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Materials 携手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能量存储和转换材料专题学术研讨会

Materials 携手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能量存储和转换材料专题学术研讨会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能源需求的不断高涨,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所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因而清洁发电技术和高效储能技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是一种能量转换效率高、环境友好的清洁发电技术,其逆运转可用于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储能。此外,电化学电池是一种高效的储能技术,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设计灵活、能量转换效率高等特点,广泛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工具、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动力支持。

基于此,MDPI Materials 期刊将于 4 月 18 日特别邀请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赵海雷教授担任会议主席,携手清华大学王莉副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宋卫星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杜志鸿副教授、北京科技大学王捷博士、MDPI Materials 期刊出版人张慧婷博士作为主讲人,举办“高效能源存储和转换材料”主题线下研讨会。期待大家的积极注册参与,共同学习交流!

会议信息

时间

2024 年 4 月 18 日 (星期四) 14:00

地点

北京科技大学主楼 313-2 会议室

预约报名

https://www.surveymonkey.com/r/QFWR9MS

填写信息,报名参与研讨会。

会议议程

14:00—14:10

赵海雷 教授

会议主席致辞

14:10—14:45

王莉 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三元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反应机理及电池安全技术

报告简介:伴随高比能量三元锂离子电池在动力及储能应用的快速发展,与锂电池热失控有关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市场对三元电池体系发展的信心。虽然诱发电池热失控的外部因素有很多种,但是三元锂电池本质热安全性差是电池容易发生热失控的根源。本报告重点介绍本课题组在三元锂电池热失控反应机理方面的相关研究,以及据此开展的对电池安全技术的探讨。报告内容:(1) 三元电池的本质热安全;(2) 三元电池的热失控反应机理;(3) 改变三元电池本质热特性的安全技术;(4) 研究结论和展望。

14:45—15:20

宋卫星 教授

报告题目:高负载和高稳定性水系锌离子电池

报告简介:水锌离子电池因丰富的锌资源、固有的安全性、低成本的水电解质和制造工艺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二次电池。然而,锌阳极与水溶液的直接接触会引起不受控制的副反应,如析氢反应和锌负极的腐蚀现象,导致循环寿命缩短甚至电池失效。正极材料的溶解情况也严重降低了锌离子电池的容量输出。基于以上问题,本报告将重点介绍锌负极稳定性策略和开发高负载正极研究。

15:20—15:55

杜志鸿 副教授

报告题目:晶格应力增强钙钛矿复合阴极的电化学活性

报告简介:空气极是固体氧化物电池 (SOC) 的重要组成部件,对氧还原和氧析出反应 (ORR-OER) 起关键催化作用,决定了 SOC 的电化学性能。近年来,为提高 SOC 器件及系统的寿命,促进其商业化应用,SOC 逐渐向中低温发展。但随着运行温度的降低,ORR-OER 电极反应动力学变慢,空气极极化电阻显著增加,电池性能显著降低。因此,开发高活性高稳定性空气极催化剂材料成为本领域的一项挑战。本研究基于空气极表面反应动力学过程的解析结果,从晶格应力等角度出发,利用晶格错配原位引入晶格拉伸应力,强化复合空气极离子-电子输运特性,加快电极反应动力学,提高中低温下空气极材料的催化活性,并显著增强材料的长期稳定性。本工作为高活性高稳定性空气极材料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15:55—16:30

王捷 博士

报告题目: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与金属锂负极界面性能研究

报告简介:相较于传统锂离子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的全固态锂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不过,固态锂电池中电极与固体电解质间较差的物理接触直接造成界面阻抗大,严重阻碍了其实际应用。本报告重点介绍本课题组在基于石榴石型固态锂电池中固态电解质与金属锂负极间固/固界面问题的相关研究,并对固态电解质/金属锂界面调控及优化做出展望。报告内容:(1) 全固态锂电池研究背景及面临的技术挑战;(2) 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金属锂间界面调控研究;(3) 研究结论和展望。

16:30—17:05

张慧婷 博士

Materials 聚焦高效能源存储和转换材料

(1) 开放获取出版机构 (MDPI) 简介和 Materials 期刊介绍;(2) 高效能源存储和转换材料相关高引文章和特刊介绍;(3) 期刊市场活动助力科研交流。

