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中国专家共识》(2022)要点
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建设、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的深入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通过健身促进健康的意识日渐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持续增长。城乡居民个性化运动健身的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对耐力性运动项目(如长跑/马拉松、游泳、自行车等 )的热情高涨。
运动是心血管疾病预防、治疗、康复非常重要的策略和措施,适量的体力活动能够提高心肺耐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虽然在参与运动时发生心肌梗死、心原性猝死(SCD)等严重心血管事件概率很低,但当年龄偏大、有基础性疾病、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在不合适的时间点运动或者进行了较高强度、较长时间运动时,还是有一定的发生风险,且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因此,需要出台评估运动时心血管风险的技术指南或规范,引导人民群众科学运动健身、有效降低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1 共识背景
1.1 体力活动有益健康
1.2 运动对部分人群存在健康风险
1.3 运动相关SCD 的原因分析
1.4 心肺耐力(CRF)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2 运动相关心血管健康风险分层
低风险状态: 运动者与同龄、同性别的健康人群具有相同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状态。
高风险状态: 由于合并有高龄、明确的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或肾脏疾病等多种危险因素或将参与极具风险挑战的运动(如极限登山、高山滑雪、铁人三项等 ),导致运动者发生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的绝对风险显著高于同龄、同性别的健康人群的状态。
运动相关危险分层主要依据的变量包括以下11项,其中核心变量4项、非核心变量7 项,见表1。
3 运动人群的心血管风险评估
3.1 运动人群的心血管评估项目
运动人群心血管风险评估主要从结构、冠状动脉供血、心律失常及心功能四个方面进行。各检查手段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效力见表2。
3.1.1 心脏结构的评估
评估心脏结构除了了解心脏腔室大小、瓣膜开闭状况,更为重要的是筛查肥厚型心肌病。评估心脏结构主要手段包括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和心脏磁共振成像(CMR),以及有创性的冠状动脉造影。
3.1.2 心肌供血的评估
心脏冠状动脉系统的风险评估在>40岁的运动人群中尤为重要。在40岁以上剧烈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心跳骤停或SCD的人群中,最常见的病理发现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评估心肌缺血的检查方法包括运动平板试验、心肺运动试验(CPET)、负荷超声心动图、负荷心肌灌注显像(rMPI)、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
3.1.3 心律失常的评估
有关心律失常的评估尤为重要。筛查恶性心律失常的手段包括静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心电图、CPET。少数情况下,需要进行电生理检查及基因筛查。重点筛查离子通道疾病,例如 Brugada综合征、长QT综合征等。
3.1.4 心脏功能的评估
心脏功能学评估主要包含静息状态和负荷状态下的评估,内容涵盖了心脏收缩功能、舒张功能以及心脏储备能力。对于较高风险人群,功能学的评估必不可少。用于心脏功能学评估的检查主要有超声心动图、CPET、CMR、rMPI、左心室造影。根据需求,选择个体化的检查。
3.2 运动人群的心血管风险筛查流程(图1)
所有拟参加规律运动的人员,在开始运动前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见前文)。低风险人群,无需特殊评估,如果自我评估意愿强烈,可进行初级评估。对于高风险人群,直接进入初级评估。初级评估主要通过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经初级评估阳性者以及所有高风险人群,建议进入中级评估,行CPET检查确定体能状态及进一步评估。
CPET结果阴性的人群,若无相关危险因素,可直接开始运动,建议从低中强度开始,逐渐加量,并根据运动量及频率定期进行CPET评估,指导适宜的运动量及频率。
高级评估结果为阴性,对于既往无运动习惯的人群,从低-中强度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老年人需更加缓慢。对于既往有运动习惯的人群,可继续当前强度的运动。若高级评估结果为阳性,给予运动警告,需进入专业医疗机构接受进一步医疗诊治及运动指导建议。
4 运动时心血管健康风险的监测和紧急措施
4.1 监测方法和手段
对于存在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还是建议至医疗机构进行运动训练,直至风险降级;对于低 -中危心血管疾病人群,可以考虑居家训练。
4.2 紧急情况的类型、判断方法和应对措施
如果个体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不适情况,建议立即停止运动,坐下休息。血压波动、心率增快、呼吸困难、心绞痛等情况,均可以在休息后得到缓解。在下一次运动训练时,针对上次情况,酌情调整运动方案。如果休息后,仍然不能缓解,则需要医学咨询。运动中最危险的情况就是SCD。降低SCD发生最有效的手段是每次运动前进行症状评估,早期识别风险,进行预防。但是一旦出现了SCD,需要立即启动急救流程。进行呼叫和求助的同时,尝试进行心肺复苏。
5 政策建议
5.1 对政府的建议
院外发生运动相关SCD 时,需要靠旁观者进行呼救和救援。包括拨打急救电话、进行心肺复苏和(或)使用AED等,这对降低急性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并给予政策和法律上的支持,鼓励旁观者伸出援手。
除了完善应急响应系统,高水平的应急准备也至关重要,所有工作人员都应接受急救、心肺复苏术和AED使用方面的培训及认证。
5.2 对医疗机构的建议
医疗机构中,在有关运动训练的场所,应配有各种监测设备、保护措施、急救车、除颤仪、呼吸辅助装置。配备专门人员进行巡回、监测和记录。配置多学科合作团队和急救团队。相关人员了解这些知识和潜在的风险。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急救流程和电话畅通。对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并获得相应资质。国家体育总局相应部门已经建立了运动性猝死三级预防筛查体系,对风险筛查和症状监控有了一定经验。
5.3 对个人的建议
个人在进行体育活动前,应了解心脏相关症状,学会自主疲劳评分的意义,学会把控运动强度,理解体育锻炼应遵循规律,运动量应在监控下逐渐增大,循序渐进;了解运动可能导致的风险和何时需要终止运动及时就医。
6 总结
现有的证据支持运动可以提高心肺耐力,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全因死亡率;运动对心肺功能的影响有剂量依赖效应,推荐长期坚持;高强度运动可能存在一定风险,必要时进行医学评估;初始运动,或新发症状,或拟提升运动强度的人,推荐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及进入相应的评估流程;可穿戴式装备有助于自我监控风险;应在开展群众性和竞技性耐力性运动的相关运动场所,构建适当的应急响应系统以及合理的急救流程,为运动参与者提供更为安全的环境。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中国专家共识》(2022)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国循环杂志》2022年第7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2.8.2
相关知识
指南与共识:运动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3)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体系
市疾控中心召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会
《健康风险评估》课件.ppt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要点解读
心血管风险评估:了解自己的心血管健康状况
无创心血管疾病实时智能监测与血管健康评估系统
《“十四五”环境健康工作规划》发布,要求加大环境风险监测评估!,环境提升,污染防治
跑步跑到心痛?你需要的是心肺功能运动风险评估
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的通知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
网址: 222.《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中国专家共识》(2022)要点 https://m.trfsz.com/newsview715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