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人体内的“树林”:肠道菌群,关乎体内生态平衡

人体内的“树林”:肠道菌群,关乎体内生态平衡

您手边的健康管理专家

自从国家实行“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的政策以来,不要说知识层,就连农村的老大爷、老奶奶对生态平衡也知道几分。但是在我们身体内也有生态平衡的问题,却不一定为大家所熟悉。

体内也有“树林”

退耕还林的重点是树林,人体内生态平衡的重点是细菌。肠道是人体细菌的大本营,生长繁衍着多种细菌。就其分布范围和数量看,小肠上段的空肠细菌很少,往下回肠逐渐增多,越过回盲瓣进入结肠,细菌呈百万倍飙升,一直到直肠段。

肠道林林总总400多种细菌,根据与主人的利害关系,把它们分成3大类。益生菌群主要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肠球菌,是我们的朋友;有害菌群以梭状芽孢菌为代表,少数革兰阴性菌,是我们的敌人;大肠杆菌则是“两面派”,美其名曰“条件致病菌”,一般情况下对人体有益,条件不利时为非作歹,对人体有害。

更为重要的是,只占极少数的有害菌是十分孤立的,它们被大量益生菌团团包围,动弹不得,更无法捣乱害人,敌对双方维持着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肠道内生态平衡。此时肠道是健康的,执行着正常的生理功能——吸收、消化、运动、分泌等。

平衡如何遭受破坏

菌群失调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长期或滥用广谱抗生素。虽然抗生素可以抑制或消灭致病菌,但同时也伤害我们的好朋友益生菌,更由于某些有害菌,如梭状芽孢杆菌能抵抗许多抗生素,而益生菌反而不敌抗生素,原来的平衡被破坏,肠道菌群失调就发生了。

胃肠道手术后,如胃部分切除及吻合术,回盲瓣切除等,使肠道内细菌分布发生异常,小肠内细菌过度繁殖,也是菌群失调的一种类型。

疾病因素如小肠憩室、肠梗阻、腹部放射性损伤、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及艾滋病等,肠道运动性障碍也可以导致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失调的表现与后果

腹泻

2/3发生在使用抗生素时,轻重程度不一,每日2~3次到数十次不等。轻者稀便、水样便,可带黏液,重者血便甚至出现膜样物。小肠细菌过度繁殖还可出现脂肪泻,在便器中可见油花漂浮。

腹痛、腹胀

多在肚脐周围或下腹部。

发热

通常为低热,重症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可以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低血压及低蛋白血症者等。

其他

菌群失调又可以引发一些“次生性”症状,如贫血,通常是维生素B12缺乏的大细胞性贫血;缺钙和骨质软化,维生素K缺乏、夜盲都与脂肪泻有关;体重减轻、营养不良见于小肠细菌过度繁殖。

近年来研究提示,一些全身性疾病也与肠道内细菌环境的变化有关,如乳腺癌、肝癌、大肠癌、心肌梗死、脑梗死、花粉症和皮肤过敏症等。肠道有害菌群产生的有害物质通过肠黏膜血管随血流散布到全身各处,甚至可能促使动脉硬化和老年痴呆。

菌群失调的预防

预防肠道菌群失调的重点是不要滥用抗生素。目前已知可引起菌群失调的抗生素,大多是临床上经常使用的,如头孢霉素系列、链霉素、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及利福平、灭滴灵等。尤其是同时使用几种抗生素或盲目使用“高档”抗生素,更易发生菌群失调。因此,要严格掌握使用抗生素的适应症。

当然,机体本身条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菌群失调容易发生在老年人、儿童、体弱多病、营养不良、接受化疗或放疗及肿瘤患者。不仅因为他们大多抵抗力弱,而且过去或现在使用抗生素较多。

要积极治疗各种容易发生菌群失调的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原因如细菌性、病毒性、单纯性或消化不良性腹泻,特别在腹泻持续时间较长时,多有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所以预防这些腹泻的发生也是防止发生菌群失调的重要方面。

肠道菌群失调的治疗前提是处置原发疾病,立即停用抗生素,同时补充益生菌。

文字:李增烈

来源:《家庭医学》杂志

相关知识

肠道菌群平衡是“肠”健康的关键!调理肠道吃益生菌和乳酸菌哪个好?
促进肠道生态平衡、融消化与免疫健康于一体的益生菌
肠道不好怎么调理?平衡菌群,守护肠健康~
益生菌的4大作用和8大效果,菌群平衡=健康体态!
关乎宝宝肠胃健康的“益生菌”
肠道菌群利用膳食纤维及其与人体健康关系研究进展
人体菌群“跷跷板”有望成肠道健康评估新标准,成果在《细胞》发布
肠道菌群失调症
肠道菌群失衡的症状、原因和自然改善
健康肠道,健康骨骼:瞄准肠道菌群,促进骨骼健康

网址: 人体内的“树林”:肠道菌群,关乎体内生态平衡 https://m.trfsz.com/newsview717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