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伦理学名家论坛第五讲回顾

伦理学名家论坛第五讲回顾

伦理学名家论坛第五讲回顾 | 李猛:卢梭的自我——卢梭作为道德哲学家

发布日期:2022-09-13

      2022年9月9日,由广东伦理学学会主办、中山大学哲学系和中山大学东西哲学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合办的“伦理学名家论坛”之“中西伦理-政治哲学中的‘心性与秩序’”系列讲座第五讲开讲。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李猛教授,他的讲座题目是“卢梭的自我:卢梭作为道德哲学家”,主持人与评议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的朱刚教授与汪炜副教授。

      在主持人朱刚教授介绍了李猛教授后,本次讲座正式开始。

      李猛教授首先表明,卢梭道德哲学是卢梭研究近三四十年来的热点,但如何理解卢梭道德哲学的问题仍然存在争议。本次讲座是对这一问题一些重要症结的初步探讨。

      李老师首先从卢梭学界关注较少的卢梭作品——独幕剧《皮格马利翁》出发,该书写于1762年,这一年是卢梭著作与生活的重要分水岭。卢梭改写了源自奥维德《变形记》的皮格马利翁故事,他认为,皮格马利翁的雕像之所以能变成活生生的人(嘉拉蒂)是由于艺术家把自己的灵魂赋予了大理石。在该独幕剧中卢梭也描述了嘉拉蒂认识自我和外界的行为。而后,李老师引入了孔狄亚克的《论感觉》。该书以雕像获得关于知识的过程探讨人类知识的起源。感觉论者孔狄亚克认为,所有知识都来自感觉,人通过感觉形成抽象观念,凭记忆产生“我”的观念。这是经验主义对人的知识与观念如何产生的典型理解。《皮格马利翁》与此显著不同,卢梭认为雕像嘉拉蒂的“我”是由作为艺术家的皮格马利翁赋予的。

      斯塔罗宾斯基在《透明与障碍》中对此有着杰出分析。他认为,这部戏揭示了一个艺术家希望建立自身欲望的完美映像,进而引入精神分析的核心理念表明作品是艺术家个人自恋激情的扩张。在斯塔罗宾斯基看来,嘉拉蒂触碰皮格马利翁是同一个自我的两个部分的接触,创造性的劳动要回归一个充满爱意的统一自我,对这种统一的追求构成卢梭思想的强烈动力。但李猛老师指出,阅读《皮格马利翁》会发现,艺术家和他的作品并未变成同一个自我,主体和对象的关系没有被废黜。李老师进而认为,斯塔罗宾斯基的统一论解释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整个卢梭解释都有缺陷。此处要点在于:在最后阶段,是嘉拉蒂在决定艺术家和他的自我。同样,当我们理解卢梭道德哲学时,决定整个解释的是卢梭在作品中完成的自我。由此,我们才能避免陷入解释卢梭道德著述和自我作品的常见困难。

      李老师将斯塔罗宾斯基的解释过程称为卢梭的自恋辩证法,其最后环节,即艺术家自身自我的两部分的复归其实并不存在。我们要找到卢梭自身自我催生出来的作品自我,重新获得对卢梭道德生活的原则性建构。为此,李老师提出自己的解释环节,第一,艺术家的自我和没有自我的作品共同存在,第二,艺术家的自我出离自身赋予作品生命和自我。这意味着卢梭的大量作品中有一个潜在的自我形象,可以作为我们理解他的思想与生活的关键。人们通常认为这就是历史上存在过的让-雅克·卢梭。然而,这遭到大部分解释者的怀疑。卢梭作品中帮助我们理解其思想总体性的自我不是他自身的自我,而是他构建的作品自我,这是李老师重建的解释性原则。

      就卢梭研究来说,许多探索卢梭思想整体或思想体系的学者都认为,只有围绕卢梭的道德思想上才能建立卢梭思想的统一性。亨德尔的《卢梭作为道德学家》回应了这一吁求。他的核心观点是,卢梭在思想形成的关键阶段以柏拉图思想理解道德和政治的关系:卢梭政治思想的伟大成就来自他作为道德学家的成就,他作为道德学家因为他是柏拉图主义者。亨德尔的研究广泛运用了卢梭生平材料,但他却始终强调,自传作品不能成为解释原理,只能作为历史文献。

