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多由遗传、穿鞋不当或风湿性疾病引起 主要表现为拇趾外翻畸形和疼痛 中老年女性发病率较高 轻者可行保守治疗,严重者建议手术治疗拇外翻是指构成第一跖趾关节的拇趾向外侧偏斜移位的一种骨骼畸形,是一种累及拇趾乃至前足最常见的疾病。
拇外翻畸形主要累及足部第一序列的骨骼,包括趾骨、第一跖骨、第一跖趾关节、第一跖楔关节以及第一跖骨下方的籽骨。
拇外翻根据临床表现以及X线片可分为轻、中、重三度:
轻度: X线测量拇外翻角大于正常而小于20°,跖骨间角小于11°;此时拇囊炎大多轻微,疼痛不重。中度: X线测量拇外翻角在20°~40°,跖骨间角在11°~18°;拇囊炎可能较重,疼痛明显。重度: X线测量拇外翻角大于40°,跖骨间角大于18°。除拇囊炎疼痛外,可伴有跖趾关节炎。注:在足正位X片上,正常的第一、二跖骨间角(IMA)不大于9°,拇外翻角(HA)不大于15°。
患者最常见的问题
为什么会得拇外翻?
可能与穿鞋不当有关,如经常穿尖头高跟鞋等;如果家族中也有拇外翻患者,则可能与遗传有关。
拇外翻如何治疗?
轻度拇外翻可进行保守治疗,如穿戴矫形鞋、矫形支具、牵拉锻炼等方法;中重度患者或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进行手术矫正。
拇外翻治疗效果如何?
保守治疗可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同时可延缓畸形进展。
但若要真正矫正畸形,或保守治疗无效时,则需要手术干预。手术方式众多,合理选择后往往能保证良好的预后。
病因
拇外翻原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
最主要的两点:一方面是遗传因素,很多患者有家族史,往往在20岁之前就已出现拇外翻;另一方面是穿鞋的原因,穿着尖头鞋或高跟鞋是引起拇外翻的外在原因。
除以上因素,足部结构异常(如扁平足、拇趾旋前、肌肉张力不平衡等)、风湿性疾病、神经肌肉性病变、创伤等也可导致拇外翻。
拇外翻的发生原因尚不明确,但主要认为与足部解剖结构异常、足底筋膜与肌肉张力失衡有关。
遗传是拇外翻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在青少年患者常见。
包括穿高跟鞋、尖头鞋等,足前部被挤入一个狭小的三角形区域,坚硬的鞋面可迫使拇趾外翻。
尤其是穿着不合适的鞋子或尖瘦高跟鞋的情况下长时间行走、运动,极易导致该病。
先天因素如扁平足、拇趾旋前、肌肉张力不平衡等,可导致拇外翻。
其中,扁平足畸形系因可造成筋膜、肌肉张力失衡,导致第一跖趾关节不稳定,最终造成拇趾外翻。
随着年龄增加,足底部肌肉、筋膜的稳定性降低,容易诱发拇外翻。
各类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造成足部的骨质破坏,容易导致拇外翻。
第一跖骨内翻,即第一跖骨在跖楔关节处内翻成角,也可能是导致拇外翻发病的原因之一。
此外,关节的创伤也可导致拇外翻的发生。
症状
患者主要表现为拇趾外翻畸形,起初多无症状。后患者可出现疼痛,多为拇囊炎所致,但有时在第2~5足趾后方的足底也常常出现疼痛,并可伴有胼胝(老茧)形成。
的表现主要有:拇趾在第一脚趾与脚面处向外倾斜,关节内侧可能出现骨赘。
长期受鞋子摩擦挤压可能出现红肿、疼痛表现,行走时疼痛加重,休息可得到一定缓解。
拇外翻畸形的严重程度与红肿疼痛多不成正比,有的畸形非常明显,但不疼痛,但若因穿鞋不当等因素导致拇囊炎,患者疼痛、红肿情况将比较明显。
拇外翻畸形往往并不是单纯累及足部第一序列(包括拇趾连接的第一跖骨及其关节等),畸形导致第一序列及拇趾的负重能力下降,使得第2~5序列及足趾在行走过程中负重增加,久而久之造成足底的疼痛和胼胝(老茧),有时候还会因为拇趾的挤压造成第2、3趾的锤状趾畸形。
就医
当出现拇趾偏斜、挤压第二脚趾,内侧骨突(即拇趾侧骨,根据正常人体解剖学的规定,足拇趾一侧为内恻,小趾一侧为外恻)隆起、疼痛、红肿等拇外翻症状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就医时医生可能会问如下问题:
哪个(些)部位疼;从什么时候开始疼的;疼痛多长时间了;什么时候疼痛最明显;平时是否穿高跟鞋、比较尖瘦的鞋或者较硬的皮鞋;家里是否有人有同样的症状。医生根据病史、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进行诊断。
骨科或足踝外科;在基层医院就诊时可优先前往外科就诊。
视诊可见足部第一跖趾关节处畸形,内侧骨突凸起,可伴有红肿,按压可伴有疼痛。还需观察其他足趾畸形程度、足弓情况以及下肢整体力线。
此外,还应评估第一跖趾关节/第一跖楔关节活动度、肿胀程度、内侧突起的突出程度,畸形的柔韧程度,有无胼胝或疼痛性拇囊及腓肠肌紧张程度等。
拇外翻患者一般不伴有抽血结果的异常,但部分合并有风湿性疾病的患者根据其具体疾病,可表现出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血沉升高等风湿免疫疾病指标,有利于医生确诊。
影像学检查可测量拇外翻角度、检测相关关节是否存在半脱位或关节退变,以帮助医生确定治疗方案。
X线患者应拍摄双足负重位(正侧位+籽骨切线位)X线片检查,以了解患足的病理变化,血双足分开单独拍摄。
X线可见跖趾关节向外侧半脱位、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突出及硬化、籽骨向外侧移位,还可了解各跖骨之间的相对长度、关节退变程度等。
需要测量的角度包括拇外翻角、跖骨间角、跖骨远端关节面固有角等。
负重籽骨切线位上可以更好的观察籽骨脱位程度、跖骨旋前程度以及足横弓形态。
CT检查并非必要检查,但若必要时能实现负重位CT检查, 则可以获得更多信息。
