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识背景
1.1 体力活动有益健康众所周知,久坐行为与人群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2型糖尿病发病率以及结肠癌和肺癌等肿瘤的发病率升高直接相关。而死亡风险则随着久坐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加,随着体力活动运动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有久坐行为的群体,在增加了体力活动后,死亡风险也会下降。体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心肺耐力,还可以改善血压、血糖、血脂、体重指数(BMI)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体力活动存在剂量依赖效应,不管有氧运动、抗阻运动,还是柔韧性运动,运动量越大,效果越明显,个体获益越多。我国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要全面建设健康中国。2021年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中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赛事,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运动也成为健康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成为了新的社交方式。欧美也针对普通人群制定了体力活动的指导建议和指南,指出体力活动包括非计划性的活动和有专业训练计划的运动。不同人群应遵从不同的流程和方案。1.2 运动对部分人群存在健康风险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并不满足于日常体力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高强度的运动及运动赛事中来。半程马拉松、全程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跑、铁人三项等活动赛事均受到欢迎。虽然运动量与心肺功能获益存在剂量依赖关系,但是不可避免的是,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也会随之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中除了血压波动,心律失常,人们最关心的还是SCD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对于竞技性运动员,进行耐力型比赛项目(如跑步、自行车和铁人三项等)中,SCD发生率可达 0.4/10万~3.3/10万。法国一项全国性调查中,对于普通大众,运动相关SCD的发生率为0.46/10万。美国一项国防部的死亡注册研究提示,<35岁人群不明原因突发死亡的发生率为1.2/10万,≥35岁人群中为2.0/10万。但针对运动员的研究均提示,运动相关SCD在年轻运动员中更高发。对于普通人群,年龄增长是SCD和AMI发生的危险因素。美国一项针对1000多万马拉松人群的研究显示,SCD的发生率为0.54/10万。高强度运动会增加AMI和SCD的风险,高山滑雪、马拉松赛跑、铁人三项、篮球等高强度运动中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可能高于其他运动项目。多项研究也提示,男性SCD的风险高于女性。对于选择不同专业运动的竞技型运动员,SCD发生风险在不同类型运动中存在差异;但对于普通人群的体力活动,SCD风险与活动类型并不相关。运动相关SCD风险最高的人群在美国是黑种人男性运动员和篮球运动员,在四万到八万分之一之间,在法国则是自行车和田径运动员,英国、德国以足球和跑步人群为多。SCD可以发生在运动当中,也可以发生在运动后和休息时。我国迄今尚未建立健全的相关数据库或开展大规模观察性研究,因此关于运动性猝死的资料非常有限。一些小规模的回顾性研究提示,国人发生的运动相关性猝死大多为心原性,男性风险显著高于女性(7.0~9.3:1.0),猝死者主要集中在15~20岁青少年和退休人群,相关的运动项目包括长跑、田径、篮球和足球等。由于基线特征的差异,不同人群在从事同一种运动时,猝死风险的差异可近100倍,如不同年龄、性别、合并不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个体在参与长跑运动时猝死发生率可波动于16/10万~155/10万名参赛者之间。因此为了更好地识别出猝死风险高的运动参与者,进行运动前的心血管风险评估非常重要。1.3 运动相关SCD的原因分析虽然习惯性体力活动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但是高强度体力活动(≥60%摄氧量储备或≥6个代谢当量或≥自我疲劳指数评分14分)也会增加SCD、AMI和脑卒中风险。心肌缺血、脱水导致的高凝状态,运动诱发心律失常是SCD发生的可能机制。马拉松等脱水或者补液不当,引发电解质浓度异常也是重要因素。强度过高的运动,尤其是突然的、非常规的、涉及高水平无氧代谢的运动,对于未接受专业训练者以及有潜在心血管疾病者,是存在一定隐患风险的。对于运动相关SCD的原因,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略有差异。在美国一项军队系统研究中,<35岁SCD人群,最常见的原因是不明原因死亡,占41.3%,≥35岁SCD人群,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占73.2%。既往研究中,成人发生运动相关SCD的最主要原因是非急性冠状动脉疾病和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急性斑块破裂诱发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第二常见原因。在一项观察10年,累计千万人的马拉松人群SCD的研究中,最常见的死因是确诊的肥厚型心肌病,其次是可疑的肥厚型心肌病。多项运动员中进行的研究也证实,大多数运动相关SCD病例在尸检时没有可识别的原因,被归类为突发性心律失常死亡或心脏结构正常的SCD。其次需要关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由于女性运动相关SCD的风险明显低于男性,仅为男性的1/51~1/4,所以死因构成也不尽相同,41.7%运动相关SCD女性未发现明确原因。