      而后,李老师引入了近五十年来英语学界影响最大的卢梭研究——登特的《卢梭:心理、社会与政治理论导论》。登特认为,卢梭道德思想的焦点不在政治哲学,而在于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在道德上的发展。登特以心理道德路径重构了卢梭的政治思想,澄清了以往的决定性误解——以《二论》(《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中关于自尊(amour-propre)和自爱(amour de soi)的对立来解释卢梭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社会契约论》。李老师将之称为新道德主义解释。

      传统观点认为,卢梭表明,当人出于自然之手时一切都是好的;当人进入社会,则逐渐败坏,这是由于自尊之故。登特解释的核心系统重构了这点,他区分了发烧的自尊和健康的自尊。卢梭批判了人的自我异化,认为这是发烧的自尊,与之相对,他试图以健康自尊建立与他人共处的自我。登特由此把《社会契约论》的公意理论建立在一个与全体不可分的自我之上,并用《爱弥儿》说明了自由平等的人如何在政治关系中建立非支配性的关系,这一关系成为重构卢梭政治理论的枢纽。

      李猛老师认为登特的研究同样存在问题。他把卢梭作品中的对立形象放在了关于自我的道德心理学中,对立形象成为道德心理学的选择。在具体心理机制的分析中,登特使用了克莱因的理论,认为《爱弥儿》对婴儿哭闹的分析呈现出婴儿和世界之间的强烈妄想结构。卢梭的健康自尊正是要治疗妄想结构,可他个人的自我却没有得到成功治疗,因此登特在分析中没有使用卢梭自传作品。他的创见在于描述了卢梭的自我怎么通过与他人的关系实现出来,但这是否是卢梭的观点值得怀疑。

      李老师自己则重构了卢梭作品的统一性。首先,卢梭的思想张力来自他的第一组作品。如何把《二论》和《社会契约论》统一起来?这促使学者引入《爱弥儿》,其中有从社会政治批判推进到道德教育的关键。然而,大部分学者拒绝在探讨卢梭道德思想时深入到支撑它的人类自我问题,学者因卢梭的言行问题而避开卢梭的自传作品。卢梭解释中的障碍在于,我们仍然站在当年公众的立场上“评判”卢梭的自我是社会的恶棍、怪物或人类的敌人。

      经由上述分析,李老师总结说:在卢梭作品中,自我问题始终处在核心位置。即使伯林对卢梭所谓“积极自由”的批判也时从自我角度来把握卢梭的思想。但李老师强调,卢梭作品自我的重要性和卢梭个人自我是两回事。《透明与障碍》就此给出典范解释,它以卢梭自身自我的主体性建构自己的体系。任何一部卢梭作品都指向作品外的人,斯塔罗宾斯基以主体变奏的方式勾画出卢梭思想。这是他的原创性,但这也揭示出他的问题:他或许模糊了卢梭作品自我所应占据的核心声音。

      同时,以卢梭的自我建立卢梭道德学说面临着根本困难。一方面,卢梭始终把自我问题作为道德哲学的枢纽,另一方面,理解卢梭道德洞见和他的病态人格有关,似乎卢梭最专注于自我的思考恰恰不能作为卢梭自我理论的权威文本。然而,卢梭自传作品中的自我究竟是艺术家的自我还是作品的自我?这是我们理解卢梭道德理论中自我问题的关键。

