一是“三无产品”,不仅起不到保健治病的作用,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消费者一定要细看搭售、赠送产品的保质期、有无批准文号。生产批号等信息。陷阱7:政策包装多呼吁,理性对待少烦恼一些商家往往对政府发

4、布的政策内容进行歪曲、虚假夸大,号称国家推出惠民政策向老人推销“买一送二”的产品,或者宣传是国家引起新进技术,研发出对高血压、高血糖等疾病有零副作用的产品,实际上着都是商家的幌子,实际销售的产品往往成本很低,效果一般。陷阱8:各头尽往大里套,“组织”安排来买药有病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治疗,尤其是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更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能轻信那些广告宣传里所谓的“研究院”、“医学会”的推荐。市民在选用药品时一定要格外慎重,购买药品一定要到合法正规的药店,千万不要再街头流动的推销档位购买药品。陷阱9:媒体广告多忽悠,媒体导购多陷阱午夜(午休)广告推销的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等产品的标

5、识很多都不符合国家规定。部分甚至没有国家批准文号,或冒用其他产品的批准文号。消费者要多留个心眼,可以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对相关产品的批准文号及内容进行查询核实。陷阱10:非药化妆成药品,包装说明难分请 到药店买药可要睁大眼睛,看清楚药品外包装盒上是否有“国药准字”的批准文号。标有“消”、“健”、“食”字的都不是药品,不能治疗疾病。若本想购买药品的市民不小心买到了某些宣传“疗效显著”的非药品,轻则上当受骗,重则延误病情。消费者可保留票据,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或拨打12315、12345进行投诉。药品不良反应知识10个知道知识1: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药品在治病同时也可能产生有害反

6、应,这也是药品的基本属性。“是药三分毒”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把这类有害的反应较不良反应。我国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为: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知识2:合格的药品为何会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由于医学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许多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在审批时,难以完全了解,国内外都是如此。经过严格审批的药品,在检验合格、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仍会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包括原来不知道的、严重的不良反应。知识3:药品不良反应的常见表现和危害有哪些?从总体上来说,药品的不良反应可能涉及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组织,其临床表现与常见病、多发病的表现很相似。具体来说包括副作用、毒性

7、反应(如肝、肾毒性)、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过敏性休克等)、特异质反应(如遗传性酶缺乏导致的溶血)、致畸(如胎儿毒性)、致癌等表现和危害。知识4:不同的人服用同样的药,为什么有的人有不良反应,有的人没有不良反应?主要因为人与人之间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敏感性方面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同一药品不良反应,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种族、不同感应性、不同适应性、不同共存疾病的病人中可能表现不尽相同,再加上药物及其制剂中赋型剂的影响,问题更为复杂。因为这些因素,不良反应的发生就因人而异了。知识5:哪些人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一般认为,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患有肝脏、肾脏、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方面疾病的人,容易发

8、生药品不良反应。孕妇、哺乳期妇女服用某些药物还可能影响胎儿、乳儿的健康。知识6:是不是中药的不良反应比西药少?中药的使用讲究辩证论治、合理用药、一人一方、随证加减。中药也是以化学物质为基础,有时还存在讲究地道药材、如法炮制等。严格地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服用中药,有助于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但是如果不遵守辩证施治的原则或辩证不当,组方不合理,中药材质量有问题,也能引起许多不良反应。现在许多中成药、中药新剂在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也很多,应该引起重视。知识7:是不是药品使用说明书里列举的不良反应少的就是好药、列举的不良反应多的就不是好药?不能这样认为。目前,国际上对药品使用说明书的不良反应部分,其详细情

9、况写到什么程度,还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定。有的药品说明书中对该药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少,实际上发生的不一定少。一个负责人的厂家,应该充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把产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详细的告诉用药者,这样也可以令消费者明确用药的不良反应,加以注意。知识8: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怎么办?首先,作为患者首先要停止服用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可疑药品,并向医生咨询。如果不良反应非常严重,那就应该去医院就诊治疗,采取有助于药物从体内排出以及保护脏器功能的措施。其次,患者应该联系购买药品的医院或者药店,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或直接联系深圳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联系电话:)知识9:如何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首先要掌握

