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态环境恶化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频发,居民健康意识被极大唤醒,健康观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居民医疗消费需求日益增长,成为地产升级的内生性动力。医疗支付范畴从单纯的疾病治疗向预防、康复、护理、养生等多元领域拓展,更多人群愿意为优质医疗服务与昂贵医疗技术支付溢价。医疗服务的提供场所由传统的集中化的大型综合医院向基层和社区住宅延伸,这为房地产向医疗服务业跨界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
近年来出现的“地产+健康”产业形式主要有养老康复地产、养生旅游地产、健康服务地产以及医疗健康产业城。
养老康复地产以老年人口为目标客户群体,是以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一般需求与特殊需求而设计的适老性地产项目,它集护理、医疗、康复、物业管理等多种业态为一体,常采用无障碍适老建筑设计。主要服务包括针对老年人的康复护理和基本医疗,配合健康及饮食管理等。
健康服务地产在传统地产的基础上引入社区健康管理,采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健康跟踪,辅以社区医疗、运动健身、居家养老等服务,是满足全龄医疗需求的综合性社区健康地产项目。主要服务包括健康管理,慢病管理与疾病早筛及诊疗等。
医疗健康产业城是从城市战略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层面出发的综合最广泛健康业态(康、医、养、教、研、游),配备完善设施的大型地产项目。地产商开发此种项目可实现产业间的联动协同和规模效应,扩大服务范围,增强品牌影响力,拓宽和延长地产的价值链。产业城内置主要服务项目包括供综合医疗、养生康复、健康管理、度假旅游、科教研发、商务会展和星级酒店等平台化服务。
健康地产的进入壁垒与转型渠道
进入壁垒资本壁垒:医疗健康行业属于前期投资大、回收周期长的产业,需要良好的资金能力支撑。这对地产开发商的资金运作能力与资本实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技术壁垒:地产开发商本身缺乏医疗服务管理经验,和资源储备,需要找准专业化医疗运营方合作并不断自建医疗技术能力。
市场壁垒:医疗健康服务的品牌与声誉是优质医疗技术及成功案例长期积累的结果,也是客群选择服务的重要因素。地产开发商在医疗健康品牌的打造上面临瓶颈。
转型渠道收购参股:地产商可通过收购市场中成熟医疗机构的股权,直接获取成熟的医疗技术和管理运营团队。该方式的缺点则是优质标的的选取,收购方式的商定及谈判过程中的不可预测风险。
投资自建:通过自建的方式为提供医疗服务,从而提升住宅品质,实现住宅增值的同时为医院输送稳定病患,最大化提高地产附加值。该方式对开发商来说的自主可控性强。缺点则是医疗业态的催化成熟周期较长,前期投入巨大,且需要时间树立口碑。
合作运营:由地产商负责投资开发,同时与具有声誉的医疗机构进行合作,入驻的医疗机构负责运营管理医疗健康业态。该方式可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提高运营效能,增加住宅产品的含金量。
我国健康地产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鉴于民众对医疗资源可及性需求的不断增长,健康地产有很大开发空间,市场潜力巨大。
产业地产规划 https://f.qianzhan.com/chanyedichan/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