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浅谈梅花针疗法

浅谈梅花针疗法

梅花针 起源和发展

中医治病,方法很多,譬如吃汤药、贴膏药、针灸、拔火罐、推拿、捏脊等。梅花针也是其中之一。

梅花针疗法是中国民间疗法之一,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有 2 000多年的历史。梅花针是众多针具的一种,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镵针基础上,经历代医家不断研究、改进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针法。它是应用多支短针浅刺人体一定部位或腧穴,只叩击皮肤,不深入肌肉,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的外治方法,因常用5枚短针,形如梅花,在其针后皮肤叩刺部位泛起的红晕颇似梅花,故称之为梅花针疗法。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记载着2种刺法,一种叫“毛刺”,仅在皮肤上浅刺,刺皮不伤肉;另一种叫“扬刺”,正中浅刺一针,旁加浅刺四针。这些古代刺法为后世梅花针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存的古医学文献中,已找不到关于它的治疗方法、治疗工具、治疗疾病的具体记载,已使古代梅花针疗法濒近失传。新中国成立后,梅花针疗法才重新获得新生,经过医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反复实践,不断总结推广,终于使这一支奇葩又增添了新的光辉,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具体。电梅花针的临床应用,使梅花针疗法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为广大患者所接受,在民间广为流传,已成为“家庭自疗”的有效方法。

为了扩大我国针灸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我国在梅花针方面加强了对外宣传。现在已有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医务工作者采用梅花针疗法防病治病,为本国人民的健康服务,而且取得了令人信服的疗效。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有着数千年历史的这朵奇葩——梅花针疗法,将显示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相信,梅花针疗法在挖掘、整理和提高的实践中,通过民间和国家的不断努力,结合和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必将得到新的发展、推广、普及和应用,一定能更好地为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服务。

梅花针的 特点和优点

梅花针治疗疾病是通过刺激人体一定的体表部位、穴位或经脉循行路线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叩打部位广泛,即使取穴,也不像针灸那样严格定位,只要掌握梅花针基本知识,注意消毒和手法运用,即可治病,十分简便易学,很适合家庭和自疗之用。

梅花针是一种浅刺外刺法,与针刺深部组织有所不同,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在手法上,要求用腕力弹刺。

梅花针疗法的最大特点,就是不花钱或少花钱也能治好病。本疗法不需要复杂的医疗器械和现代医学的检查设备,所用针具构造简单,可自己加工制作。检查也仅靠双手。不但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还可以节约大量药品,很适合基层医疗单位和家庭普及应用。

梅花针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可以治疗呼吸、消化、神经、运动、心血管、泌尿等系统的病症。尤其对神经衰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非感染性腹泻、神经性疼痛、急性扭伤、落枕、头痛等疗效更为明显。健康人长期坚持梅花针治疗,或病愈后进行调理,可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还能改善皮肤营养,使苍白松弛干燥的皮肤变得红润而富有弹性,起到延缓衰老和美容的作用。

梅花针的疗法的原则和原理

梅花针疗法,是在中医经络、脏象理论的指导下,从中医学整体观念出发,辨证论治,根据病情采取不同手法,叩打一定皮肤部位进行治疗的。

中医学认为,人体存在由经脉、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等组成的经络系统。《灵枢·本脏》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经脉是运行人体气血来营养脏腑器官、濡润筋骨,滑利关节的重要通道。经脉顺畅通达,才能发挥作用,一旦经脉不通,则会导致气血阻滞,脏腑失调而产生病变。《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说明凡是外邪侵入人体,都是先从皮毛开始的。在病邪侵入皮部的时候,如果能够及时治疗,机体便能很快康复。《素问·缪刺论》说:“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同时,内脏有病也可以通过经络反应于体表,《灵枢·邪客》说:“肺必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景岳全书》指出“病之于内,形之于外”。说明内脏病变,可以在经脉所通过的部位或相应体表发生症状或出现阳性反应物,即出现潮红、色素沉着、瘀点、皮屑、凸起、凹陷、硬结、压痛等异常。

梅花针治病主要以经络学说之皮部理论为依据。皮部是十二经脉在皮肤表面的分区,是十二经脉功能反应于体表的部位,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发所在。皮部通过经络沟通和联系脏腑,具有局部性和整体性两种。皮部对外界的变异具有适应的功能,起着保卫机体、抵御外邪的作用。根据这个原理,采用梅花针叩打体表一定部位、穴位或阳性反应区,针感可随着刺激部位的不同而驱动和促使相应区域的经脉之气循行,感传至希望达到的脏腑、筋肉、关节,起到调整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治疗疾病作用;并且还能治疗局部病症,以及和内脏有关的其他疾病。