10、正确用药方法。做到明确诊断,对症、按时、按量、按疗程用药。对于非处方药,要仔细阅读药品的说明书。有疑问时,一定要向医生或药师询问,特别是特殊人群(如老人、婴儿、孕妇、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好的患者)不可盲目用药品。合理配伍用药,也能减轻药品不良反应。某些药物单独使用不良反应大,可以用另外一种药来消除其不良反应。如抗结核病要异烟肼长期大量服用,可引起末梢神经炎,同时服用维生素B6,则可防止发生这种不良反应。知识10:深圳市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开展得如何?深圳市2002年成立深圳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开始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经过十年的发展,构建了“三横四纵”监测网络,覆盖全部生产企业、大

11、部分经营企业和全部医院(“三横”),市、区、街道、社区(“四纵”)年监测数量6000份左右,成功的发现并处置了“头孢曲松钠”、“甲氨蝶呤”等严重的、群发的药品不良反应,成为市民安全用药的“稳压阀”。谨慎使用抗生素10个提醒提醒1:滥用抗生素最终会让人类对细菌束手无策!抗生素是一把双刃剑,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如果不正确使用,会导致耐药菌的产生,不仅使抗生素失效,还会引发“二重感染”,一旦广泛耐药发生,将会使人类发生“无药可用”的险境。个人和医生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做到“对症下药”,并严格控制用法、剂量和疗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规定在零售药店购买抗生素类药物,必须凭执业医师的处方才能购买。提醒2

12、:抗生素并非越贵越好!大多数人对抗生素的使用存在误区,普遍认为抗生素越贵越好,治病越有效。其实,每种抗生素优势劣势各不相同,要因病、因人选择。药品不是普通商品,“便宜没好货”的规律并不适用药品。只要使用得当,几分钱一片的药也能达到药到病除的疗效。切勿盲目消费,滥用抗生素。提醒3:抗生素“二重感染”会给身体造成新的威胁!所谓“二重感染”,就是在使用抗生素时由于针对性不强,把一些本来对身体无害的细菌杀死了,而对一些致病性强的细菌却不起作用,反而保留下来。由于原来与其对抗的一些细菌被杀死了,所以它更得以滋长,这就给身体造成了新的威胁,甚至容易因此受感染而得病。提醒4:滥用多种抗生素会产生多种不良后果

13、!滥用多种抗生素有可能产生以下不良后果:一是耐药菌株增多;二是使毒性反应、过敏性反应等不良反应增多;三是使二重感染发生的机会增多;四是浪费药物,增加患者的负担,其结果会给人一种虚假的安全感而贻误正确治疗。提醒5:抗生素的几个常见不良反应!抗生素在治病时也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四环素牙、部分儿童听力障碍灯都是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而引发的严重不良反应。提醒6:抗生素使用的五大误区!(1) 感冒、发烧就要抗生素抗生素只对细菌引起的感冒、发烧有效果,而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用抗生素无效。这时使用属于滥用,盲目使用只会贻误病情。(2) 同时使用多种抗生素有些

14、患者给急于求成,为使病情尽快好转,同时使用多种抗生素,殊不知联合用药往往会增加不合理用药因素,不仅没有改善疗效反而带来毒副作用,使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3) 随意停药一些患者在患病时能按时服药,一旦病情好转就不按时服药甚至停药,这样做容易使好转的病情因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同时也会增加细菌对这种药物的抗药性。(4) 频繁更换抗生素抗生素治疗疾病有一个周期,若使用某种抗生素暂不起作用,首先要考虑用药时间是否足够,给药途径是否得当,以及自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若是由于这些原因引起,只要予以调整,就会提高疗效。频繁更换抗生素容易使细菌对多种药物产生耐药性。(5) 抗生素不等于消炎药抗生素是指天然来源或合

15、成的具有一定抗菌活性的药物,大家通常说的抗生素,指的是抗菌药。不少人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所有炎症。局部软组织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提醒7:抗生素可以预防感染的误区在没有任何适应症的情况下,以所谓预防感染为目的或是安慰性地对患者使用抗生素,即为无指征预防使用抗生素,实际上这是滥用药物。很多人在感冒、腹泻时会自己吃抗生素,觉得这样能预防感染。实际上,临床上的某些外科手术确实会提前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但使用的前提是符合相应的指征。例如进行了某些腔道手术,患者是糖尿病人或身体虚弱的老人等。面积较小的皮肤切口感染不要急着用药,

