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医疗健康投融资2014年度回顾

医疗健康投融资2014年度回顾

资本与医疗健康产业之间从来就关系密切,特别对于立志普及新技术的初创企业就更是这样了。30多年前,当一群风险投资家与生物技术专家发现了基因改造技术而成立了新的安进(Amgen)公司之后,公司的首任CEO乔治?拉思曼一方面领导整个企业的研发团队致力于将生物技术真正产业化,另一方面则在长达10多年的烧钱过程中通过IPO上市,以及与日本麒麟发酵和美国强生等的一次次合作中募集了足够多的现金,直至公司第一个产品EPO的上市。这不仅为如今安进公司成为新兴生物制药行业领头羊地位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令麒麟发酵与美国强生获益匪浅——在此之后,EPO产品为后两者贡献了巨额的销售收入,时至今日它仍是麒麟发酵的最重要产品,而EPO也一度曾是强生销售额最高的处方药产品。

在欧洲,同样的故事也在生物制药界出现:爱可泰隆(Actelion)公司成立于1997年,的公司CFO穆勒施展才华先后从Atlas等五六个风险资本中融得了共约6600万瑞士法郎的资金,为日后新产品的成功上市立下了汗马功劳。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风险资本为爱可泰隆公司带来的并不仅仅是资金,更是参与到了这个新成立企业的财务规划之中,并在其业务规划、新产品筛选以及日后的IPO上市准备工作中做出了巨大贡献。2000年,爱可泰隆股票在瑞士上市,两年后其第一个产品问世,随后其销售额也一路扶摇直上直至成为如今欧洲最大的生物技术企业,而投资爱可泰隆也成为了当时欧洲投资界中最成功的经典案例之一。

然而,回顾医疗健康的投资历史,爱可泰隆却只是极少数的幸运儿,这样的机会对的投资机构对显得可遇而不可求。投资基金通常被投资的企业能尽快产生投资回报,特别在国内相当多的基金都希望能在投后的在3到5年时间内达到投资预期并能成功实现退出,甚至某些“性急”的投资者更是期待两三年时间内就有明显的产出。然而,无论是新医疗产品的开发或是新医疗机构的品牌建设都是十分耗时耗力的工作,7到8年的开发周期或是建设周期是十分司空见惯的现象,这就意味着投资专家们具有足够的耐心。不仅如此,中国市场内的朝令夕改的政策环境和复杂的市场准入特征更是加大了重大投资项目的回报周期,这不仅可能进一步加大了投资机构对行业的疑虑,还会让某些投资者做出买椟还珠式的决策而痛失重要机遇。

虽然如此,如今的投资基金对中国医疗界却显得热情高涨。受益于政府进一步开放医疗市场和保险市场,以及13亿人口本身所蕴育的巨大医疗需求,整个投资界对中国的医疗产业仍然充满期待。根据不完全统计,在截止至2014年10月的前12个月内,中国医疗产业界内至少发生了255起投资案例,涉及金额达到195亿元,大大超越了2012年的48亿元和2013年53亿元。在这其中,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与互联网医疗成为了其中最热门的领域,占据了全部投资项目的三分之二左右的份额。

产业基金的兴起

2014年,产业基金的兴起成为了中国医疗健康投资界的最大热点之一。面对困境重重的国内IPO现状与“好项目越来越少”的双重影响,那些简单的财务性投资模式也变得今不如昔。的确,由私募基金或风险投资发起的投资行为通常只能局限于医疗产业的某个固定细分板块之中,而且它们更追求一定期限内的投资财务回报。随着企业业绩的增长和投资效益的出现,这些投资机构们往往会寻求股权出售或是IPO上市的机会,尽快退出这些投资项目来获益。不过,当各类投资项目的估值越来越高而退出途径却变得愈加狭窄之时,这样的投资格局自然开始发生了变化。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医药创新历来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投资早期研发行为通常能获得较高回报。对于制药企业而言,利用其充沛的现金流,或是与外界的私募基金积极合作来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不仅仅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创新性行为,同时也有利于企业长远目标的实现。也正由于这个原因,2014年的医疗健康产业基金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涌现。根据Wind的统计,仅仅在国内的上市公司之中,参与设立投资并购基金的企业就包括了北大医药、爱尔眼科、一心堂、达安基因、仟源医药、中源协和、乐普医疗、泰格医药、中恒集团、迪安诊断、莱美药业、昆明制药、健民集团等,其基金规模已经超过了120亿元。此外,先声药业也在2014年成立开放式的创新药开发平台“百家汇”,为创新药物研发提供资金、人才以及其他配套等保障,藉此提升创新药物研发的成功率,同时也能为先声药业的长期增长战略带来新的机遇。

