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候的欧洲宫廷为了美不懂科学,发明了一种叫束腰的产物,我们那时的封建迷信发明的一种叫裹小脚的产物。然后想不到在如今现代居然这种旧时候所谓的欧洲产物居然出现在我们现在的社会,没错还是那个束腰。
无论你在淘宝上还是朋友圈还是各种app上会看到成千上万的女性,甚至男性裹着束腰,打卡健身。而那些卖塑料的,为了让消费者接受这种伪科学。为了增加相对的销售量。编出了很多看似很神奇,甚至号称很科学的理论。
1,裹着束腰,能帮助出汗减肥。
嗯,首先出汗跟减肥没有直接的联系,行业只是为了帮助身体的降温,这个作为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但是减肥作为一个可以不停忽悠大众的一个卖点一个噱头,这个是商家不容错过的。很多人还记得当初有一个保鲜膜减肥法,只是在你肥胖的部位包裹保鲜膜,然后让运动迫使你排出多余的水分之后,你的腿啊腰啊就会显得细。当你把水份补充回去以后,其实那些所谓细的部分也就恢复了原样,这就是脱水给你带来的所谓减肥。所以当你佩戴塑胶的时候,皮肤被那么厚厚的一层东西包裹着,不透气。这个原理和保鲜膜是一样的。所以带束腰运动后,运动以后,腰部脱水变细,这个结论其实跟减肥没有半毛钱关系。
2,少吃不胖。
第二个卖点就是当你带了束腰以后,你的饮食量会变少。其实说实在的,这个都是废话,你腰部被那么厚那么紧东西包裹着,你的整了一个胃肠道都被压迫,很大程度上,你是没有办法摄入更多的食物。因为你的内脏被这种外力所压制,导致的内脏偏离位置变形,那还怎么可以更好的为你服务去消化食物,所以你吃的少,吃不下是很正常的,但是那个脏器压迫了变形改变位置,这种伤害是永久性的。而且健身本身就很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素,你的营养不良一定会导致你无法更好的持续锻炼和健身下去。
3,让你脂肪回到你想在的部位。
有的时候么的卖点很奇特,居然可以让你的脂肪调整到你自己想要的位置,难道你可以把肚子上的脂肪压到胸上去吗?压迫脂肪变紧致?能把脂肪从大压到小?从松呀到紧?居然还有这样的说法。如果脂肪一压就能变紧的话,那是不是一拉就能变松?这种奇特的言论居然还有人相信,也真是可悲。就像我们以前古代的封建迷信包小脚,结果那些绑脚布拆下以后,那些脚根本就惨不忍睹,整个骨骼都变形。所以你长期戴着束腰,你变形的腹部,还有下腹部的位置乃至于整个胃肠道,甚至女性的子宫,包括相应的骨骼,都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和位置偏差。不但压迫神经,时间久了,可能并不能让你瘦下去,反而会产生浮肿,甚至头晕。
3,改善肋骨外翻
很多商家为了卖点噱头,又开始打着调整肋骨外翻的旗号来卖束腰。号称是通过物理外力九正肋骨外翻,并且美化腰部曲线。这个听着貌似挺有道理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其实是不是都是假象?当你是一部开不动的车的时候,有一辆车外力拖着你跑,你一定能跑起来。但是那部车一旦和你分离了,你还是那个跑不起来的车。
而且。肋骨外翻属于康复师负责调整的部分。那任何一个康复师都会告诉你,呼吸法最重要的就是腹式呼吸法。当你的腹部被束腰嘞着以后,你的隔肌与的脏器都回到一个正常的工作位置,那你的呼吸只能由腹部转至胸腔,甚至于肩颈,那你的一个体态会更加的难看。配戴久了。你会依赖这种塑腰。你的肋骨外翻或者骨盆前倾这种体态,并不一定会更好的调整。反而会更一步的加重。
4,训练保护腰部和核心
那很多人说束腰可以训练时候带,稳定核心帮我保护住腰腹部,甚至于保护我的脊椎,其实说这句话的人,我觉得她一定是新手或者不懂。因为训练的时候机体的一个摄氧量一定会很大,但是当你戴上束腰以后,你呼吸中最重要的横隔膜,因为压迫无法下降。而且,腹内压本身对保护整个腰部,甚至于脊椎是很重要的。腹部被强制压迫以后怎么能产生很好的腹内压。不但没法很好的保护你的脊椎,甚至还会降低你的核心稳定性。如果你是新手?带上束腰以后做了很多高强度的训练,你会产生头晕恶心的感觉,甚至于会缺氧昏厥。练过深蹲和硬拉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正常健身用的腰带是什么样儿?并非现在所谓的网红束腰。
5,束腰真正的作用
既然事物的产生,就一定有它的道理,束腰真正的用处,一般都作为产后妇女的恢复使用。可以帮助产后妇女收缩腹部保护腰部,但长期使用对产妇也是会影响的,比如肠胃蠕动,子宫发育,并且损害肝脏等,所以我们必须合理的健康的使用束腰。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美不单单只是跟随,不盲目的跟随一些所谓的健康健美的产品,而应该是你心里对相关的食物有一定的了解。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样让自己变得更美,不盲从,不要让别人视线里的美改变了你应该有的姿态。
相关知识
束腰带能帮助瘦腰吗(束腰带配合运动真的能瘦腰吗)
穿束身衣能瘦腰吗
穿束腰真的可以瘦腰吗?
束腰有什么作用
瘦腰塑形、矫正护腰?束腰的作用真的有这么大吗?
产后瘦腰别指望束腹带
束腰别伤了健康
束腰带推荐:轻松塑造小蛮腰
平价束腰神器!轻松拥有小蛮腰
想靠束腰、塑身衣减肥瘦腰,这些危害一定要先了解!
网址: 束腰好吗 https://m.trfsz.com/newsview769116.html