      为此,李老师回到卢梭文本。在《忏悔录》“纳沙泰尔”手稿的“前言”中,卢梭提出自尊的双重幻觉。当我们理解他人时,我们赋予他以我们自己的动机;我们赋予自己动机时也会自我愚弄,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在和现在不同的处境中将如何行动。人只能通过和其他东西进行比较认识自己,这是《忏悔录》要解决的困难。卢梭在《二论》中描述了认识人的困难,人的知识依赖于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分离,分离的前提是具有理性知识,后者却使人进一步远离自然人形态。因此,我们丧失了认识人的最基本条件。而《忏悔录》要实现一个可以克服卢梭经验自我的作品自我,凭后者可以区分出自我中的自然和社会,解决自尊的双重幻觉。卢梭为完成自我建构在《忏悔录》中使用了回忆重构的方法,他不是进行记录,而是在回忆中重构人类生活形态。因此,卢梭自传作品不是对过去的自白,而是理论重构。理解这点,才能改变对卢梭自我问题和道德思想的理解。《对话录》作为卢梭晚期作品的枢纽清晰体现了卢梭的妄想狂倾向,但也揭示了被公众构建为恶棍的卢梭怎么转变成作品中的卢梭。卢梭作品中的自我是一个能分离自然与社会、在自爱中展现出来的自我;历史经验中的卢梭却永远不能脱离自尊的影响。这是分离卢梭的作品自我和经验自我的理论意义,我们也能因此使用卢梭的自传作品。这是李老师本次讲座的核心思路。

      最后,李老师总结了卢梭探索自我的三个阶段。

      第一,卢梭在政治社会理论批判阶段对自我的探索。在这方面,卢梭真正的原创性不是以自尊批判社会性,而是用自然善原理重新整合自尊对社会性的批判,揭示出基于自然善的自爱理论。

      第二,卢梭成熟期对自我的探索。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系统解释《爱弥儿》建立的道德秩序和《社会契约论》中的公意理论的关系,这是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联系的枢纽。

      第三,以自传作品为代表的退隐阶段的探索,我们必须把第三阶段的卢梭和第二阶段的联系起来。自传作品揭示了卢梭社会中的自我不是通过重构客体关系建立的健康自我,而是不断走向内在封闭的孤独自我。这不仅是卢梭的努力,也是现代自我理论的发展方向。

      李老师认为卢梭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在人的世界中找到人的我,这正是今天的道德哲学仍然必须面对卢梭自我问题的原因。

      在李老师的讲座结束后,主持人朱刚老师进行了精要的评价。他认为,李老师的讲座广大精微、视野开阔。讲座以专门问题切入,其背后关涉了整个近代早期以来的自我、道德、社会和政治问题,也与理解当今世界有关。

      评议人汪炜老师对讲座进行了专业深入的评议。他认为,李老师在全面掌握卢梭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卢梭不同于其他道德哲学家的核心问题,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内容极为丰富的讲座。汪老师从自我和道德哲学出发回应了李老师讲座中的问题。在自我问题上,汪老师主张卢梭的两种自我的统一性,并从原理统一性和卢梭语言学两个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论据。就卢梭道德哲学,汪老师认为,从康德哲学角度看,卢梭的道德意识的确是病态的,因为他从自爱出发。然而,道德和幸福的对立对卢梭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

      李老师同意汪老师对卢梭作品中道德与幸福的关系与康德不同的看法,强调我们不能根据德国哲学的旨趣理解卢梭。在自我的问题上,李老师进一步揭示了卢梭自我问题中的困难,只有分离两个自我,才能解决卢梭病态的问题,但我们也要严肃对待卢梭为此做出的理性努力。这种努力如何与他的哲学原理保持一致是推进卢梭研究的关键。李老师也回应了线上听众的问题。最后,在主持人朱刚老师对主讲人李猛老师、评论人汪炜老师和线上听众表示诚挚感谢后,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相关知识

第五届北京大学运动医学论坛举行
论坛回顾|健康中国新征程论坛精彩内容分享
人类健康有哪些新趋势?来回顾上海医学论坛精彩观点
儿童健康论坛欢迎你
第十五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在京召开
致敬悲悯之心、向善之力 :【界面大健康论坛】往届回顾
2024年第七届运动与健康促进学术论坛暨第五届体育学研究生科学论文报告会会议通知
第三届全国运动康复学术论坛
疫情后健身房也未必迎来“春天”?|CF健康在线第六期论坛回顾
北京国际康复论坛分论坛

网址: 伦理学名家论坛第五讲回顾 https://m.trfsz.com/newsview638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