除了SCD风险,长时间高强度运动训练可能导致不良的心脏重塑并增加运动员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也有多项研究显示,看似健康的运动员发生右心室功能障碍、心肌纤维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心房颤动的风险显著增加。因此,对于希望开始体力活动或者习惯性进行运动训练的人群,定期进行相应的心血管风险评估显得尤为重要。1.4 心肺耐力(CRF)的重要性日益提高近年来,许多研究已经表明了CRF在预测个体不良健康风险方面的重要性。健康人群中CRF较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随着CRF水平的增加,临床不良事件风险降低,呈线性负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每周150min的中等强度体育活动(40%~60%的摄氧量储备或3~6个代谢当量或自我疲劳指数评分12~13分)或75min高强度体育活动与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过早死亡率有关[。妙佑医疗国际和多伦多康复研究所的研究证实了CRF水平与15%~35%的生存效益相关。相比传统的健康状况预测因素,低CRF不仅与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而且也与死亡率相关。WHO提倡每周至少进行150min中等强度或75min高强度有氧运动,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国内数据显示,在12~15岁的青少年中,一半男孩和三分之二女孩的CRF未达到健康水平;在肥胖青年中,CRF达到健康水平者只有五分之一。因此,增强CRF是改善人体健康状况、预防疾病、延长寿命的重要手段之一。二、运动相关心血管健康风险分层
对于普通人群,运动开始前,可鉴别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都是传统的冠心病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吸烟、家族史等。相较既往指南,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第10版指南作出了大幅改动。运动前健康筛查,决定危险分层的仅纳入三个核心内容:运动习惯、症状、疾病状态。运动习惯定义为最近三个月,有氧运动频率大于每周三次,至少30min的中等强度运动。在美国每年约有60万人死于心脏疾病,但其中仅有很少一部分人死于运动相关SCD。所以用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评估运动风险,并不十分恰当准确。因为那些即便有冠心病危险因素,或者因为工作久坐时间长者,或者肥胖患者,在进行了规律体力活动后,CRF均可提升,死亡风险也大幅下降。运动相关的心血管风险也是在动态变化的。因为对于很多人,运动习惯难以长期保持。停止运动后,个体的心血管获益会减小,危险分层可能升级。或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冠心病危险因素增多,心肺功能下降,也会导致危险分层的变化。反之,即便得过心肌梗死,做过心脏手术的患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善和规律运动习惯的养成,运动相关SCD风险也会降级。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证据,本共识推荐将运动相关心血管风险分为低风险状态和高风险状态两个层级。低风险状态:运动者与同龄、同性别的健康人群具有相同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状态。高风险状态:由于合并有高龄、明确的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或肾脏疾病等多种危险因素或将参与极具风险挑战的运动(如极限登山、高山滑雪、铁人三项等),导致运动者发生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的绝对风险显著高于同龄、同性别的健康人群的状态。运动相关危险分层主要依据的变量包括以下11项,其中核心变量4项、非核心变量7项,见表1。三、运动人群的心血管风险评估
3.1 运动人群的心血管评估项目运动相关心血管风险评估是指在参与运动的人群中或运动过程中,为了筛查已存在的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避免发生运动相关的心血管事件,所进行的主要针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评估。运动人群心血管风险评估主要从结构、冠状动脉供血、心律失常及心功能四个方面进行。各检查手段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效力见表2。四、运动时心血管健康风险的监测和紧急措施
4.1 监测方法和手段 对于存在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还是建议至医疗机构进行运动训练,直至风险降级;对于低-中危心血管疾病人群,可以考虑居家训练。对于在医疗机构或者有监测条件场所进行运动训练的人群,会有全方位监护和专业人员把控风险。对于居家锻炼的人群,可以考虑佩戴监测设备或者不佩戴。个人根据条件,选择适合的可穿戴类设备。如果不佩戴监测设备,运动者可以把控的指标主要依赖症状、自主疲劳评分和说话试验。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自主疲劳评分控制在12~14分,说话试验达到马上就要断句的程度。如果在达到中等强度前,个体出现了胸痛,憋气等症状,则要停止运动,进行医学筛查。可穿戴设备是指佩戴在身体上或接近身体的设备,用以评估用户位置、运动、冲击、生物力学、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睡眠模式等,可以使用户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运动情况以及提高运动效率。当代可穿戴设备可配置不同类型传感器:加速度计、陀螺仪、磁力计、卫星定位系统、计步器、压力传感器、微控制器等部件。这使得其搭配不同操作系统,实现了既可以长时间测量大量人体数据,又具备本地储存和远程传输的功能。除了日常活动、健身和体育训练外,可穿戴式设备也可用于运动训练和风险监测。现有证据显示,对于普通人群和心血管低危患者,除了自我感觉疲劳评分,腕率表、心率带有助于实现靶心率控制。研究显示,可穿戴类设备采集的数据中,心率数值最一致,变异是波动最小的。靶心率控制较疲劳评分更为个体化。有些设备配有心电模块,目前市场上以单导联心电显示为主。