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818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朋友的宝宝刚刚四个月,开始给宝宝喂辅食,发现宝宝对各种辅食并不抗拒,于是特别高兴,觉得终于可以轻松了,就准备着手进行断奶的工作。
毕竟,产假也到期了,母乳喂养有太多的不便。看到朋友的这样的喂养原则,我赶紧劝阻她,因为这种喂养方式,对宝宝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想起当年喂养大宝二宝的情形,自己也走过不少的弯路,结果导致宝宝出现了身体上的一些异样,幸亏发现及时。
在专家的指导下,掌握了科学的辅食添加的知识,才让宝宝的身体不适有了明显的缓解。所以,宝妈在宝宝辅食喂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辨别各种流言,避免不合理的喂养方式。
第一、减少喝奶量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观念,觉得宝宝已经开始进食辅食了,所以,身体摄入的能量和营养已经可以得到足够的保障,因此,会减少乳品的摄入。
其实,宝宝在四个月以后,成长非常迅速,需要的营养也会大大增加。各类乳品仍然是宝宝摄取营养的主要来源,每天两到三次的母乳或者冲调乳,还是要有保障。
第二、喂养不及时
有些宝妈,当发现宝宝对辅食进行抗拒的时候,就觉得宝宝还小,他们不喜欢辅食,因此也就听之任之,由着宝宝的兴致,不停地推迟辅食喂养的时间。其实,给宝宝喂养辅食,不仅仅是增加营养摄入。
更重要的是,是开始培养宝宝的咀嚼能力。如果这种训练滞后,就会影响宝宝的功能提升。当然,也有一些宝妈过早喂养辅食,宝宝的肠胃功能还不完善,很容易造成宝宝肠胃不适,影响身体健康。
第三、用奶瓶喂养
孩子习惯了吸吮这种形式,所以,为了让宝宝顺利进食辅食,一些宝妈就会钟意用奶瓶喂食的方式。但是,这种单调的吸吮形式,让宝宝口腔中的其他部位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不利于宝宝长牙,也不利于宝宝咀嚼训练。
所以,宝妈需要尝试不同的喂养工具,比如流质食物可以使用勺子,而软一点的食物还可以使用筷子。这些可以让宝宝有不一样的进食体验。
第四、添加调味料
有些宝妈看到宝宝不喜欢吃辅食,总是觉得可能是因为辅食寡淡造成的,于是,就会在宝宝的辅食中添加一些盐、糖等等调味剂。其实,过早摄入盐,会造成宝宝消化系统负担加重,过多糖分的摄入,也容易让宝宝积累过多热量。
第五、果汁当喝水
宝妈们都知道喝水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宝宝都不喜欢喝水,所以一些宝妈就用果汁喂养,希望给宝宝增加水分摄入,也让宝宝喝起来更加开心一些。
其实,不论是冲调的果汁还是自榨的果汁,糖的含量过高,导致宝宝摄入热量过剩,容易发胖。而且过甜的味道,会导致宝宝重口味。
1、一样到多样
宝宝在添加辅食的时候,其实营养只是考虑的因素之一,宝妈们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要考虑宝宝的接受能力,这些东西是不是让宝宝产生过敏等不良的反应。
因此,要一样一样慢慢地尝试,让宝宝逐渐适应。如果三四天没有什么问题,就可以考虑增加其他的品种了。一旦发现宝宝有无端哭闹、便便不正常等情况,就要考虑是否是辅食添加的原因,马上停止喂养,观察一段时间。
2、少量到多量
宝宝在刚刚接触辅食的时候,他们不仅需要嘴巴对食物的味道、性状进行适应,而且更需要宝宝的肠胃对这些食物慢慢接受。所以,在刚开始添加辅食的时候,需要避免给肠胃过多的刺激。
每次喂食的时候,先尝试一两勺,不管宝宝是不是爱吃,都要及时终止。等过一段时间后,再给孩子喂一两勺。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增加喂食量,让宝宝的肠胃有一个充足的适应时间。
3、从稀到稠
宝宝在刚刚添加辅食的时候,一来由于宝宝对这种食物感到陌生,他们习惯的进食方式,也让宝宝比较容易接受接近于液体类的食物。
所以,不要让食物的性状发生过大的改变,避免宝宝的不适应。当宝宝慢慢地接受以后,再渐渐地增加食物的粘稠度。当然,宝宝的牙齿还没有长出,所以流质食品更容易让宝宝吞咽。
4、由细到粗
当宝宝适应了相对粘稠的食物以后,宝妈们就可以考虑给宝宝喂食一些颗粒状的食物了。但是,这些食物的质地需要精心地调试,首先是必须保证质地松软,毕竟宝宝牙齿不全,咀嚼不便。
其次,食物的大小也要有所讲究,先从小颗粒的形状开始,慢慢地加大单个食物的大小,为以后长牙之后顺利进食固体食物做好准备。
米硕麻麻寄语:
宝宝添加辅食,是对新手妈妈另一个重要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宝妈们一定要避免踏入辅食喂养的误区。面对纷纷扰扰的繁杂信息,如果宝妈们无法判定真假的时候,一定要寻求专业育儿专家的指导,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喂养宝宝。只有这样,才能让宝宝的辅食喂养更加顺利,也能满足宝宝对于营养和能量的需求,让宝宝更加健康地成长。
相关知识
为宝宝添加辅食,避免这3个误区,助力健康成长!
宝宝辅食添加:避开营养误区
宝宝添加辅食误区
宝宝辅食添加 要避免这三种错误“混搭”
为宝宝添加辅食避免过早过晚
婴儿过早添加辅食不利健康 宝宝添加辅食四大误区
宝宝辅食添加有哪些误区
宝宝辅食添加的四个误区及应对方法:关注这些建议, 为宝宝健康成长护航!
科学添加辅食,助力宝宝健康成长
及时添加辅食,宝宝健康成长的需要~
网址: 宝宝需要添加辅食,家长避免进入误区,让他们健康成长 https://m.trfsz.com/newsview712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