其实,产业基金这样模式本身并非新鲜事务,它的大量出现只是反映了如今行业对专业性投资的期待。相比较于财务性投资,产业基金的介入不仅仅能将眼光放得更远来追求被投资或并购目标与自身业务间的协同效应,同时也更能在更长周期的投资项目中耐得住寂寞,从而获取更大的投资收益,而且产业基金在参与被投资项目的规划运营方面的优势也是无容置疑的。不仅如此,通过产业基金和私募基金之间的紧密合作,产业资本将有机会通过杠杆效应放大起投资规模,同时也随着被投资对象的成长壮大为私募基金寻求到了新的退出通道而确保收益。

互联网医疗的明天

提到2014年的医疗健康投融资,互联网医疗似乎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话题。医疗产业向来是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行业,2014年它却被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投资丁香园、挂号网或是中信21世纪等互联网医疗或是医疗大数据企业而打破了宁静。不仅如此,阿里健康还开发了石家庄处方药销售平台相关的APP,外加支付宝在某些医院内的支付应用,这一切都为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注入了高剂量的兴奋剂。

互联网医疗的火爆与当下医改进程中的困境之间也许不无关系。从2009年开始的医疗改革至今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虽然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在解决医药分开、医疗人才不足、医疗收费结构扭曲以及医院内“计划经济特色”等传统顽症方面还是显得进展缓慢,而这些久拖不决的问题最终还是让病人长期感受到的“看病难,看病贵”并没有获得多大改善。

医疗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结合很可能可以解决这些长期以来的顽症。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互联网在中国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和电子商务的主要渠道,其所带来的提升效率与降低成本效应已经有目共睹,自然也有机会为整个医疗健康产业带来变革。通过与互联网医疗技术的对接,医疗机构能优化其内部的就医流程进而提升效率,而医药产品的商业通道也可能因电商平台而产生革命性变化,从而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做出贡献。

在这样的思路下,互联网医疗成为了2014年投资机构心目中的香饽饽。据报道,2014年发生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投资与并购案例已经超过70起。不过耐人寻味的是,来自互联网领域的巨头企业腾讯以总投资额12亿元拔得了头筹,其投资涉及了挂号网、丁香园、缤刻普锐、有品等多个移动医疗和可穿戴设备的企业。相比较而言,产业的资本在这一领域内却显得更为谨慎,其主要投资方向通常是医药电商的建设,如康恩贝收购医药电商平台珍诚医药股权、太安堂收购电商企业康爱多等。

这一现象也许能深刻反映来自不同领域的参与者对互联网医疗的不同的心态。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互联网企业在它们自己领域内攻城拔寨无往不利,通过产业颠覆的模式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由此也更倾向于以更激进的方式介入到医疗产业之中,寄希望于通过新的颠覆模式建立起它们在医疗产业中的地位。相比较而言,医疗健康的传统从业者面对这样的变局却显得更加地心事重重,考虑到医疗本身的专业性,考虑到医疗健康产业主体消费者的特殊性(医疗和药品的主体消费者通常以老年人为主,与传统互联网用户以年轻人为主的特征形成了鲜明反差),在没有建立明确商业模式面前表现得慎之又慎自然也不足为奇。

未来的投资之路

产业基金与传统私募之间的结合,医疗与互联网产业之间的融合,这些医疗健康产业内的投融资趋势也许仅仅是一个开端。从2013年到2014年,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与《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两个标志性的健康产业促进文件,这无疑将为日后的医疗健康产业投资工作增添新的元素。

在整个医疗健康产业的内部,未来的产业战略性投资也很可能出现更多的横向整合,将目前行业内的各细分领域更全面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提升医疗医药产品的临床效能,或是加强医疗服务的运营效率。数年前,安永曾发布报告提出了Pharma3.0的概念——医药企业正大幅增加其对新的及创新型产品和服务的投资,以满足一个患者力量日益壮大、数据驱动和注重效果的未来医疗保健业的要求。这一演变背后的驱动力量是医疗技术的迅猛进步,而这些变革之中蕴含的机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非传统企业进入医疗保健业。

面对这样的行业变局,投融资必定将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利器。通过投资或融资手段,中国的健康产业将有机会进行内部的横向整合,打造出创新型的业务模式来不断满足新的临床需求。也许到了这一时刻,”药品加诊断“的罗氏模式,或者是”医疗加医保“的凯撒模式都将成为企业为国民健康作出贡献的新业务模式。

作者: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 咨询部总监 黄东临

↓↓↓获得更多信息,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相关知识

投融资分析|2022年度康复器械领域投融资分析报告
本周医药健康领域14起投融资,2起融资达亿元
中投顾问大健康产业八大投资热点报告
新技术加持 医疗健康投融资前景广阔
本周医药健康领域7起投融资,3起融资超亿元
医疗健康领域投资人大全
中海医疗保健主题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2021年第1季度报告
大举进军医疗!融资10亿美元,京东健康成立
2024年大健康投融资新趋势分析:市场回暖,创新药与器械迎新机
医疗健康行业周报:第08周全球投融资共收录62起,总额约151亿元人民币,生物技术领域融资金额最高;国内微医获超4亿美元最高单笔融资

网址: 医疗健康投融资2014年度回顾 https://m.trfsz.com/newsview655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