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肠道内大约寄生着10万亿个细菌。不同的菌种可以合成维生素、氨基酸,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同时还能促进矿物质的吸收。这些营养物质对健康有重要作用,一旦缺少会引起多种疾病。肠道菌群还能影响体重、消化、免疫,调控人体对药物的反应。
肠道菌群失调又称肠道微生态失衡。肠道菌群的组成改变、细菌活性变化或菌群分布变化,均可引起菌群失调。根据发病特点,肠道菌群失调可分为比例失调、定位转移、自身感染三大类型。正常情况下,肠道各菌种与宿主(我们的身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一种动态平衡。一旦受到体内、体外环境变化的影响,平衡状态就可能被打破,从而发生失调。
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复杂,以下几种比较常见。
药物因素
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激素及化疗药物等的应用,将会抑制或促进部分肠道菌群生长,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广谱抗生素可使肠道内有益菌的定植被抑制,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这是导致道菌群失调最常见的原因。
饮食因素
过多摄入蛋白质、糖、食品添加剂等,或者吃了有残留农药的蔬菜水果,可引起肠道菌群变化。不良的饮食习惯也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
年龄因素
肠道菌群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比如,老年人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减少,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增加,导致肠道抵抗力下降。此外婴儿的免疫力低下,也容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动力异常
正常的肠道蠕动具有清除细菌的作用。小肠出现动力障碍时,食物推进速度减慢,细菌在肠道内滞留时间过长,大量繁殖,就会造成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免疫功能障碍
肠道自身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承受巨大压力或心情抑郁、焦虑时,肠道内有害细菌或单一类型的细菌会因失去“监控”而过度繁殖,造成肠道菌群失调。
其他
放疗可导致部分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口腔卫生差,会使细菌在口腔内失去平衡。多种疾病也可引起肠道菌群的失调,如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肝脏疾病、糖尿病、多器官功能衰竭、重症感染、精神疾病、肿瘤等。手术、外伤、化学物品、应激状态等也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