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国家房改课题组组长孟晓苏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对于取消公摊面积的提案表示反对,认为这是把老百姓当傻子忽悠。他指出,取消公摊只不过是把公摊前的建筑面积改算为公摊后的使用面积,把公摊从“显性存在”变为“隐形存在”,不可能取消,只是算法不同。他认为,取消公摊不会降低房屋总价,反而会提高单位房价,购房者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还显得吃亏不少。
孟晓苏的观点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有人赞同他的分析,认为取消公摊是开发商的一种营销手段,目的是让购房者以为自己占了便宜,实际上是在被忽悠。也有人质疑他的说法,认为取消公摊能够提高房屋的透明度和可比性,让购房者更清楚自己买到的是什么。还有人表示无所谓公摊与否,关键是要降低房价,让老百姓买得起房。
作为有着“中国保障房之父”称号的孟晓苏,他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调控有着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建议。他曾经多次呼吁完善住房双轨制,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保障房。他也曾经反对全面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认为这会导致房价上涨和开发风险加大。他还曾经建议降低住房抵押贷款首付比例,以20%左右为比较合理。
从孟晓苏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关注和担忧。他希望通过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他也希望通过提高房屋质量和信息透明度,保障购房者的权益和利益。他更希望通过建立保障性住房体系,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我们认为孟晓苏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在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适应和调整?我们应该如何平衡好市场规律和社会公平?我们应该如何让老百姓敢买房、买得起房、住踏实?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据业内人士介绍,房屋公摊面积是指在住宅小区、办公楼等共用建筑中,一些公共区域的面积被分摊到每个业主的产权面积中,从而影响了每个业主的产权面积和房产总价。这个问题在很多国家都存在争议。
观点一:支持公摊的观点
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需要资金,将公共区域的面积分摊到每个业主的产权面积中,可以确保每个业主都按照自己的产权面积来分摊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费用,这样更加公平。
公共区域是每个业主都会使用的,比如楼道、电梯、花园等,将这些区域的面积分摊到每个业主的产权面积中,可以让每个业主都有责任和义务来维护这些公共区域,从而保持小区的整洁和安全。
公摊可以提高开发商的利润,从而吸引更多的开发商来投资建设,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观点二:反对公摊的观点
公摊会导致每个业主的实际使用面积减少,但是房价却没有相应的降低,这对于购房者是不公平的。
公摊会导致每个业主的产权面积增加,从而增加了每个业主的产权税和物业费,增加了业主的负担。
公摊会导致房屋的实际使用面积和产权面积不一致,这对于房屋的买卖、租赁、评估等都会带来不便。
总的来说,公摊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的利益。支持公摊的观点认为,公摊可以确保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费用得到合理的分摊,有利于小区的整洁和安全,也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而反对公摊的观点认为,公摊会导致购房者的实际使用面积减少,增加业主的负担,对房屋的买卖、租赁、评估等带来不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