16、如果不能通过身体免疫能力康复,再遵医嘱使用,也并不晚。提醒8:患病用药时请坚持“三不原则”!(1) 不自行购买抗生素需要凭处方购买,不要自己当医生,有病一定要去医院。(2) 不主动要求抗生素有一定的适应症,确定对症才有疗效,要尊重医生的正确诊断和处置。(3) 不随便停药抗生素有一定的用法用量,一旦需要治疗,就要按时服药,定期到医院复诊,不要随意停药,以免贻误治疗或引起不良后果。(4)提醒9:看病时,请学会这“三问”(1)“我的病是感染疾病吗?”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病因,并不是所有疾病都可用抗生素。如皮肤出现红肿、瘙痒现象,可能是过敏反应,也可能是病毒感染。(2)“我需要用抗生素吗?”不用的疾病有

17、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过敏反应与感染疾病的治疗措施完全不一样,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不需要用药也会治愈。(3)“我应该如何用药”一旦确诊,需使用抗生素治疗,就要问清楚用药的方法和剂量,包括一天用药几次、一次用多少、连续用药多长时间;如果症状改善,是否可以自行停药;药吃完后,是否还需复诊等问题。提醒10:掌握抗生素相关知识,合理使用抗生素!虽然滥用抗生素并非消费者的本意,但由于对抗生素相关知识的不了解,很多消费者都或多或少地陷入了一些使用抗生素的误区。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我们一定要掌握抗生素的相关知识,做到不滥用,按用药原则使用抗生素,让抗生素真正成为人类的治病良药。科学管理家庭药箱

18、,正确处理过期药品9问。第1问:什么是药品的有效期药品的有效期是指药品在正常储存条件下质量能够符合规定的期限,是通过药品稳定性试验研究和留样观察等科学方法确定的期限。一旦过了有效期,药品变质过程十分迅速,不但有效成分含量下降,还会产生其他有害物质。第2问:服用过期药品会带了来什么危害?服用过期失效药品,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会延误治疗,更有可能产生毒副作用。常见的危害有:一是药效减弱,耽误病情;二是导致过敏,中毒的风险增加。第3问:错误处理过期药品有什么危险?过期失效药品如果处理不当,危害巨大,有时甚至会危害家人的健康:1.一些挥发性强的过期药品可能成为过敏源。2.乱扔过期药品将造成严重的环

19、境污染。3.如果过期药品流入到不法商贩或不法医疗机构手中,继续使用,将给患者带来难以预计的不良后果。第4问:如何正确处理过期药品?过期药品一定要及时地科学处理:一是,可以送到指定的过期药品回收地点或机构统一销毁。二是,如自行处理,应对其外包装进行破坏毁形,用塑料袋包好,丢弃于不可回收的分类垃圾中,不可放在家中或者随意丢弃。三是,软膏、脂膏等类药品,应将其膏体挤出后丢弃;喷(气)雾剂则应在避免接触明火条件下排空。第5问:管理好家庭小药箱应把握哪几个原则?(1) 合理选药:应选择不良反应少,疗效稳定,用法简单的药品;种类应根据家庭人员构成和健康状况来确定,特别要注意老人和小孩用药。(2) 适量购置

20、:购置药品应适呈,切勿大量囤积,避免过期失效造成浪费。(3) 标识清楚:药品应分门别类,标识清晰。(4) 贮藏环境:药品应放在干燥、阴暗处保存。(5) 定期检查:要定期检查药品的外观质量和有效期。第6问:家庭小药箱中哪些药品要及时清理?(1) 超出有效期或缺少有效期、有效期标示辨认不清的;(2) 没有药品外包装且不知该药品用法用量,及适应症的;(3) 药品外观质且出现问题的,如片剂表面变色、有斑点、异味,糖浆药液有较多沉淀物或发霉,胶囊明显软化、破裂,眼药水出现结晶、絮状物或肉眼看见的浑浊等。第7问:家庭小药箱中哪几类药物不宜久存?(1) 有效期将近的药品,容易过期失效,不宜久存;(2) 不常