运动中进行心电监测,可以更好地识别心律失常,较腕率表采集更为准确。目前可穿戴类设备不断升级改进,血压模块、血氧饱和度模块,甚至多导联心电模块都可配置。心电监测T恤、除颤背心也应运而生。可穿戴类设备虽有助于自我监控和运动强度的调整,但是对于高危患者,还是建议到医院进行评估和训练。4.2 紧急情况的类型、判断方法和应对措施如果个体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不适情况,建议立即停止运动,坐下休息。血压波动、心率增快、呼吸困难、心绞痛等情况,均可以在休息后得到缓解。在下一次运动训练时,针对上次情况,酌情调整运动方案。如果休息后,仍然不能缓解,则需要医学咨询。运动中最危险的情况就是SCD。降低SCD发生最有效的手段是每次运动前进行症状评估,早期识别风险,进行预防。但是一旦出现了SCD,需要立即启动急救流程。进行呼叫和求助的同时,尝试进行心肺复苏。多项研究均证实,旁观者心肺复苏,是唯一能提高院外SCD生存的因素。在急救车到达之前,如果现场配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旁观者可以连接AED,识别有无心室颤动发生。AED可用于医疗场所和公共场所。普通的除颤仪只适用于医疗场所,需要有资质者使用,而AED可以由非医务人员操作,公共场所都应考虑设置AED,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培训。运动场所应急响应处理流程见图2。五、政策建议
5.1 对政府的建议院外发生运动相关SCD时,需要靠旁观者进行呼救和救援。包括拨打急救电话、进行心肺复苏和 (或)使用AED等,这对降低急性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并给予政策和法律上的支持,鼓励旁观者伸出援手。并委托相应机构对人群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在欧洲,法国和德国民众参加急救培训的比例达到40%和80%。但我国受过急救培训的人员不足1%。对健身机构制定相应规章制度,确保安全保障到位,急救流程畅通。对民间运动赛事举办,进行备案和检查,以确保应急响应系统的健全,紧急急救设备的到位,医疗服务点配置合理。除了完善应急响应系统,高水平的应急准备也至关重要,所有工作人员都应接受急救、心肺复苏术和AED使用方面的培训及认证。为确保有能力对紧急情况作出反应,应定期检查和维护急救包和其他医疗设备。电话或其他紧急通讯设备应随时可用,电话上或电话附近应粘贴紧急求助电话号码。应指定一名有能力的工作人员作为急救协调员,对设施的总体应急准备水平负有最终责任。所有工作人员证书和额外再培训文件的副本应保存在档案中,并定期审查,以确保所有证书都在资格认证范围内。工作人员应积极参加有关应急反应和全面风险管理的会议和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运动场所中应张贴AED标牌,指明AED和急救箱的位置。标牌清晰醒目,可读性强。尤其是在无工作人员的酒店健身中心等设施中,还应该在应急计划、紧急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如何使用AED上设置标牌。5.2 对医疗机构的建议医疗机构中,在有关运动训练的场所,应配有各种监测设备、保护措施、急救车、除颤仪、呼吸辅助装置。配备专门人员进行巡回、监测和记录。配置多学科合作团队和急救团队。相关人员了解这些知识和潜在的风险。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急救流程和电话畅通。对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并获得相应资质。国家体育总局相应部门已经建立了运动性猝死三级预防筛查体系,对风险筛查和症状监控有了一定经验。对于普通人群,医疗机构并不容易追踪和观察。医疗机构可以尝试搭建远程随访平台,云端储存患者数据。当患者有需求和变化时,通过互动形式,增强沟通,及时作出调整。在初始医学评估和有情况变化,需要回医院复评的患者,多学科诊疗团队要及时调整运动处方,专科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5.3 对个人的建议个人在进行体育活动前,应了解心脏相关症状,学会自主疲劳评分的意义,学会把控运动强度,理解体育锻炼应遵循规律,运动量应在监控下逐渐增大,循序渐进;了解运动可能导致的风险和何时需要终止运动及时就医。六、总结
现有的证据支持运动可以提高心肺耐力,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全因死亡率;运动对心肺功能的影响有剂量依赖效应,推荐长期坚持;高强度运动可能存在一定风险,必要时进行医学评估;初始运动,或新发症状,或拟提升运动强度的人,推荐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及进入相应的评估流程;可穿戴式装备有助于自我监控风险;应在开展群众性和竞技性耐力性运动的相关运动场所,构建适当的应急响应系统以及合理的急救流程,为运动参与者提供更为安全的环境。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院外心脏康复在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阜外医院研究发现我国超四成心衰患者存在抑郁心脏康复——有容乃大高脂肪饮食,不但会增加你的腰围,还会导致大脑萎缩Circulation:每周运动多长时间,死亡风险最低?相关知识
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心肺运动试验对亚健康群体心肺功能的评估 心脏康复网—心脏康复领域专业学术平台
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参与式运动康复方案的构建与应用 心脏康复网—心脏康复领域专业学术平台
重视心理健康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心脏康复网—心脏康复领域专业学术平台
高强度间歇训练在心脏康复中的研究进展 心脏康复网—心脏康复领域专业学术平台
心脏康复运动依从性的研究进展 心脏康复网—心脏康复领域专业学术平台
心脏康复
pci术后心脏康复共识
心肺运动试验在儿科评估中的应用:独特优势、注意事项与结果解读 心脏康复网—心脏康复领域专业学术平台
《美国心肺康复协会(AACVPR)心脏康复指南第六版》 关于科学运动与训练的更新要点
网址: 心脏康复网 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中国专家共识 心脏康复网 https://m.trfsz.com/newsview638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