17:05—17:15

会议闭幕

会议主席

赵海雷 教授

北京科技大学

Materials 期刊编委

博士研究生导师。1993 年 3 月获博士学位。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主要开展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液态金属电池、陶瓷气体分离膜等能源存储与转换领域的工作。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科技部 863 和 973、国际合作等项目。获授权国际和国内专利 76 项。发表 SCI 收录论文 270 余篇。2014—2023 连续 10 年入选 Elsevier 中国高被引学者。

会议主讲人

王莉 副研究员

清华大学

本科和博士研究生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学系,现任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从事二次电池的应用基础研究,目前研究兴趣集中于高性能锂电池材料与电池技术、锂电池安全失效机理与安全电池技术。已发表论文 200 余篇。获授权专利超过 160 项。

宋卫星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燕京学者计划培育对象。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硕博连读生,获博士学位;期间两年半时间公派到德国马普胶体与界面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长期从事环境动能的收集和存储研究。先后主持各类科研项目 12 项,包括中央军委科技委国防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军委科技委国防科技创新项目、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和企业委托等技术研发项目。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多篇论文,包括 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和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等知名学术期刊论文;并应邀在 ACS Nano、Small 和 Materials Today Energy 上发表综述论文。积极推动成果转化,申请和授权多项发明专利。

杜志鸿 副教授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曾在AGH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固体氧化物电池 (SOC:SOFC/SOEC)、气体分离膜等关键材料的研发。博士学位论文获“中国第二届硅酸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以第一/通讯作者在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S Nano、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等 SCI 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3 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和特别资助项目;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中国能源研究会燃料电池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北京硅酸盐学会无机非金属专委会秘书,以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陶瓷学报》青年编委。

王捷 博士

北京科技大学

工学博士,主要从事能源存储与转换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已在 Adv. Energy Mater.、ACS Nano、J. Mater. Chem. A、J. Energy Chem. 以及 Carbon 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70 余篇 (第一作者 23 篇),H-index 为 26。授权发明专利 20 余项。入选北京市科协 2020—2022 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张慧婷 博士

Materials 期刊出版人

中国农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联合培养博士。2011 年 3 月加入 MDPI。目前担任 Materials 期刊出版人。

主办单位

合作单位

相关文章荐读

1. A Novel Sugar-Assisted Solvothermal Method for FeF2 Nanomateria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LIBs

Yanli Zhang et al.

https://www.mdpi.com/2124134

2. Tuning Cu-Content La1−xSrxNi1−yCuyO3−δ with Strontium Doping as Cobalt-Free Cathode Materials for High-Performance Anode-Supported IT-SOFCs

Jakub Lach et al.

https://www.mdpi.com/1992932

3. Lithium-Ion Batteries under Low-Temperature Environment: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Hanwu Luo et al. 

https://www.mdpi.com/1951692

Materials 期刊介绍

主编:Maryam Tabrizian, McGill University, Canada

期刊发表涵盖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相关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但不限于高分子、纳米材料、能源材料、复合材料、碳材料、多孔材料、生物材料、建筑材料、陶瓷、金属等,以及材料物理化学、催化、腐蚀、光电应用、结构分析和表征、建模等研究领域在内的学术文章。

2022 Impact Factor

3.4

2022 CiteScore

5.2

Time to First Decision

13.9 Days

Time to Publication

38 Days

相关知识

香港大学健康与材料的化学技术硕士专业介绍
香港大学新项目——健康与材料化学技术硕士,你了解多少?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科协动态 专项答题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先进材料
北京大学医学部科学研究
首届间质系统平衡技术与慢病防治创新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
北京化工大学 王瑞雪个人主页
湖北大学尤俊/安徽农业大学叶冬冬《AFM》:“准溶剂”精准控制甲壳素链片层数,促进离子高效传输及渗透能转换
京粤专家共聚澳门营养学研讨会 任金威受邀发表演讲

网址: Materials 携手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能量存储和转换材料专题学术研讨会 https://m.trfsz.com/newsview729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