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什么是埋线提升(线雕)?它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什么是埋线提升(线雕)?它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近年来,一款很火的医美项目来到了我们身边——线雕,更准确的叫法是埋线提升。  

娱乐圈里很多当红的明星也都是这个项目的痴迷者,它不仅能起到面部提升的作用,还能帮你改善脸部皱纹。慢慢身边越来越多的妹子也都希望通过埋线提升对抗岁月这把锋利的刀。

那么,埋线提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真的那么有效吗?有没有什么限制?今天给大家说一说。

首先,埋线提升是审美?

埋线提升就是把线穿入脸部皮肤,通过悬吊的方式让线将皮肤『提』起来,以改善因为年龄增加而导致的下垂问题。 

线雕技术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发展也算比较快速。目前有可溶线、不可溶线、长线、短线、倒钩、倒刺,格格甚至听说有添加了干细胞培养液这类的优化操作。

埋线的一个关键就是选择什么样的线

其实,可溶/不可溶、长线/短线、倒钩/倒刺是主要的几个维度,在这里给各位细细道来。

可溶&不可溶

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可溶线能够溶解在皮肤里,不可溶线会一直呆在皮肤里,永不分离。

从效果上讲,普遍认为不可溶线的短期提升效果好,但是长久留存在脸上这一点是让人很介意的,两者各有利弊,从安全的角度说,格格还是更推荐可溶线,也是目前操作的主流。

另一个值得说的点是:无论是可溶/不可溶线,埋入皮肤时都会产生排异反应,皮肤排异时会合成大量的透明质酸、玻尿酸和胶原蛋白,这时皮肤会变得紧致、有弹性。这两点应该是妹子们看中埋线提升的主要原因。

长线&短线

长线与短线的区别在于功效,长线就是传说中的大V线,短线是小V线。短线的作用在于改善肤质,提高皮肤弹性,提升的效果没有大V给力。

先说说长线,长线分为悬吊式和非悬吊式,看了下图就明白了。

悬吊式将线的一端定位在头皮内的悬吊方式来达到面部提升的效果,非悬吊式则只在脸部埋线,不固定到头皮。

从材质上讲,长线短线基本都是相同的材质,目前接受度高的材质都是可溶线,PDO线、PLLA线。

PDO就是传说中的蛋白线,实际上它并没有蛋白成分。医疗上用于心脏等内脏的缝线,在人体内6~8个月后可被完全吸收。PLLA线是由左旋聚乳酸和骨胶原组成,吸收速度慢,效果也慢,一般一年后才能收到满意效果。

强调一点,无论长线短线都有粗细之分,粗线是为了提升作用,越细的线越是精雕细琢,消灭细节处衰老痕迹。

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埋线技法

一般而言短小纤细的植入皮肤层次浅(用于眼袋、除皱等),眼周、唇周等特殊部位几乎没有脂肪,埋线时需要保证更高的精细度,尽可能选用平滑线。

螺旋,倒刺形状的植入皮肤真皮层(用于软组织提拉,改善法令纹、双下巴和嘴角纹等);粗线、铃铛线适合植入更深的SMAS筋膜层(用于年龄稍长的整体提拉和脸型塑造)。

随着植入层次加深,酸爽痛感也会递增,而拉力和保持时间也会随之提升,各位做之前要先找医生面诊确定哦。

人的面部松弛方向是向外向下的,有些埋线法的位置是按照向上向外的方向将线埋入,而这并非是对抗下垂的正确方向,准确的方向应该是向上向内的提升,尤其是苹果肌这个部位。可以用细密的PDO线以向上向内的方向埋线,这样就与胶原蛋白的增生方向垂直,更易锁住紧致提升的效果。

据实操证明。这种细线操作,对于肤质的改善比粗的小V线效果还要好,粗的小V线不适用于皮肤偏薄的小可爱,否则会出现脸部凹陷的问题。

什么时候做埋线提升治疗较合适?

据对来院埋线顾客的长期调查,我发现其中有40%的人认为脸颊下垂时候合适做;30%的人因肉脸想变V脸时;

而有20%的人因为法令纹让自己受不了时;5%的人感觉自己面部轮廓消失且失去弹性时;4%的人是被朋友建议;1%的人是跟风来做的埋线提升的!

准备做埋线的朋友看这里

1、要先确定自己是否有出血性病史,如果有请自弃;

2、自己是否有服用阿司匹林、维他命E、激素或双嘧达莫等药物,需提前告知你的主治医生;

3、女生记得避开月经期,备孕和已孕者也不适合;

4、治疗当天不要化妆,当天不要做桑拿、汗蒸或温泉SPA等高温项目。

已经做完埋线的朋友看这里

1、忌口!海鲜、麻辣火锅、烧烤能不碰就不碰,忌烟忌酒一个月;

2、刚做完感觉面部会有肿胀和牵拉感,避免剧烈表情;

3、刚做完针孔还未长好,需要至少24小时后再考虑上妆或洗脸;

4、有个别人会肿胀时间较长,如持续并加重请即刻联系你的主治医生。

相关知识

面部提升之线雕
面部线雕:精致提升,紧致肌肤,打造年轻态脸庞
什么是线雕 它的主要功效有哪些
什么叫线雕
少女线跟线雕有什么区别
埋线提升多久恢复自然
线雕培训班(21.10西安)减肥*线雕提升技术
面部线雕的原理是什么?
线雕面部提升,40分钟重获年轻小V脸!
埋线减肥有什么好处?埋线减肥后要注意什么?

网址: 什么是埋线提升(线雕)?它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https://m.trfsz.com/newsview682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