21、用药品,家庭不常用的剩余药品,长时间放置导致过期失效,易与其他药品发生混淆;(3) 打开制剂包装的药品,如喝了一半的糖浆、口服剂,剩余部分极易污染变质;(4) 标签丢失的剩余药品,搞不清楚有效期,不宜保存。第8问:为什么家庭备药一定要保管好药品包装和说明书?家庭储备常用药时,有时为了方便,人们常会把药品包装和说明书扔掉,而这正是“家庭储药大忌”。首先药品储存一定要详细看清说明书,掌握储存条件的要求;其次说明书上有较详细的用药说明和指导;第三储存药品掌握清楚药品生产日期、有效期及用法用量很重要。因此应切记要保管好药品包装和说明书!第9问:家庭备药应注意些什么?(1) 应用原包装物包装,便于识别,

22、便于掌握用法用量。(2) 放置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3) 内服药和外用药应分类存放。(4) 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上规定的贮藏条件保存。(5) 要经常(一般不超过3个月)检查药品是否超过有效期或变质。警惕保健食品非法营销10招花招1:假冒大牌弄噱头提醒:来头越大越当心 近年,市场上不断出现一些不法分子打着“世界卫生组织”、“中华医学协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等知名组织,或“中国中老年人康复工程万里行组委会”、“中国三高一低防治办公室”、“世卫国际健康老年协会”等实际不存在组织名义推荐其所销售的产品,导致不少老年消费者上当受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三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

23、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以及食品检验机构、食品行业协会不得以广告或者其他形式向消费者推荐食品。消费者组织不得以收取费用或者其他牟取利益的方式向消费者推荐食品。消费者通过媒体或网络等途径购买保健食品时,要谨慎且可通过民政部门查询相关组织合法性,以免上当受骗。花招2:无中生有编功能提醒:功能太多不可信近年,市场上出现一些产品竟堂而皇之大肆宣传其所销售的保健食品具有“改善性功能”和“增高”等功能。而监管部门从未批准过此类功能的保健食品。根据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凡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必须经卫生部审查确认”,情形可拨打12315,12345热线咨询。花招3:广告词中放大炮提醒:

24、保健食品无疗效卫生部文件卫监发(1997)第38号“关于保健食品管理中若干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产品标签及说明书必须按照保健食品标识规定制作”以及“只可宣传产品已被批准的保健功能”。一些企业却我行我素,在宣传中为自己的产品增加保健功能。如有的保健食品是“免疫调节”功能产品,宣传中却夸大还具有“延缓衰老”功能。根据广告法和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规定,消费者遇到这种情形可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拨打12315,12345举报。花招4:假借国学来忽悠提醒:科学养生莫盲从有些产品获得批准的功能知识“免疫调节”,但经营销售者用所谓的“国学和中医”理论解释一番,就延伸了不具备的功能。如“延年益寿、养心安神

25、.对增强老年人的体质、抗衰老的确有辅助作用,尤其适合中老年人”。这就具备了“延缓衰老”的功能。如“补而不燥,清补上品”、具“补虚活血、健脾和胃、清热除湿等多种功效”,“滋润养颜、补气扶元.尤适合脑力劳动紧张、感觉疲劳的青少年学生服用”,这就具备了“抗疲劳”的功能。消费者遇到这种情况要谨慎购买,并拨打12315,12345咨询。花招5:断章取义吹疗效提醒:冷静思索莫上当保健食品管理办法规定:“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和广告内容必须真实,符合其产品质量的要求。不得有暗示可使疾病痊愈的宣传。”但部分企业喜欢打擦边球,利用本草纲目、中国药典等名著内容断章取义,称保健食品中某些原料所具有疗效的办法暗示疗效

26、。甚至有的产品竟宣传“奇迹般地为数万患者解除或减轻了顽固性肠胃炎、顽固性头痛、心脑血管疾病和中风偏瘫的折磨”。从而舞蹈消费者进行消费。根据广告法个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规定,消费者遇到这种情况可拨打12315,12345举报。花招6:编标识混视听提醒:生僻怪字多为假保健食品标识规定:“保健食品标识与产品说明书必须以规范的汉字为主要文字,可以同时使用汉语拼音、少数民族文字或外文,但必须与汉字内容由直接对应关系,并书写正确。所使用的汉语拼音、少数民族文字或外文不得大于相应的汉字。”但一些商家为了抓住部分消费者崇洋迷外或少数民族祖传秘方的心理和转法律空子,将外文或少数民族文字编在主要展示版面,其中