临床观察说明,内脏病变时,常在脊柱两侧体表的一定部位出现阳性反应区或阳性反应物,这些阳性反应和反应物便是梅花针疗法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也是治疗时的重点刺激部位。人体背部正中是督脉,督脉总领全身阳经,为阳脉之海,有总督诸阳,统率、调节全身阳气的作用;脊柱两侧为足太阳膀胱经,五脏六腑的腧穴都在该条经脉上,是五脏六腑之经气输注到背部的部位,这些腧穴在诊断和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梅花针的注意事项

1.治疗前要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必要时要配合现代医学检查,尽量得到较为明确的诊断,有利于治疗。

2.术前嘱患者稍事休息,消除紧张情绪,放松全身肌肉。过度疲劳的患者不可立即施治,一定要先休息,待其恢复常态后再治疗。

3.根据患者体质、性别、年龄和病情等情况来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

4.根据治疗方案确定应刺激部位。施治时,刺激部位和面积不宜过多,过大。对于过多的刺激部位或过大的刺激面积,可以适当分组或分区,轮换使用,不必一次全用,保证患者安全。

5.治疗时,要注意室内环境和气温,避开风口,以免因受凉而加重病情,影响治疗。有些疾病,如高血压病,应在安静的室内进行,以免影响患者情绪,影响疗效。

6.根据病情的缓急,注意治疗的时间间隔和疗程,同时要做好完整的治疗记录。

7.治疗的部位和使用的器械要常规消毒以防感染。要注意无菌操作。

8.术前要检查针具,各针的针尖必须处于同一平面、无弯钩、无锈蚀。

9.首次治疗的患者和小儿患者,宜用轻刺法,日后根据病情再加重力度。

10.术中,要关心患者,严肃认真操作,不可麻痹大意,并应随时询问患者感觉。若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变换手法或停止治疗,并进行必要的处理。

11.叩刺时,要注意按叩刺的方向和顺序进行,以免倒置或疏密不均。叩刺后,应嘱患者休息数分钟后再走,以免发生意外。

12.手法快慢、刺激强度要根据病情、体质和叩刺部位来定。一般来说,轻刺法,以皮肤没有红晕或以不出血为宜。重刺法,以轻微出血为度。体虚、贫血、心脏病患者,手法要轻、快。初次治疗面积不应太大,后续治疗可逐渐加大叩刺范围并增强刺激强度。

13.患儿要由家长照顾或抱好,以免因小孩哭闹而移动体位;术者可随时变换姿势以适应操作需要。

14.患者体位要既舒适又便于操作。

检查方法

患者露出整个背部和臀部,采取俯卧位,检查时患者全身肌肉放松,避免过于紧张而影响检查结果。

术者应站在患者右后侧进行检查:首先以左手拇指紧贴脊椎棘突,由上而下推压,先从颈椎至胸椎,再从胸椎至腰椎,再检查尾椎;待脊椎检查完毕后,以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顺序检查脊柱两侧,并仔细观察背腰部皮肤有无颜色改变,皮肤潮红与否,有无皮损、脱屑、瘀点,以及有无凸起凹陷;再次检查头部、前胸、腹部及四肢。