本病会和类风湿关节炎以及痛风有相似之处,医生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检查进行判断。
因治疗方式不同,医生常需将其他原因导致的拇外翻与类风湿关节炎相鉴别。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也可逐渐出现拇外翻,但通常全身有多处关节受到累及并出现疼痛。此外,类风湿关节炎实验室检查可见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C反应蛋白增高等。通过全身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鉴别。
因血尿酸水平过高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内而引发的一种疾病,沉积的结晶可导致关节内、关节周围出现疼痛性炎症发作。
痛风在急性期常出现第一跖趾关节处的疼痛,位置与拇外翻疼痛的部位相似。
但痛风导致的疼痛多于午夜或清晨突然发生,疼痛剧烈,可于关节处出现红肿和发热,通常在两周内自行缓解。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尿酸升高。X线或CT可鉴别出痛风石,用以痛风的辅助诊断。
治疗
医生根据患者拇外翻畸形程度、疼痛表现以及病理改变等可确定拇外翻治疗方案。
该病治疗方法可分为非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部分患者仅采用非手术治疗即可缓解拇外翻疼痛、延缓畸形进展,另有部分患者则必须要通过手术进行矫正。
非手术治疗为目前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矫形支具治疗及理疗、牵拉。
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事项有:
遵医嘱,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式治疗,避免盲目治疗。注意避免过度的运动、行走。穿着合适的鞋子。如在大量运动后出现剧烈疼痛,应减少或停止足部活动,尽可能抬高。另外,可在疼痛处进行冰敷。
可以选择宽松的鞋袜,如五趾袜、鞋跟低矮的鞋子,甚至可直接穿露脚趾的鞋。
在保证充足休息基础上,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每天进行按摩,进行简单矫正动作,具体如扳动拇指向足内侧、在沙土地赤脚行走、每晚进行热敷等,以缓解并改善拇外翻畸形。
牵拉矫正拇外翻也有一定的效果,可以在两侧第一脚趾上套橡皮带做左右相反的牵引动作,每天2次,一次5到10分钟。
症状稍重的患者可以穿戴拇外翻矫形器、拇外翻拇囊套 、分趾垫及夜间使用外展支具等。
拇外翻矫形器穿着弹性纤维材料织造的柔性矫形器,有助于关节力线的恢复,改善畸形以及拇趾受力状况,缓解行走时的症状。
拇囊套在足部畸形突起处穿着拇囊套,可起到缓解压力和减小摩擦的效果,从而对疼痛有一定程度的缓解。
其他常用支具轻度拇外翻患者可在第1、2趾之间夹硅胶垫,对纠正外翻有一定的效果。对拇趾籽骨下或外侧足趾跖骨头下有疼痛者,可使用减压垫或跖骨垫。外侧的锤状趾,可穿足趾套等进行一定的缓解和复位。如外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或口服塞来昔布等。
药物作用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并不起到矫正作用。可将药品涂抹于疼痛处,可配合热敷、按摩等。
常见不良反应主要为导致皮肤过敏等。
用药禁忌皮肤如有溃破应避免将药品涂于溃破处。
用药注意事项若用药症状并无缓解,应及时停药并前往医院就诊。
除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外,如果患者有疼痛,且疼痛局限于跖趾关节,必要时可进行激素类药物局部封闭治疗。
在保守治疗无效,或拇外翻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情况下,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对于畸形严重,但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则不需要考虑手术。
主要包括改善疼痛、纠正畸形、恢复足的正常功能等。
手术主要包括软组织手术、截骨术、关节融合术。
医生会在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活动量等因素后,慎重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软组织手术松解跖趾关节外侧软组织,包括拇收肌、外侧关节囊、外侧籽骨悬韧带等,并行内侧关节囊紧缩缝合。
截骨术拇外翻患者的内侧骨性隆起,更多是因第一跖骨内收偏斜所致,所以不能简单的切除隆起的骨性结构,而是要将第一跖骨截断、推回,并用小螺钉固定。
截骨术适合大部分拇外翻患者。常用的术式包括chevron截骨、scarf截骨、reverdin截骨、ludloff截骨等。
临床中常常应用截骨术联合软组织手术矫正畸形。
关节融合术对于伴有明显关节退变及症状的患者,或伴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肌肉性疾病的患者,可行第一跖趾关节融合同时矫正拇外翻畸形。融合术的矫形效果可靠,术后一般并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
包括畸形复发、拇内翻、螺钉松动等。
