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气候变化无常,气温忽高忽低,每年3、4月份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也是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危险”期。到底该怎么预防呢?
1一、认识自身存在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实行自我保健,对自己的健康负责。2二、保持良好心态,积极地适应社会发展与变革,心有朝霞,胸怀开阔。 3三、积极参加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参加健身运动,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以减缓肌肉萎缩,防止肥胖,增强心脏功能。以心率为例,如按70次/分,如果经过运动锻炼可以减到60次/分,表面看也许与以前没什么差别,只减少了10次心跳;可是在一年间,就减少了550万次心跳。健身锻炼有益心脏健康,最有益的锻炼项目是大步行走。身体的局部锻炼(如哑铃、拉簧)则对心脏无甚益处。 4四、戒除不良嗜好与不卫生习惯,保持健康生活规律与方式,有个人的文化兴趣爱好。 5五、坚持低脂膳食,改变高脂肪饮食习惯。 据某大城市对330万居民饮食习惯调查,近20年来,粮食、薯类、豆类食物从以往占三分之二,下降至占三分之一;而肉类和油脂食品上升近10倍,每人每天平均摄入食物油83克,远远超过了正常需要25~35克的水平。 6六、饮食多样化,保持体内酸碱平衡。 正常人的血液呈弱碱性,其pH值7.35~7.45,可保持血管柔软。如果饮食中酸性食物过多,碱性食物太少,会破坏体内酸碱平衡。 食物的酸碱性与其口感味道截然不同。食物在体内消化分解后,含钠、钾、钙元素多的食物称为碱性食物,如豆类、奶类、蛋清、水果、蔬菜、海带、茶叶等等;酸性食物,如面粉、大米、肉类、糖、禽、鱼虾等等。 7七、每天喝奶,可以补钙。牛奶中所含钙质最适宜吸收利用。8八、人们对盐的敏感性不同,有的人对盐敏感,吃得咸,血压升高;有的人对盐不敏感,即使吃得咸血压也不升高。总的来看,还是吃得淡些有益心脏和血管。 9九、每年做体格检查,得到健康指导,也利于早期发现病患。 多种慢性疾病,都是从健康向疾病的逐步转化发生的,难于早期自觉发现。例如高血压,约70%的人是在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的。 体检中发现的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心脏功能减弱等容易引发冠心病,采取个体化治疗,是可以恢复和控制的,动脉粥样硬化也是可以消退的。对于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的35岁以上的人,应提早预防。 10十、接种适宜的疫苗,对于体弱者及老年人,还应接种肺炎疫苗、流感疫苗,以及国内外在研制中的感冒疫苗、SARS疫苗,增强免疫能力,预防多种感染,保护心脏和血管,减少心血管疾病危害。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致残率高的疾病。一旦得上这类疾病,自己很难生活自理,给家庭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病人自己也常常因为拖累了家人,心情不畅,反而影响了疾病的治疗。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无论是从经济角度、家庭角度,还是从健康角度来讲,唯有预防才是万全之策,高明之举。早一日预防,早一点安心。 尤其是以下人群更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需要立刻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1) 机关干部、企事业领导、知识分子等。 由于他们每天压力过大,精神紧张,导致人体神经失调,新陈代谢发生紊乱;主要器官功能失去平衡,易造成动脉硬化,从而引起冠心病和脑血栓。 (2) 烟酒过度、生活无规律者。他们较易造成血管痉挛,血流不畅,往往过早患心脑血管疾病。 (3) 肥胖及饮食不科学者。他们往往营养过剩,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过高。 (4) 40岁以上者,尤其是有头晕目眩、心慌气短、记忆力衰退、四肢麻木、听力和视力下降等症状的中老年朋友。
相关知识
洗澡别乱洗 小心引发心血管疾病
天气寒冷心脑血管疾病高发 “三高共管”降低发病风险
冬季锻炼减肥 不要忽“冷”忽“热”
心血管疾病防治误区——高血压
不得不看的心脑血管疾病小常识
心脑血管疾病
天气寒冷为何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诱因?专家这样说
怕冷喜热 小心阳气不足
心脑血管健康 不容忽视
情绪波动大易生病这类疾病真是气出来的,别忽视!
网址: 忽冷忽热的气候,小心心血管疾病 https://m.trfsz.com/newsview715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