检查手法一般有叩、摸、推、压、捏5种。

一、叩法

(1)操作方法:右手示指、中指、环指3指并拢,指尖平齐,手指屈曲,以手腕活动的力量做弹叩动作。叩时,多由上而下,如叩脊柱先从胸椎向下叩至腰、骶部。

(2)检查部位:以脊柱两侧为主,其次为胸、腹。

(3)注意要点:指端与被叩部位垂直,用力不能太大或不及,要求均匀,快起快落;叩诊时要与邻近部位上下左右比较,便于鉴别正常或病变。

二、摸法

(1)操作方法:用手掌触摸患者一定部位的皮肤;或用拇指、示指、中指触摸动脉;或用一二个指头触摸阳性反应物。本法多与推、压法同时应用。

(2)检查部位:以脊背为主,头颈四肢亦可应用。

(3)注意要点:认真检查,并相互比较,以鉴别正常和病态。

三、推法

(1)操作方法:以右手或左手拇指,用恰当均匀的力量向前推动。常与摸、压法同时应用。

(2)检查部位:以脊柱两侧为主,其他部位也可应用此法。

(3)注意要点:推力要求均匀,不可大小不一。应该先轻推,然后再逐渐用力,最后重力推动。该法主要用于检查阳性反应物。

四、压法

(1)操作方法:用一个或两个手指在阳性反应物处进行按压,多与推、摸、捏法并用。

(2)检查部位:以脊柱两侧为主,头部、前胸、腹部、腹股沟,上、下肢等处均可应用。

(3)注意要点:根据患者体质及部位不同,施以均匀的轻、中、重3种不同压力,但不能用力过大,造成人为的假阳性反应。阳性反应的标准:施以同样的力,在阳性物处有酸痛之感,而在邻近无阳性反应物处无酸痛感,仅有压感,前者为阳性反应,后者为正常现象。

五、捏法

(1)操作方法:用拇指、示指及中指呈钳状捏合操作。

(2)检查部位:腹部、腰部两侧、颈部、病变局部、四肢等。

(3)注意要点:根据局部组织的薄厚,用不同的手力,寻找阳性反应物,并与对侧部位进行比较。

梅花针的操作方法

(一)患者体位

在检查、施术前,患者应采取舒适、能持久、又便于术者操作的体位。在检查、取穴、施治时,尽量少变换体位。常用体位如下。

(1)俯伏坐位:可用于治疗后头部、后颈部、肩部、背部、腰部、臀部、骶部、髂嵴部等部位。这种体位最为常用。

(2)正坐位:可用以治疗头部、颌下、颈部、面部、前胸、上腹部、上肢等部位。

(3)仰靠坐位:多用于头颈部、面部等部位。

(4)侧伏坐位:多用于面部及颈部的一侧、四肢的外侧等部位。

(5)屈肘俯掌位:治疗上肢手背面等部位。

(6)屈肘仰掌位:治疗上肢手掌侧等部位。

(7)屈肘拱手位:治疗上肢外侧等部位。

(8)仰卧位:常用来治疗头面部、腹部、前胸、上肢、大腿及小腿前侧和内侧部等。

(9)俯卧位:常用来治疗背部、臀部、大腿和小腿后部、肩部、肩胛骨周围区等。

(10)侧卧位:常用来治疗髋部、髂嵴部、臀部、侧腰部、腋窝、上肢背侧、大腿和小腿外侧等。

(二)持针手法

持针不能过松或过紧。过松会使针具左右摆动,容易引起出血;过紧会使腕关节肌肉紧张,影响灵活运动。

1.正确的持针法 右手握针柄,用环指和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手掌小鱼际处,针柄尾端露出手掌1~1.5厘米,再用中指和拇指夹持针柄,示指按于针柄中段。这样可以充分灵活地运用手腕的弹力。

2.手法 梅花针的手法要求用腕力弹刺。刺时落针要稳、要准,针尖与皮肤呈垂直接触;提针要快,发出短促清脆的“嗒”的声音。这种叩击力量,是腕部的力量。刺时要弹刺、平刺,不能慢刺、压刺、斜刺和拖刺。刺的频率要均匀,不宜过快过慢,一般70~90次/分。

3.刺激强度 可分3种,如下所述。

(1)轻度:腕力轻,冲力小;叩打到局部皮肤略有潮红为度。

(2)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叩打到局部有潮红、丘疹,但以不出血为度。

(3)重度:腕力重,冲力大;叩打到局部皮肤明显发红,并有轻微出血为度。

临床上应根据病情、体质、部位选择不同手法。凡是小孩、老年人、体弱和初诊患者,都应采用轻度刺激;壮年、急热性病等,一般采用重度刺激;也可以根据病情需要以及患者对针刺的耐受程度,由轻度刺激渐渐改换成中度或重度刺激。

相关知识

盘点梅花针的8种操作手法
疏通经络防治疾病 梅花针可以治疗哪些疾病?
梅花对人身体有什么作用?黄颜色的梅花
专家浅谈行为胎教
浅谈中医心理治疗学
浅谈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经验浅谈:天津市哪家医院治疗男科较好
浅谈大学生形体塑造
浅谈生态健康观
浅谈茶文化与茶健康.doc

网址: 浅谈梅花针疗法 https://m.trfsz.com/newsview666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