拇外翻复发若手术后康复不当,或仍穿鞋不当,则可能会出现拇外翻复发的情况。
转移性跖痛若拇外翻矫正后,拇趾长度变短,则可能导致行走时外侧足趾负重增多,从而引起疼痛,因此手术中合理调整各跖骨间的相对长度至关重要。
拇内翻若术后出现关节不匹配或肌力失衡,则可能造成拇内翻的情况,没有症状时可不予处理,严重时需再次手术。
切口感染术后恢复期间,若切口没有规律消毒、换药,甚至发生切口污染,则可能造成切口感染。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近年来,微创治疗拇外翻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目前可以实现经皮小切口的截骨、矫形、置钉等步骤,从而减小手术切口,降低切口并发症。
但微创治疗并不是适用于每个患者,需要有经验的医生通过术前充分的评估决定手术方式,若盲目追求微创,甚至轻信小医院的微孔磨骨术,则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预后
根据畸形情况和病情轻重程度,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治疗效果及预后。
大部分患者通过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如患者行手术治疗,治疗后往往还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促进足部功能恢复。
手术后立即开始进行康复治疗,可进行直腿抬高练习。平卧于床上,将腿绷直后抬高;保持5秒钟、放松5秒钟,重复练习10次;术后第1天每小时1次,之后每天至少4次。
1个月后可根据具体恢复情况逐渐进行脚趾的屈伸练习,每次屈伸15~20下,每天3~5次。
1~2个月。
如果在康复过程中出现不适,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第一跖趾关节因长期受压、摩擦,形成拇囊炎,导致疼痛。
第二、三跖骨头处的皮肤因非正常负荷,形成胼胝(皮肤因长期压迫、摩擦而形成的脚茧),引起疼痛。
随着病情的加重,可逐渐出现跖趾关节半脱位,最终导致骨性关节炎的发生。
日常
该病的日常生活管理重在改变既往的不良穿鞋习惯。
如果患者已经出现轻微的拇外翻畸形,可以通过自我矫正、按摩、正确使用护具等方式延缓进展。
患者日常需注意自身疼痛出现的频率及强度,以评估病情进展。
当感觉病情加重时应当及时就医,使医生能够根据病情变化制定新的治疗方案。
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医生可通过视诊及X线片结果等判断患者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患者治疗及康复锻炼的计划。
参考资料
[1] 吴孟超,吴在德. 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727. [2] 胥少汀,葛宝丰. 实用骨科学第4版[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2269-2278. [3] 赵玉沛,陈孝平. 外科学 八年制第3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1022-1024. [4]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足踝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 拇外翻治疗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杂志, 2017, 97(35):2726-2732. [5] Coughlin, M., C. Saltzman and R. Anderson, Mann's surgery of the foot and ankle. 9th ed. 2014, Philadelphia: Saunders Elsevier. [6] Consensus on Surgical Management of Hallux Valgus from China. Orthop Surg, 2015. 7(4): p. 291-6. [7] 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http://legacy.aofas.org/PRC/conditions/Pages/Conditions/Hallux-Valgus.aspx. [8] 美国骨科协会AAOS:https://orthoinfo.aaos.org/en/diseases--conditions/bunions/. [9] 英国足踝外科协会BOFAS: https://www.bofas.org.uk/Patient-Information/Hallux-valgus-bunion.以上内容由马昕教授参与编审
图解
相关知识
拇外翻的功能锻炼
拇外翻手术后怎样康复
北京圣嘉新大脚骨苏敬达:拇外翻危害及治疗
宝宝足外翻怎样判断
尿道外翻怎么恢复
五个月宝宝脚往外翻怎么办?
大班健康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花样翻绳》
按压小拇指的四大神奇功效 强肾防癌
按摩师在按摩时候大拇指痛怎么办
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肌肉消失了咋回事
网址: 拇外翻 https://m.trfsz.com/newsview658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