27、字体比汉字还要大。消费者遇到这种情形要留个心眼,谨慎购买。花招7:伪造批文产品提醒:官网查查最可靠保健食品注册审批工作2004年之前有国家卫生部负责,2004年之后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所有经过审批的保健食品都可以在他们的网站查询,市民如有怀疑产品的合法性,可以登录他们的官方网站查询相关产品批准信息。卫生部批准的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的格式主要为“卫食健字(xxxx年)第xxxx号(一般为四位数字,二位、三位也有)”(国产)或“卫食健进字(xxxx年)第xxxx号(一般为四位数字,二位、三位也有)”(进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的格式为“国食健字Gxxxxxxx

28、x”(国产)或“国食健字Jxxxxxxxx”(进口)“x代表数字”。消费者可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www,)中“数据查询”栏目查询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真伪。花招8:三无产品乱搭车提醒:保健食品禁说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对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实行严格监管”,即未经卫生部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审查批准的食品,不得以保健食品名义生产经营。然而,在“性保健品店”或“成人保健店”里销售的号称“壮阳”、“改善性功能”的保健品,则违反上述规定。而且,这些性保健品店所销售的产品,相当一部分是普通食品和消字号,大都不是保健食品,根本没有保健功能,消费者遇到

29、这种情况可拨打12315,12345举报。花招9:咨询讲座设圈套提醒:权威推荐终为钱一些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者为了给消费者树立一种权威性,往往会与新闻机构或一些协会联合开展义诊咨询活动、健康教育讲座、免费检测等活动。在活动中他们会买通一些医学专家或所谓的“医学专家”,进行保健食品的推广。同时,他们会进行一定的“攻关”,使这些本来很平常的活动被新闻媒体大篇幅报道。借助这样的活动,他们不仅推销了产品,而且还扩大了产品的知名度,更为重要的是提升了消费者对其产品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治疗效果”的认同感。消费者遇到这种情况要谨慎参加和谨慎购买讲座上所推销的产品。如购买的产品经查存在问题,可拨打1231

30、5,12345举报。花招10:免费赠送藏玄机提醒:小恩小惠钓大鱼如今,随着保健食品市场的不断发展,保健食品促销活动五花八门,比较流行的方法是请所谓的专家、名医在社区、酒店等场所开健康讲座,向老年人发放宣传单和小广告,并以“赠药”、“送小礼品”等手段诱导消费者购买。提醒消费者,莫为了免费礼品而冲动购买价格虚高的商品,做到理性消费。保健食品识假的10大方法方法1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保健食品只能宣传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能用于治疗疾病,凡是声称能治疗疾病的,您千万别信。方法2:我国所有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应有“卫食健字(xxxx年)第xxxx号或国食健字Gxxxxxxxx”的批准文号。并且可以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www,)的数据库进行查询。方法3: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应当真实,与注册或者备案的内容相一致,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保健食品的功能和成分应当与标签、说明书一致。方法4:仔细看外包装。一看是否有保健食品标志和批准文号并且清晰可辨,应注意有些普通食品模仿保健食品标志。二是看看其外包装盒、说明书所标注的保健功能是否与广告宣传一致,如不一致即为夸大宣传或假冒伪劣

相关知识

谨防“速瘦”“躺瘦”风险 透视“减肥陷阱”
中国肥胖日丨透视“减肥陷阱”:谨防“速瘦”“躺瘦”风险
减肥产品消费陷阱,你遇见了多少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六种营销陷阱 谨防保健品欺诈
“无毒环保装修”不靠谱 警惕家装四大消费陷阱
民生直通车丨谨防“速瘦”“躺瘦”风险——透视“减肥陷阱”
绿瘦集团虚假宣传导致消费陷阱
谨防“速瘦”“躺瘦”风险——透视“减肥陷阱”
购买减肥产品疑遭套路,受害者梦想换豪车却陷入消费陷阱
绕开减肥七大陷阱

网址: 谨防药品消费10大陷阱 https://m.trfsz.com/newsview637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